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学
中国传统艺术流变之 秦汉气魄
• 汉画像第三大特点: 以块求力,以块求韵51 • 汉画像的力量和古拙主要 从形体块面中表现出来。 注重形体块面的必然结果 是追求整体的视觉效果和 对形体做变通的变形夸张。
中国传统艺术流变之 秦汉气魄
• 汉赋:总括宇宙——面面俱到 立体审视 精观细 赏 • 以班固的《西都赋》为例 • 1.用一种与宇宙观相一致的审美构图方法去 描摹 事物(仰观俯察 四面游目 追溯古今的方式与阴 阳五行结合)54 • 2.由大到小又由小到大的循环视线。 • 3.按照汉人的立体全面方式进行仔细的‚步步移, 面面观‛的俯样观察和四面游目的铺陈排列。 • 4.铺陈排列与现实加想像
• 北方文化以《诗经》为代表,其表现宇宙的心物同态和三段式的整体 结构也显示出严谨的思想情味;南方文化处在巫风的神话氛围中,描 绘出一个充满幻想神话巫术观念充满奇珍异兽和神秘符号象征的浪漫 世界。 • 在实际演化中,以上描述手法构成了汉代艺术思维的一个主要因子。 然而在说明汉艺术受楚文化影响的同时,又必须注意到它不同于楚艺 术的一面。构成汉艺术核心内容的一种东西需要考虑进来,就是汉代 宇宙观的核心——阴阳五行思想。(35.气,道,阴阳思想,五行思 想,春秋繁露) • 整个宇宙构成了一个有秩序逻辑层次又可以伸缩加速互通互动的整体。 • 在《离骚》、《远游》中,天上和地上、历史与今天、神人与世人完 全并列在一个完整的叙述故事里,已经依稀而大致的透出了汉赋、汉 帛画、汉画像砖、画像石相一致的编织宇宙万物、打通天上地上人间、 古今共时的心灵思路。
中国传统艺术流变之 秦汉气魄
• “满‖用以达到穷尽万物,“占有文字”也是占有万物的 表现。 • 以司马相如《上林赋》为例: • 当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 出乎椒丘之阙,行乎洲淤之浦,经乎桂林之中,过乎泱漭 之野。汩乎混流,顺阿而下,赴隘□之口,触穹石,激堆 埼,沸乎暴怒,汹涌澎湃。□弗宓汩,逼侧泌□。横流逆 折,转腾潎冽,滂濞沆溉。穹隆云桡,宛□胶□。逾波趋 浥,涖涖下濑。批岩冲拥,奔扬滞沛。临坻注壑,瀺灂霣 坠,沈沈隐隐,砰磅訇礚,潏潏淈淈,湁潗鼎沸。驰波跳 沫,汩濦漂疾.悠远长怀,寂漻无声,肆乎永归。
中国传统艺术流变之 秦汉气魄
秦汉艺术的社会文化背景: • 新统一的现实力量 • 容纳万有的想象心灵
齐地滨海,海市蜃楼,蓬莱神话 楚国,《九歌》,昆仑神话系统
• 汉代:宇宙观的核心是阴阳五行思想 秦汉艺术特点: • 法天象地(秦汉建筑) • 容纳万有(秦汉墓葬、汉赋、汉帛画、 汉画像砖、画像 石)
中国传统艺术流变之 秦汉气魄
中国传统艺术流变之 秦汉气魄
• “更命信官为极庙,象天极。”(《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制紫宫象帝 居,引渭水灌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三辅黄图》)
– -以上是秦建筑依法天象来建造宫殿。 • “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 仿太紫之圆方。”(班固《西都赋》) “复庙重屋,八达九房,规天距地,授时顺乡。”(张 衡《东京赋》) “其规矩制度,上应星宿。”(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以上是汉建筑的法天象地原则的体现
以满代多。
中国传统艺术流变之 秦汉气魄
• 汉画像具有“满”一大特点
例:右图为四川画像砖《弋射图》 • “以动显神”是汉画像的另一
大特点 • 汉画像中占主导地位的线,不 是表现安定静谧的平行线和垂 直线,而是表现运动不定腾跃 行进的曲线和斜线。因此汉画 像虽满,却满壁飞动,一片生 机。也正是在这飞动活跃里, 天上地下,过去未来的互掺就 内在的表现出来了。
中国传统艺术流变之 秦汉气魄
• 秦始皇把席卷天下占有四海的现 实业绩从建筑中艺术的表现出来。 •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 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 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乃营 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史 记·秦始皇本纪》)37. •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 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 无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 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 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
中国传统艺术流变之 六朝风韵
• 六朝艺术的社会文化氛围 1.王朝更迭,纷争战乱 2.杂含阴阳五行的儒家学说 意 识被抛弃,魏晋玄学和 六朝佛学建立起新的精神空 间。 3.中国传统艺术进入‚自觉‛ 时期。
中国传统艺术流变之 六朝风韵
• 对六朝风韵的形成有极大影响的有三: 1.有无之辩和色空之辩 2.有情无情之辩,例:
中国传统艺术流变之 秦汉气魄
• 汉画像砖、画像石:出现于碑阙、祠堂47、墓室。 • 普遍厚葬的结果之一是空前绝后的汉代石刻画的 蓬勃发展。 • 汉代画像基本都是从上到下的神话历史现实的画 面结构,都是由神话人物历史人物故事和现实生 活的时间构成三大系统。三个系统共生一壁,构 成时空和一,天上地下共存,过去未来现在互通的囊 括宇宙的风神。 →纵向层级分隔;横向并置人物故事;以墓主为主线;
·
• 将高洁之心配合一定的经济基础转化为一种建筑的艺术创 造:造园活动。园林使“隐”变成了完全能和仕相媲美的 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艺术流变之 六朝风韵
•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 人园林的特点:
1.以山水植物等自然 之态为主导而构建园 林景观体系; 2.纡余委曲的空间造 型; 3.诗歌绘画等士人艺 术与园林的结合。
中国传统艺术流变之 秦汉气魄
