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传统经济学,主要指西方的微观经济学。 2、管理经济学要和微观经济学的共同之处 (1)都把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都研究企业和行为。 (2)都要结合企业内外的环境来研究企业和行为。 3、管理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不同之处 (1)微观经济学对企业行为的研究(抽象的企业),是以企业和唯一目标即追求最大利润为前提的。 管理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的企业,企业短期的目标是多样的,利润不过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企业长远的目标是长期利润的最大化,可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指标来衡量。 (2)微观经济学假定企业所处环境的全部信息为已知的和确定的。 管理经济学认为现实的企业通常是在环境十分复杂、信息多变的很不确定的情况下经营的(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选择最优方案)。 (3)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研究的是与企业有关的理论与方法,即企业的一般规律。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研究的是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结合企业的各种具体条件,做出最优行动方案的决策。 二、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支柱 (一)建立经济模型(也叫数学模型) 模型是用来代表简化了的现实。在管理经济学中,也要利用经济模型来做管理决策。 (二)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增量分析法是边际分析法的变型,优点:简便可行、十分实用。 (三)需求弹性理论 弹性是用来分析自变量的变化和因变量的变化之间关系的有力工具。 企业的一切决策都要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需求弹性是进行需求分析的最重要的工具,使需求分析得以定量化。 (四)关于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 有关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管理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在各种投入要素之间保持最适度的比例关系。 (六)机会成本的原理(以后书中的重点) 机会成本是把资源用于次好用途时所能获得的价值,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 (七)货币的时间价值 是指因放弃现在使用资金的机会,可以换取的按放弃时间的长短计算的回报。 三、管理经济学的决策准则 决策就是选择,就是从众多的方案中选择最优的行动方法。 最优方案就是最有利于企业实现自己目标的方案。 (一)企业的目标(长期、短期) 1、企业的短期目标: (1)投资者 (2)顾客 (3)债权人 (4)职工 (5)政府 (6)社会公众 (7)技术改造 企业的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利润虽不是企业唯一的目标,但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短期内可放弃或减少对利润的追求,而致力于其他其他目标的实现。 2、企业的长期目标: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入的现值之和。(企业价值是能反映长期利润大小的概念) 企业价值 由于利润等于总销售收(TR)减去总成本(TC),上述方程式又可表述为
企业价值= 1(1)nttitTRTCi 式中,tTR是企业在第t年的总销售收; tTC是企业在第t年的总成本。
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对短期目标的设计和安排要服从于长期目标。 (二)利润的种类及其在决策中的作用 1、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的区别:只有经济利润才是决策的基础,会计利润不能用于决策。 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机会成本 会计成本:是会计师在账薄上记录下来的成本。 会计成本不能用于决策:一是它属于历史成本,而决策总是面向未来的;二是它只反映使用企业资源的实际货币支出,没有反映企业为使用这些资源而付出的总代价(这一点更为重要)。 计算会计成本的目的是报告企业的盈亏情况,以便投资者作为投资、政府人作为征税的根据等。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是由资源的稀缺性引起的) 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其他的、次好的用途所可能得到的净收入,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是一种机会损失) 对经济学家来说,只有机会成本才是真正的成本。 ○机会成本的计算方法:(重要,会用) (1)业主用自己的资金办企业的机会成本,等于这笔
资金借给别人能得到的利息。 (2)业主自己兼任经理(自己管企业)的机会成本,等于在别处从事其他工作可能得到的薪水收入。 (3)机器如果原来是闲置的,现在用来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零。 (4)机器如果原来生产产品A,现在改用来生产产品B的机会成本,就是它生产产品A可能得到的利润。 (5)过去买进的物料,现在市价变了,其机会成本就应当按市价来计算(用于出售可得的收入)。 (6)使用按目前市场价购进的物料、按目前市场工资水平雇用的职工以及按目前市场利息率贷入的资金的机会成本与其会计成本一致。 (7)机器设备折旧的机会成本是该机器设备期初与期末可变卖价值之差。 [Page8—Page9例题] 3、经济利润的意义和计算: 机会成本:即当资源不用于本用途,而用于其他用途(其他用途中最好的)时的价值(收入)。 经济利润>0,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说明资源配置较优。 经济利润<0,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低于其他用途,说明资源配置不合理。 经济利润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指示器,是决策的基础。 4、正常利润:是指企业主如果把这笔投资投于其他相同风险的事业可能得到的收入,也就是为了吸引企业主在本企业投资,必须给他的最低限度的报酬,不然企业主就会把资金抽走,投到其他地方去。正常利润属于机会成本,是企业全部机会成本的组成部分。 当销售收入等于全部机会成本时,经济利润等于零,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利润称为正常利润。 