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 我国物流环境分析
七大经济区域
(1)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 和长江三峡以下沿江地区 ;
(2)东南沿海地区,包括广东、福建和海南三省; (3)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辽
宁五省市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4)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
区东部; (5)中部五省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五
熟悉我国经济区划分
【技能目标】
能够对我国物流环境进行分析 能够对我国经济区划对物流的影响进行分析
11
子任务一 我国物流社会经济环境分 析
一、我国物流社会经济环境
国民经济发展为物流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 础
降低流通成本在GDP中的比重 北美8.8%,欧洲9.2%,亚太地区为
12.8%,南美12.3%,中国18%。 减少企业流动资金占用 电子商务引发的物流仓储和配送需求呈现高速 增长态势 城市的现代化必须改造城市的物流系统
承东 中 启西
部
西 发展 部 落后
A、能源、矿产丰富B、A、铁路运输力不
林牧业发达,粮棉油 糖的重要产区 C、有色金属、重工
足B、生态问题突 出
业发达
C、黄河长江洪涝
D、交通以铁路、河 问题
运为主,有边境优势
A、沿边经济有较大 A、工农业基础较薄
优势
B、弱,教育、交通落
资源丰富,尤其是 后B、西北地区土地
6
物流地理研究的主要任务
• 科学地、系统地研究物流设施的规划布 局是物流地理学的首要任务。自然资源 的分布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是生产力布局 的基础;生产力布局的形成和经济的发 展是物流线路和物流中心布局的依据; 物流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将为国家或地区 物流体系构建提供理论和规划的依据。
7
课程总体目标
• 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熟悉物流对象在中国 的布局,熟悉中国的交通状况、物流节点,能 够结合区域特点,解决有关物流与地理、经济 与地理、物流与经济等之间的关系。
29
30
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煤炭外运通道
1、北通道 铁路:京包线(丰沙大段),京原线,大秦线(大同),神
骅线(陕西神木、黄骅港) 公路:北京——大同(二级公路) 2、中通道 铁路:石太铁路 公路:阳泉——石家庄(两条二级公路) 3、南通道 铁路:同蒲铁路,大同——太原——风陵渡——接“陇海线” 4、东南通道 铁路:太焦线——邯长线 公路:晋城——济源公路 晋城——沁阳公路 邯郸——长
• 掌握我国综合运输网中各种运输方式(铁、公 、水、航空、管道)的特点及布局。
• 掌握世界海运、空运、陆路运输的地域分布特 点及布局。
• 掌握世界枢纽港口、重要航线的布局。
9
任务一 我国物流环境分析
10
【学习内容】
子任务一 我国物流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子任务二 我国物流自然环境分析
了解我国物流社会经济环境 【知识目标】 熟悉我国主要资源的分布及产销分布
2
物流学体系
现代物流 学
物
物
物
物
流
流
流
流
基
管
技
产
础
理
术
业
理
理
理
理
论
论
论
论
运
仓
包
搬
环
物
输
储
装
运
境
流
学
学
学
学
学
地
理
学
3
物流地理的学科地位与作用
边缘学科
物流学 交叉
地理学
地理学体系: 区
内经济结构 生产力的地域组合
区4
我国国民经济系统
三大经济地带
宏观布局 七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
八大经济区
重
工业:煤炭、石油、电力
• 能将地理学理论和现实中的经济现象、经济规 则相联系。
• 能运用地理学理论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分析, 能运用物流地理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简单 的物流经济问题使学生具备相关的物流基础知 识,并为后续的物流专业 知识的深入学习提 供指南。
8
课程学习目标
• 掌握我国及世界自然资源分布和生产力的地理 分布、特点及其客货流的形成。
资源布局 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化学、建材
轻工业:纺织、食品、造纸、日用品
工业布局
生产力布局
经济布局
农业布局
航空、管道
综合运输布局:铁路、公路、水运、
仓储系统布局
商业流通布局
5
物流基础设施地域组合
• 物流要实现物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 “地点性间隔”和“时间性间隔”的消 除,必定有赖于各种物流基础设施。如: 各种物流结构的构成、各种运输方式的 线路布局、运输枢纽的布局、物流中心 布局、现代化信息网络及平台的建设。
14
二、我国经济区域划分对物流的影响
三大经济地 带
七大经济区 域
八大综合经济区
15
我国三大经济带
10
9 12
16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与发展
地 带
地
位
优势
主要问题
发展方向
东 部
基础设施 最好,城 市化水平 和科技水 平最高
A、主要的农业基地 A、能源原材料不足 A、发挥沿海优势建设外 B交DEF、、、、通工经科城便业济技市利发国文分达际化布化 水 最程平密度高集C高、B缺 有 D年、 、环 汛北 大C境 期、方 江污 防城淡 大染 洪镇水 河问密资 下题集源 游突区短 涝出贸 基 高 三、 地 新 产国B技业、际术和技金产集术融业约创、化C新、海农,发洋业开展开拓第发