• 秦汉囊括宇宙的朝气雄心更从对仙人的渴望和对 仙境的模拟占有上表现出来。自此我们可以体会 到秦汉建筑容纳万有的两种基本方式:现实的模 拟和非现实的的想象。40. • 始皇
‚乃令咸阳之傍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 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属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 罪死。‛(《史记·秦始皇本纪》)
中国传统艺术流变之 六朝风韵
• 魏晋以来审美风气变化,讲情致,讲风神, 讲个性。
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 驱;并怜风月,狭池苑,述恩荣,叙酣宴(刘勰《文心雕 龙·明诗》)
‚述恩荣‛是政治性的,但又把政治转化为一 种审美形式和娱乐方式。“怜风月,狭池苑”就 是一种纯娱乐的抒发性情。而后一种方式渐渐在 游园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本书结构导视
• 中编:
中国传统艺术创作论:动因 条件 心理 过程 因革 中国传统艺术鉴赏论:意义 标准 方法
中国传统艺术门类论:传统书法 绘画 雕塑 建筑 音乐 舞蹈 戏曲 文学
本书结构导视
• 下编 道
气 心 舞 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化 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 中国传统艺术的舞乐精神
王戎丧儿万山,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 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无情,最下不及情, 情之所钟,正在吾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刘义庆 《世说新语》)
3.形神之论 • 书法呈韵 绘画畅神 园林适心 诗文欲丽
中国传统艺术流变之 六朝风韵
• 中国私家园林自西汉始,此后私人造园方兴未艾, 但园林成为艺术则是魏晋的产物。 • ‚园林‛一出现就成为了艺术,并上升到审美文 化中很重要的位置,原因在于它是由私家园林发 展而来的,一开始就与士大夫的情趣相连。
本书结构导视
• 上编:中国传统艺术流变→在概括各艺术门类史基础上,
简明扼要的描绘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总体历程,在艺术通史 的基础上突出每个历史时期的主要艺术门类,同时兼及其 他艺术门类。这一部分以史为主史中有论,始终坚持将中 国传统艺术放置于中华文化史的大背景下来阐释。 • 中编:中国传统艺术概论→中国传统艺术在艺术创作, 艺术鉴赏乃至艺术门类等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中华民族 的审美意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从艺术创作看,中国 传统艺术在创作规律、创作过程、创作方法,创作心理以 及对于艺术家道德的要求方面,都有许多独到的理论。中 编正是通过创作论、鉴赏论、门类论三个部分,为中国传 统艺术富有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特色的风貌勾画出一 个大致的轮廓。
中国传统术流变之 六朝风韵
• 逍遥坡堂之上,吟咏菀柳之下。结春芳以崇佩, 折若华以翳日。弋下高云之鸟,饵出深渊之鱼… 何其乐哉!虽仲尼忘味于虞韶,楚人流遁于京台, 无以为过也。(应璩《与从弟君苗军胄书》) • 徜徉山水之乐已在孔子闻虞乐和楚君登高台之乐 之上了。这是社会之乐与自然之乐重分高下再定 等级的重大转折。 • 刘宋时王微“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虽有金石之乐,圭璋之深,岂能仿佛之哉”
• 汉武帝的建章宫中有神明台
‚祭仙人处,上有乘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 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庙记》)
中国传统艺术流变之 秦汉气魄
• 空间的巨大是秦汉建筑的一大特点 • 满,是另一大特点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 万落。(《阿房宫赋》) • 汉代建筑的“满”,一体现在长安内外的宫殿之多,二体 现在一宫之中殿观楼阁多,三体现在一殿一楼从座基到顶 部的雕刻镂画装点之多,四体现在建筑内部的镂画装点之 多。 • 汉代建筑,从外到内,从空间的容纳到时间的流动,无论 你是行走、是驻足、是仰观、是俯察、是远望、是近察、 是前瞻、是回首、是进殿、是出阁,都能看到一个琳琅满 目的世界。
中国艺术学
彭吉象 主编
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 横向看,中国传统艺术包含文学、绘画、书法、雕塑、音 乐、舞蹈、戏曲、实用工艺、建筑园林等为数众多的艺术 门类,而在每个艺术门类中又有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与宛 若繁星的优秀艺术家。 • 纵向来看,不同门类的传统艺术还包括文人艺术、民间艺 术、宫廷艺术和宗教艺术等不同层面和方面。 • 其面貌更加异彩纷呈、气象万千。
中国传统艺术流变之 六朝风韵
• 中国的士大夫在以神性血缘为基础的皇室和以宗法血缘为 基础的乡村之间,是大一统与小农经济相结合的古代社会 中的社会整合力量。 • ―仕”与“隐”
• 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论语·述而》)‚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论 语·公治长》) • 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论语雍也》) ‚鲁有单豹者, 岩居而水饮‛(《庄子达生》) 东方朔‚遂居深山之间,积土为室, 编蓬为户‛(《汉书东方朔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