5、经济利润与外显成本和内含成本。 外显成本: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账上表现出来 内含成本:是指非实际的支出,是会计帐上未表现出来的开支,等于机会成本和外显成本的差额。 经济利润还可用其他方式表示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外显成本 + 内含成本) 第一章 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 需求和供给是构成市场的两个基本要素。 第一节 需 求 一、需求量 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够买得起的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一定时期”一般是一年;“一定条件”指影响需求量的因素既定不变;“愿意购买并能够买得起”指消费者不但要有购买欲望,而且还要有支付能力。) 二、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不同的产品,影响因素也不同: 1、产品的价格(最重要、最灵敏的因素),通常需要量随价格的变化而作相反方向的变化。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xQ与xP呈相反变化。 2、消费者的收入(指消费者的平均收水平),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向相同方向变化。收入提高,需求量就增加;收入水平下降,需求量就减少。I 对某些产品来说,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反而会导致需求量的减少。 3、相关产品的价格(相关产品包括替代产品和互补品) ·一种产品的需求量是与其替代产品的价格是按相同方向变化的。 ·一种产品的需求量是与其互补品的价格按是按相反的方向变化的。 总之,相关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就会影响该产品的需求量。 4、消费者的爱好(指人们对产品的偏好和选择),人们的爱好和选择也与人们的习惯有关。 5、广告费用。广告会影响人们对产品的爱好和选择。(广告费支出越大,人们对产品的需求量也就越大)。 6、消费者对未来价格变化的预期。如果价格看涨,需求量就会增加;如果价格看跌,需求量就会减少。 以上只是影响产品需求量的一般因素,不同的产品往往还有影响需求量的特殊因素。 三、需求函数 需求函数就是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式,记为: (,,,,,,xxyQfPPTIEA
其中:xQ——为对某产品的需求量; xP——为某产品的价格;
yP——替代产品(或互补品)的价格;
T——消费者的爱好;
I——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E——对价格的期望;
A——广告费。
以上仅是最一般的表示式,决策时必须估计出更为具体的需
求函数来。Page15[例1—1] 四、需求曲线 1、需求曲线:是假定在除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反映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DQfp。 2、需求曲线可用方程、图、需求表来表示。(第16页——第17页) 3、需求曲线可分为:个人需求曲线、行业需求曲线、企业需求曲线。 (1)个人需求曲线: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2)行业需求曲线:表示市场上全体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总数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行业需求曲线可由行业内各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横向相加求得) (3)企业需求曲线:表示某企业全部顾客愿意向该企业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4、任何需求曲线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总是一条自左向右
下方倾斜(斜率为负)的曲线。 这是因此需求量的变动有自己的规律:价格上涨,需求量就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就增加。 5、为什么价格下降会刺激需求量? (1)由于价格降低,消费者出同样的钱可以买更多的东西; (2)原来因为价贵买不起的消费者也来买了; (3)过去因为价贵使用替代品的消费者,因为降价也来买了。 所以价格下降会导致需求量的增加。(反之,价格上涨需求量就会减少) 五、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重要) 1、需求和需求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需求是指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它是一个需求表,或一个方程,或一条需求曲线 需求量则是指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特定数量。 2、需求量的变动:如果非价格因素不变,从而需求曲线维持不动,这时,由于价格变动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 3、需求的变动:如果非价格因素发生了变动,从而导致需求曲线发生了位移,这种变动就称为需求的变动。 非价格因素变动,需求曲线的斜率不变,而是引起需求曲线的平等位移,这就属于需求的变动。 需求发生变动,即使价格不变,也会引起需求量的增减。 (注意区分“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的区别:一个价格因素变动引起的,一个是非价格因素变动引起的。) 第二节 供 给 一、供给量 供给量: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其中:“一定时期”一般指一年;“一定条件”指影响供给量的诸因素既定;“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指生产者既要有向市场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愿望,又要有生产这种产品或劳务的能力,缺一不可。 注意:供给量并不是生产者实际卖出的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二、影响供给量的因素 影响企业(或行业)供给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产品的价格。价格上涨,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2、产品的成本。这时原成本是指经济成本(机会成本)。 3、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此外,其他诸如政府的税收、补贴等因素,也会影响产品的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