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抽样》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分层抽样的概念;掌握分层抽样的一般步骤.
2、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行分层抽样,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通过对统计学知识的研究,感知数学知识中“估计”与“精确”性的矛盾统一,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分层抽样的概念和步骤;应用分层抽样方法解决部分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分层抽样方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求新
1、复习提问
(1)为了了解我班65名同学的近视情况,准备抽取10名学生进行检查,应怎样进行抽取?
(2)为了了解我校高二年级1403名学生的近视情况,准备抽取100名学生进行检查,应怎样进行抽取?
通过对学生采用不同抽样方法的原因进行提问,归纳总结:当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少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当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时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
2、新课引入
(3)为了了解我区高中生2400人,初中生10900人,小学生11000人的近视情况,要从中抽取1%的学生进行检查,应怎样进行抽取?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能不能采用前两节所学的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呢?
样本中应该高中生、初中生和小学生都有,那么他们应该按照什么比例来抽取呢?
为了尽可能地保证样本结构和总体结构的一致性,我们可以按各部分所占的比例进行抽取,抽取高中生、初中生和小学生各1%的人,即抽取
高中生:2400×1%=24(人)
初中生:10900×1%=109(人)
小学生:11000×1%=110(人)
然后再在各个学段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把这24人、109人和110人抽取出来,最后再将这些抽取出来的个体合在一起,即构成了我们所要调查的样本.
二、启发引导,形成概念
1、分层抽样的定义
根据刚才的分析,让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给出分层抽样的定义.
一般地,在抽样时,将总体分成互不交叉的层,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各层独立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将各层取出的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样本,这种抽样方法是一种分层抽样.
2、强调定义关键词
分成互不交叉的层:将相似的个体归入一类,即为一层;分成互不交叉的层是为了抽取过程中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从而确保了抽取样本的公平性;
比例:按照一定的比例抽取是指所有层都采用同一抽样比等可能抽样,这样可以保证样本结构与总体结构的一致性,从而提高了样本的代表性;
各层独立地抽取:在分层抽样中,每一层内部都要独立地进行抽样,并且为了确保抽样的随机性,各层应分别按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因此,分层抽样也是一种等概率抽样.
三、新知初用,示例练习
例某单位有500名职工,其中不到35岁的有125人,35~49岁的有280人,50岁以上的有95人.为了了解该单位职工年龄与身体状况的有关指标,从中抽取100名职工作为样本,应该怎样抽取?解:(1)分三层:不到35岁的职工,35~49岁的职工,50岁以上的职工;
(2)确定样本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之比100:500=1:5;
(3)利用抽样比确定各年龄段应抽取的个体数:
1 =25(人)
不到35岁的职工:125×
5
1 =56(人)
35~49岁的职工:280×
5
1 =19(人)
50岁以上的职工:95×
5
(4)利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从各年龄段分别抽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