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台湾作文【篇一:宝岛台湾在我心中】宝岛台湾在我心中176班李婧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宝岛在我心中》。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看月亮,思故乡……”每当妈妈唱起《月之故乡》这首歌,我都会想:月亮什么时候才会圆呢?香港,回来了;澳门,回来了,流浪的孩子纷纷回来了。
台湾啊,你什么时候才回来?过去,面对世界的地图,我首先看到的是中国,这个破晓的雄鸡,这条腾飞的巨龙;如今,面对中国的地图,我更多的是想到台湾,这个富饶的宝岛,这颗璀璨的明珠。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卫温在这里播下了友谊的种子,1624年心怀嫉妒的荷兰派军舰几次偷袭你,入侵你,强行从祖国母亲那温暖的怀抱把你给活生生掳走了,明朝末年的郑成功在这里为救你回国洒下了英勇的鲜血;1895年后日本强盗的血腥统治;1949年以来跳梁小丑荒唐的闹剧……往事不堪回首,一道无形的鸿沟挡住了两岸的脚步。
从此大海两边,只可遥望,无法倾诉。
悲惨的历史令人遗憾,而现实却更令人感到愤慨。
如今李登辉等人又在极力宣扬“两国论”,妄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把台湾从祖国大陆分裂出去,多么让人心痛!同为炎黄子孙,说着一样的话,流着一样的血,为什么一家人不和和美的生活在一起?相思树下望台湾,咫尺海峡一水间,峡中多少相思泪,夜夜听见涛声咽。
相思树下望台湾,长夜梦魂凭往还,问君几时返故土,骨肉何日得团圆。
久别的宝岛台湾,你可知祖国母亲那颗思儿归来的迫切的心吗?目光如水,万籁俱寂。
祖国妈妈依栏远眺,为远方孤单的你而执著地守望,因为我们同是炎黄子孙,骨肉相连、血浓于水,那两千一百万双盼归的眼睛,还有那一颗颗随祖国命运一起跳动的爱国之心。
满天寒星,是你深情的双眼;萧萧落叶,是你漂泊的灵魂;茫茫海域,浪高风狂,潮起潮落,涛声阵阵,是你剪不断的乡愁……这母子之情,车怎能载,斗怎能量?!我想起了日月潭边的凉亭,我想起了鹅銮鼻上的灯塔,我想起了赤嵌楼上的鲜血,还有那“走在乡间的小路”,还有那“外婆的澎湖湾”,还有那“冬季台北的雨”……多少次梦里神游,然而醒来后,一湾海峡仍横在我的面前。
多少回依稀梦见你,几代人等待你,彼此深沉的眷恋,是沉默和怀念的种子。
梦中,那年年繁花,岁岁烟柳,是否已遮断你的归途?心中,那点点温馨,片片承诺,是不是你漂泊的港湾?身在异乡的游子啊!你可知道,那阿里山,日月潭,深深地刻印在祖国妈妈那深沉的心田;浪迹天涯的孩子啊!如你归来,咱母子携手合作,互补互助,发展经济,振兴我中华。
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看到了金菊含笑,听到枫叶流丹,闻到硕果飘香。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升起的紫荆花区旗,香港回来了;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澳门升起的莲花区旗,澳门回来了,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澳门上空迎风飘扬,它向世界展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江泽民提出的“八条主张”是何等的英明!请听听人民的呼声吧!台湾诗人李一羽说:“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都是中国人,谁无思乡情,归去来兮!” 听吧!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写的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两岸统一,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回眸昨日,祖国成就辉煌,展望明天,我们豪情满怀新的世界,新的千年,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归来吧!久别了的宝岛台湾,回来看看家中那日夜思念你的母亲吧!希腊名人克里索斯托姆斯说:世界上再没有比自己的祖国更好的地方。
这里有一个温暖的家,为何在他人檐下栖息,“归根宜早不宜晚,试问台湾知不知”,这是多么通俗的诗句,又是多么深刻。
它让我记起江泽民总书记曾经说过的三句话:“中华民族崇尚统一,反对分裂的传统文明是永恒不息的;两岸同胞同根同源,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是无法割断的;中国政府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也敢大胆地预言:“那浅浅的海峡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海相望的同胞定能骨肉团聚。
”?谢谢大家!【篇二:《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双河小学王小丽一、教学预设1、课程标准分析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是高年段的起始教材,本册教材在承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中年级教材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一些发展。
从以家庭、学校、社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扩展到对祖国的认识和了解等主要内容教材内容的综合层度更高。
注意了突出课程的核心价值观,即“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和学习做人”。
注意了范例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
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上有所增强。
2、教学内容分析《祖国的宝岛——台湾》安排了“美丽的宝岛”、“根脉相连”、“祖国一定要统一”三个话题。
第一个话题通过地图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台湾的位置、美丽与富饶,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开发经营台湾的事例,意在让学生意识到,台湾的美丽和富饶是长期以来人们辛勤付出的结果。
第二个话题分别从饮食、节日风俗、文字、建筑、文化传承的角度,展示了祖国大陆与台湾同胞共有中华传统,共享中华文明,引导学生感受“根脉相连”的含义。
第三个话题呈现了我国政府致力于祖国统一的一系列政策,小资料给出了台湾问题的由来。
意在让学生了解现在存在的统一问题,以及我国政府实现统一的决心与为了统一所做出的努力。
我的教学设计包括了第一个话题和第二个话题的内容。
3、学生问题的困惑由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文本的距离甚远,对台湾了解不多,因此很难感受到两岸人民骨肉相连的同胞情和期盼统一的迫切心情。
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体会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台湾回归的期盼是一大难题。
4、教学目标的拟定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结合学生的现有的知识特点,我拟定如下的教学目标:①、了解台湾的地理概况,台湾的问题由来,知道台湾的美丽与富饶是千百年来人们辛勤劳动的结果。
