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让英语课堂“活”起来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生命课堂。
但是目前仍有部分教师不能紧随教改大流,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不是教师“一言堂”就是对学生的“满堂灌”。
从而使得我们的英语教学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忍”。
严重遏制了学生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思路,寻找源头活水。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多媒体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很好的改变了这一现状。
它利用声像等方面的优势给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使得一度僵死的课堂教学重新焕发了新的动机和活力。
运用多媒体手段在英语课堂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多媒体英语课堂有效性课外拓展
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首先不仅要看执教教师能否活化教材,注意教材内容的整合,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
同时还要看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明确、适度、具体、可操作,关注个体差异,促进不同学生的发展。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看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重点是否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内容的呈现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老师都会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认为哪些是学生会的,哪些是不会的,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
不会顾及到学生的需求。
因此,面对新的课程标准和要求,教师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新形式下的新课程标准。
这也是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内涵。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性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
”运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教学改革的需要。
那么教师应如何更好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二、多媒体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的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增加课堂容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课堂依靠的是一个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
课堂形式单一,课堂容量小,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少,这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相悖的。
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使学生观其境、闻其声、耳目一新,不仅极大的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因此,可以说多媒体教学是英语教学活动的“催化剂”,能够激活课堂、激活教材、激活师生,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视、听、说并举,真正感受英语的魅力,使他们学在课堂、乐在课堂。
在牛津高二英语模块八教材中,在牛津高二英语模块八教材中,有一节课是关于文学欣赏的。
笔者在一开始的时候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中国的四大名著的相关知识,学生的情绪立刻变得高涨起来,师生之间的距离在瞬间被拉近了,然后我顺势转到西
方的古典文学,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远大前程》。
学生很快就被带入了主题,有力的推动了课堂的氛围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多媒体教学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把握教学的实效性。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一生中获得的信息有94%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其中88%通过视觉,12%通过听觉,可见,视觉器官是人类最重要的获知器官。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把一些抽象、枯燥的内容化为生动有趣,使得教材内容得以直观再现,重点易于突出,难点易于突破,极富表现力,易于学生掌握。
笔者在牛津教材模块八《远大前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处理文章的重难点,笔者设置了二个视频放在课文中。
在分析人物性格的时候,笔者从影片中剪辑了一段关于Joe and his wife 的对话。
通过观看他们之间的对话,学生很快的便把握了人物的性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分析文学作品的象征意义的时候,笔者剪辑了一段具有代表性的视频,然后设计了一个问题,What can you see ? In this novel , the writer use a mist as a symbol , do you know why Charles Dickens use a mist a symbol ? 由于多媒体视频的巧妙运用,学生很快便得出了结论:Classic novels often have symbols which add interest , tension or deeper meaning to the text 。
使得整个教学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中,只要你根据内容需要,合理选择并使用多媒体,一定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进行课外拓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拓展教育空间,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
在教授《远大前程》时,笔者在最后设置了一个讨论。
Can you think of some possible endings for the novel ? 这一步骤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更有创造性和竞争性。
在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写出相应的结尾后,我将这部电影的结尾剪辑了下来,然后播放给学生欣赏。
学生在对比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在教授《爱心树》这篇文章时,在文章最后,为了能够升华主题,笔者设置了一个讨论: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are reading the ending ? 此处设计讨论可以让学生反省自己在平时在言行上是如何对待父母的,同时可以使他们能够深刻理解“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紧接着,笔者用两个问题:1.What other people except your parents do you want to thank ? 2.How do you intend to express your thanks as a student ? 这两个问题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他们争相踊跃发言,把课堂氛围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这个时候笔者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借助一首歌曲《感恩的心》引领学生一起唱了起来,在歌声中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
这完全契合了新课改提出的“要重视学生是学习过程中主体”的思想。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
笔者相信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从内心到思想都经受了一次洗礼,多媒体教学的魅力之处已经不言而喻。
在教学反思中,笔者觉得整堂课教
学各环节丝丝相扣,衔接得当、课堂上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热烈,基本上达到了课前预想的目标。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误区
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使其在教学中运用的越来越广泛。
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不考虑学科特点及教学内容的实际,为制课件而制课件,没有发挥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真正作用。
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没有有机的整合,发生了错位,走进了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1.忌课堂走马观花,不切实际
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增大课堂容量,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课堂上加快教学进程,使学生应接不暇,最终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不理解,思维跟不上,笔记记不上,反而是“欲速则不达”。
2.课件制作只追求技术,不显示水平
我们知道课堂目标的达成和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重点。
但是有些老师本末倒置,在制作课件时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材的三维目标要求,使得课堂内容和课件内容不相符合,影响了教学效果。
3.滥用音频,视频素材
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片面的认为课件就是放视频,不知道精心选材,从而导致课堂大量的时间就是看视频,多媒体教学成了放幻灯片,成了看电影。
总之,要想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必须充分认识使用多媒体的意义,明确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走出使用的误区,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应根据具体内容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所传授的知识,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干薇,陈巍:透视英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02B)。
作者简介:
房亮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