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平衡的生物力学分析
40
连续10多年垄断手枪速射金牌的德国运动员舒曼, 被誉为射击场上的“机器人”,这一“美称”的要旨在 于“机器人”具有“刚体”的稳定性。而人作为两足支 撑、有血有肉的“活体”,只能在“动态”中维持平衡, 因此“稳定”是相对的,不稳定是绝对的。射击运动员 据枪瞄准时可以屏住呼吸,却不能“屏住”心跳和血液 循环;身材越高的运动员重心越高,越 要随时通过小脑来综合视觉、 内耳前庭和半规管传来的信息, 指挥肌肉骨骼系统确保身体的 “静力平衡”。足底压力中心测 试表明,运动员的重心轨迹始 终处于晃动状态,不过训练有 素的选手晃动面积较小。
(4)随遇平衡:其特点是偏离原来位置时,重心 高度不变,不产生使物体位置移动的重力矩。
(三)平衡中的基本力学概念
1.力作用的效果: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形状发生改变。 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效应称为力的外效应 或运动效应; 力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的效应称为力的内效应或变 形效应。
13
2.刚体——在任何情况下形状和大小始终不变的 物体。 刚体内任意两点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刚体是一 个理想化的力学模型。 3.力系——作用于物体上的若干个力(一组力) 若两力系对同一物体作用效果相同——等效力系; 一个复杂力系用一个简单力系等效替换的过程—— 力系的简化。 若一个力系可用一个力等效替换,则该力叫合力; 力系中的各力叫分力。 若作用于物体上的力系使物体保持平衡,则该力系 称为平衡力系。此时力系所满足的条件称平衡条件。
PY Pi yi ,同理:Y Pi yi
• 公式中:X,Y分别为总重心的横、纵坐标 • Pi为环节相对重量 • xi,yi为环节质心的横、纵坐标
3
环节相对重量和半径系数
l
近侧端
r = l /L
Pi = Pi’ /P
L
远侧端
4
方法
① 以人体左下角边缘处O点为原点绘出直角坐标系 (OXY)。 ② 确定各环节点位置。 ③ 确定头和手的重心位置。头的重心在耳廓上缘中点正 面观时在两眉间,手的重心在中指的掌指关节处。
⑪ 计算出各环节对轴之矩Px,Py。
⑫ 求出Px,Py的和,即为人体总重心位置。 ⑬ 在照片上点出总重心。
6
Y
O
X
7
(二)人体平衡的分类
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它包括静止和 匀速直线运动。包括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1、根据人体重心与支撑点的位置关系 上支撑平衡(悬垂平衡) 下支撑平衡(倒立平衡) 混合支撑平衡(肋木侧平衡) 2、根据平衡的稳定性(稳度)----保持平衡的能力 稳定平衡(吊袋、悬垂 ) 有限度的稳定平衡(人下支撑平衡)
F1
R
F2
A
即: R F F 1 2
它是力系简化的基础。
20
推 论 二
三 力 平 衡 汇 交 定 理
当刚体受三个力作用而平衡时,若其中任何 两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则其余一力的作用线 亦必交于同一点,且三力的作用线在同一平面内。
F2
A2
A3
F3
F1
A1
说明不平行三力平衡的 必要条件。 即:三力平衡必汇交。 三力汇交不一定平衡。
6.平衡中的受力分析
解决力学问题时,首先要选定需要进行研究的物 体,即确定研究对象;然后考查和分析它的受力情况, 这个过程称为进行受力分析。
1.分离体——把研究对象解除约束,从周围物体 中分离出来,画出简图。 2.受力图——将分离体所受的主动力和约束反力 以力矢表示在分离体上所得到的图形。
25
3.受力分析的步骤
18
推 论 一 力 的 可 传 性 原 理
作用在刚体上的力可沿其作用线任意移动, 而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
F
A A
F
B
作用于刚体上的力的三要素为:大小、方 向、作用线。 作用于刚体上的力是:滑动矢量。
19
公 理 三 力 的 平 行 四 边 形 法 则
作用于物体某一点的两个力的合力,亦作用 于同一点上,其大小和方向可由这两个力为邻边 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确定。
根据平衡的稳定程度把人体平衡分为4种: (1)稳定平衡:其特点是当偏离平衡位置时, 重心升高,产生的重力矩使物体向平衡位置 运动,回到平衡位置后,合力为零,合力矩 为零。
(2)不稳定平衡:其特点是偏离平衡位置时, 重心降低,产生的重力矩使物体继续倾倒。 仅在下支撑平衡动作出现。
(3)有限度的稳定平衡:其特点是在一定限度内 的偏离平衡位置时,人体重心升高,产生的重力 矩使人体向平衡位置移动,最终恢复平衡,但超 出某一定限度的偏离平衡位置时,人体重心降低, 产生的重力矩使人体更加偏离平衡位置。