②、知道台湾与大陆同祖同源,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感受台湾的美丽富饶,知道台湾与大陆有血缘、地缘关系,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教学过程结合学生特点,及课程标准的分析,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台湾的地理位置、台湾的各种美称和台湾物产及风光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师出示谜语,学生猜。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一起来猜一猜,好吗?(生:好!)(课件展示谜面:长相俊俏,爱舞爱跳。
飞舞花丛,快乐逍遥。
2、导入台湾。
3、欣赏台湾的美丽风光。
师:欣赏完了,同学们觉得台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1、活动一:交流收集的资料,感知台湾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1)师:老师知道你们通过上网、查看书籍、询问长辈等方式收集到有关台湾的资料。
请问你们都收集了台湾哪方面的资料?(2)师:愿意把你收集的资料与小伙伴交流吗?a、在小组内积极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b、讨论在班上交流的方式,可以选派一人汇报,可以几个同学一人说一点,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
(4)学生交流。
老师巡视。
(5)师:在小组交流时,每人都跃跃欲试,看哪个小组先在班上汇报。
我们都来当评判,给每个小组评评等级,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好。
(6)分小组在班上进行汇报。
(7)师:谁来评评,哪个小组说得最好,要说清理由。
(8)学生评价。
(9)师:是呀!从各小组的汇报中,我仿佛来到了风景如画的阿里山,美丽的日月潭,走在台湾的街市,品尝着美味可口的小食??我们迷恋台湾的美景,惊叹台湾的富饶。
2、活动二:感受台湾与祖国大陆是根脉相连的。
(1)师:美丽富饶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台独分子却认为“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2)请大家打开课本看58-60页,划出相关的理由。
(3)小组合作,小组长将理由归纳写在纸上。
(4)师:看谁的理由最充分,交流时间5分钟。
注意:别的小组已讲了的理由就不要再重复了。
(5)学生汇报。
(6)师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台湾的饮食文化、节日风俗、语言文字、历史渊源、传统文化等都告诉我们台湾与大陆有许多的共同点,它与大陆有血缘、地缘关系,所以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活动三:寄语台湾,深情呼唤。
(1)师: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台湾还没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从1949年起,台湾与祖国大陆一直处于分离状态。
两岸人民只能隔着海峡远远地相互眺望。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爷爷身居台湾,但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以及祖国的亲人。
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叫《乡愁》,我们一起去听听。
(2)播放诗朗诵《乡愁》。
(3)你仿佛看到诗人余光中爷爷站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心里在想什么?(4)体会诗人思念祖国及祖国亲人,渴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思想感情。
(5)深情呼唤:台湾,快回家吧!(三)、课外延伸1、师:同学们,这一节课里,老师和你们都收获良多,我们知道了台湾有丰富的物产,秀丽的风光,是一座富有魅力的宝岛,它和我们中国有地缘和血缘的关系,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为了实现统一,祖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逐渐从隔绝走向交流,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开设了“海峡两岸”节目,为两岸人民架起一座相互交流的桥梁。
为了实现统一,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呢?大陆和台湾人民又是怎样渴望回归的呢?2、请大家回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
创造性导课,让思品课堂激情飞扬华蓥市双河小学朱渝频思品课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导航仪,是引领孩子前行的指路明灯,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基础。
创造性地运用导课艺术可以让思品课堂充满活力,激情飞扬。
一、导课的意义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
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
”导课好比二胡调弦,弦没调好,下面的演奏也难以成功。
导课是一堂课的开始,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起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课要通过精心设置导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
导课首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具体到每一堂课的导入,又有更具体的做法。
比如,有时是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有时是为了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对新内容的思考;有时想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意境;有时是解决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疑问。
巧妙的导课设计能先声夺人,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为一堂课的成功开展铺下基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它需要教师钻研,采用最完美的艺术来表现,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导课的尝试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心理有很大差异,教师所熟知的事物,往往是学生所不感兴趣的。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于枯燥的文字和说教毫无兴趣,他们往往热衷于一些节奏鲜明、轻快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