主要布局
鞍本钢铁基地 京津唐钢铁基地 上海钢铁基地 武钢基地 攀钢基地 包头钢铁基地 太原钢铁基地 马鞍山钢铁基地 重庆钢铁基地
41
42
②
①
④
⑥
⑦
③
⑧
⑤
43
物流环境分析
经贸学院 骆卫青
1
物流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性质
是一门集经济地理学 和物流学于一体的综 合性学科。既具有经 济地理学的某些特征, 又具有物流学的某些 特征。
从地理的角度, 研究物流基础设施 的布局问题及其与 地理环境相结合的 问题。它涉及的范 围是宏观物流中的 物流路径布局和物 流中心布局规律及 其合理性研究。
徐州等地煤炭—运往—江苏、浙江等。 33
石油资源
大庆油田(黑龙江西部,松嫩平原中部) 胜利油田(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 辽河油田(辽河中下游平原以及内蒙古东部和辽东湾滩海 地区) 克拉玛依油田(新疆克拉玛依市) 四川油田(四川盆地) 华北油田(又叫任丘油田,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 大港油田(天津市) 中原油田(河南省濮阳地区) 吉林油田(吉林省扶余地区) 河南油田(豫西南的南阳盆地) 长庆油田(陕甘宁盆地) 江汉油田(湖北的潜江、荆沙、湖南的衡阳) 江苏油田(扬州、盐城、淮阴、镇江) 青海油田(青海柴达木盆地) 塔里木油田(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 吐哈油田(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 玉门油田(甘肃玉门市) 冀东油田 (渤海湾北部沿海)
34
35
36
37
炼油工业布局(北油南运,西油东运)
东北地区:大庆、抚顺、大连、锦州等地,成品油占 全国总量的40%,消费占10%。 华北、西北地区:北京、天津、淄博、兰州、玉门、 独山子等地,既靠近原油产地,又接近消费中心,基 本持平。 华东、华中地区:上海、南京、安庆、九江、武汉、 长岭、岳阳、荆门等地,原油产量占全国5%,加工能 力占23%,消耗占20%。 东南沿海地区:镇海、广州、茂名等地,加工北方原 油,省内消费为主。 西南地区:南充,所需油品全部调入。
2.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 最有实力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中心之一;加速 区域一体化进程;
3.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上海、江苏、浙江:最具影 响力的多功能的制造业中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 区之一;
4.南部沿海经济区福建、广东、海南:最重要的外 向型经济发展的基地;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地; 高档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生产基地;高新 技术产品制造中心;
7.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以 重庆为中心的重化工业和以成都为中心的轻纺工业两大 组团;以旅游开发为龙头的“旅游业-务业-旅游用品生 产”基地;
8.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重 要的能源战略接替基地;最大的综合性优质棉、果、粮、 畜产品深加工基地;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中亚地区经 济基地和特色旅游基地。
能源、矿产、旅游 荒漠化严重,西南
资源前景可观
地形崎岖,交通不
便
A、发挥资源优势,建成能 源和原材料基地,B、大力 发展农业C、加强东西向运 输通道建设,扩大对外贸 易D、搞好大江大河大湖治 理 A、稳定农业播种面积,提 高单产,改善生态环境B、 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边境 贸易,扩大旅游创汇C、开 发能源,建设动力基17 地
省; (6)西南和广西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
和西藏五省、市、自治区; (7)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
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
18
19
八大综合经济区
1.东北综合经济区辽宁、吉林、黑龙江:重型装备 和设备制造业基地;保持能源原材料制造业基地 的地位;全国性的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
20
八大综合经济区
5.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最大 的煤炭开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气和水合经济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以水稻 和棉花为主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基地及相关深加工工 业;以钢铁和有色冶金为主的原材料基地;武汉“光谷” 和汽车生产基地;
12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物流发展提出更 高要求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为物流发展提供了 物质保障 现代第三方物流空间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