重力线与重心到支撑面边缘 连线的夹角。
重心高低
稳定系数(K) 稳定力矩与翻倒力矩的比 值。
φ是人体动态平衡指标,K是人体静态平衡指标。
31
支撑面
• • 由支撑点和他们所围成的面积。
•
支撑面大小与稳定性的关系。
32
稳定角:重心垂直投影线和重心与支撑面边缘相应点连线 的夹角,即物体在某一方向上的稳定程度的判定指标。 平衡角: 某方向上的稳定角之和。
第五章 运动生物力学应用
第一节 人体平衡的生物力学分析
1
(一)人体平衡中重心的概念
人体重心是人体各环节受重力的集中点(COG)。 而人体质心则是质量的中心(COM)。 人体重心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身体姿势的改变。
2
在相片上测量人体重心的原理和方法
• 原理:力矩合成原理
PX Pi xi , P 1, X Pi xi
此公理提供了一种最简单的平 衡力系。对于刚体此条件是充要条 件,但对变形体只是必要条件而不 是充分条件。
B A
F
17
公 理 二 加 减 平 衡 力 系 公 理
在作用于刚体上的已知力系上,加上或去掉 任意个平衡力系,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效 果。
B A
F
F
该公理是力系简化的理论依据。
1.人体不能绝对静止: 呼吸循环使人体重心不是定点,而是波动的面(射击)。 肌肉张力任何时候不能恒定,因而人的姿势不可能严格 不变,肌肉疲劳时更明显。 2.人体不是形状不变的刚体: 人的有效支撑面积小于“理论”支撑面 (边缘软组织)。 人体有翻倒趋势时,会反射性地改变身体 姿势,一般是总重心向不适位移的相反方 向移动(补偿动作)。
④ 连接关节点构成人体棍图。
⑤ 开始测量各环节的相片长度(以毫米为单位),填入环 节长度一栏内。
⑥ 把各环节重心至近侧端距离占环节长度的百分比填入 %一栏内。见表4—1中具体的布拉温—菲舍尔环节 相对重心位置数据。
5
⑦ 环节长度乘以环节相对重心位置百分比,填入环节质 近侧端实长一栏内。 ⑧ 按环节质心到近侧端实际长度一栏的数据,在照片上 的环节上点出环节质心位置。头手的位置不必计算, 可以直接点出。 ⑨ 从照片上测量各环节质心的坐标。 ⑩ 把人体模型中已知的环节相对重量数据添入表内(P)。
确定研究对象,取分离体;
先画主动力,明确研究对象所受周围的约束,进一步 明确约束类型,什么约束画什么约束反力。
必要时需用二力平衡共线、三力平衡汇交等条件确定 某些反力的指向或作用线的方位。 注意:(1)受力图只画研究对象的简图和所受的全部 力;(2)每画一力都要有依据,不多不漏;(3)不要 画错力的方向,反力要和约束性质相符,物体间的相互 约束力要符合作用与反作用公理。
稳定角
平衡角
33
稳 定 角 与 平 衡 角
34
短跑起跑稳定角的变化(快速打破平衡)
35
稳定系数(K) 稳定力矩与翻倒力矩的比值。 (分k>1,k=1,k<1讨论)
F F
h
h
r‘ G (力矩)M=Gr r
稳定系数的计算
36
>34.3N
M=mgl
K= M/F侧
37
(五)影响人体平衡与稳定的生物学因素
21
公 理 四 作 用 与 反 作 用 公 理
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 同时存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直线,
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
它是受力分析必需遵循的原则。
22
公 理 五 刚 化 原 理
当变形体在已知力系作用下处于平衡时,如果
把该物体变成刚体,则平衡状态保持不变。
它建立了刚体力学与变形体力学的联系。
41
重心与动作技术的关系
◇评价动作的稳定性和技术的优劣 (跑重心起伏与能量消耗)。 ◇重心向运动方向的预先移动可缩短 人体克服物理惯性的时间(但易失去 平衡)。 ◇力远离重心,能增加对人体和器械 的作用力矩,可加大转动效果。 ◇人体重心超出支撑面时,人体可以 移动肢体建立新的支撑面。 ◇动态状态下,惯性力使得人体重心 在支撑面可以稳定,增加了技术的难 度和观赏性。
23
推 论 三
力 的 平 移 定 理
力可平行于自身移动到任意一点,但需增加一 个力偶,其力偶矩等于原力对新作用点的力矩。如 所示。物体在点A受一个力F,若在任一点B加上一 对平衡力和,并使3个力的大小相等,作用线互相 平行,则和正好构成一对力偶,它对物体只起转动 作用。因此,作用于点A的力可用作用于点B的力和 力偶矩M来代替。
38
3.人体内力作用: 在静力平衡中,肌力→外力→外力矩维持平衡。肌 力大小是影响稳定的重要因素。
达 瓦 孜
人体补偿作用
39
4.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会改变大脑及其 下部对肌紧张的调节能力,从 而影响平衡。 5.神经感官因素: 感觉传入、判断的准 确性;神经对肌肉的控制 能力;各中枢活动间的协 调。
不稳定平衡(单臂倒立)
随遇平衡(球的平衡)
8
(二)人体平衡的分类
1. 根据支点相对于人体重心的位 置不同,将人体平衡分为以下3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