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WORD格式 可编辑 专业知识整理分享 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WORD格式 可编辑

专业知识整理分享 第一章 项目概况 1.1 项目名称 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1.2承办单位 陕西凤鸣百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1.3项目属性及产权属性 本项目为新建工程,包括种植基地建设和厂房建设工程。 本项目建设实行股份制,由项目发起人和资金注入方参股组成。 1.4建设地点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市岐山县,该地区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人力资源充足、交通运输便利,是企业投资理想之地。 项目所在地区是劳动力输出基地,劳动力资源充足。 1.5发展模式 项目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运作,合作社由所在地所有农户组成,与农户签订产销承包合作协议,合作社负责提供种苗、技术、收购和前期基础条件建设,农户负责生产管理和采收,采收前的管理由合作社雇请当地农户来完成,技术合作社聘请技术人员在当地学校集中培训解决,农户只出力不出钱,不需承担任何风险就可获得稳定收入。 WORD格式 可编辑 专业知识整理分享 1.6编制依据 1.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于参数》(第三版)、《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以及有关规定; 2.有关建筑、结构、排水、电气、通风、消防、环保、节能等设计规范; 3.有关技术经济文件、技术规范、经济参数等; 4.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文件; 1.7建设条件 1、场地 岐山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北接麟游县,南连太白县,东与扶风县、眉县接壤,西同凤翔县、陈仓区毗邻。东起七里河,西到凤鸣沟,南自瓦房沟,北至孟家山,介于东经107°33′—107°55′,北纬34°07′—34°37′之间,南北长53.5千米,东西平均宽30.5千米,总面积856.45平方千米。县城东距省会西安市136千米、扶风县城26千米,东南距眉县县城36千米,西距xx市70千米、凤翔县城25千米,西南距陈仓区47千米,北距麟游县城56千米。 地质构成 秦岭中高山区 位于五丈原以南,组成物质为前震旦纪花岗岩及花岗片麻岩。 低山丘陵区 位于周公庙、崛山沟以北,其组成物质以分水岭为界,北为石灰岩及 WORD格式 可编辑 专业知识整理分享 二迭纪砂页岩;南为奥陶纪石灰岩。全区大部为黄土覆盖,太白山、凤凰山、莲花寺、野狐岭、铁橛山一带则岩石裸露地表,出露厚度250—300米,呈厚层状,表面有岩溶及风化现象,走向西北,倾向西北或东北,角度40°—60°。 渭河及支流阶地、洪积扇组成的堆积区 ①洪积扇地区:位于岐山山脉以南,横水河、湋水河以北(俗称北原)及秦岭北麓曹家乡的四原、五丈原镇的二、三原。海拔高程,后缘至前缘750—650米。 ②渭河及支流阶地区:渭河北侧只有一级阶地,面宽2.5千米左右;南侧有一、二级阶地,平坦较窄,0.5—2千米。一、二级阶地高差10—15米左右,呈陡坎相接。 黄土原区 位于渭河阶地两侧,山前洪积扇前缘,即五丈原、碛雍原和七里原。渭河南岸可能由于阶梯断层所致,形成了梯状古地貌,至今仍呈阶梯黄土原地貌景观。 地形地貌 岐山县地貌复杂多样。北依岐山,南接秦岭,中部为山前洪积扇平原、黄土台原及河谷阶地,呈“凹”字形。南北狭长,东西较窄。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中部原区被横贯东西的横水河、雍水河、湋河、渭河及由南往北流入渭河的石头河、麦李河切割,形成5个残原,2个川道,3个河谷。形成了“两山夹一川,两水分三塬”的地形地貌特征。山区占总面积38%,原区占50%,川道、河谷占12%。境内最高点(石 WORD格式 可编辑 专业知识整理分享 楼山)海拔2160米,最低点(龚刘)海拔495米,相对高差1665米。 山区 ①岐山山区(千山余脉,俗称北山)。面积222.677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26%,海拔960—1651米。本区山峰林立,沟壑纵横,主梁呈西北东南走向,起伏明显,深山山势陡峻,浅山梁脊较宽,多属直斜形斜坡,坡面黄土覆盖厚薄不一。主要山峰从东向西有:首阳山、岐山、铁橛山、三龙山、崛山、独山、四方山、莲花山、神农山、北太白山、天柱山、书卷山、凤凰山、五将山。 ②秦岭山区。境内为秦岭北麓浅山地带,海拔550—2160米,面积102.774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12%。本区山高,谷深,坡陡,石多。深山一般海拔1200—1800米,坡度大于35°,浅山海拔800—1200米,坡度较缓,在25°—30°之间,山前丘陵地带海拔550—800米,总趋向是向北倾斜。区内主要山峰从西到东有:石楼山在、西凉庐山、棋盘山、东凉庐山。 原区 原区428.22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50%。因受河流切割,自北向南分为北原,七里原、碛雍原、五丈原和二、三、四原5个原面。 ①北原位于岐山南麓,横水河、湋河以北,为山前洪积扇,东宽西窄,西北高,东南低,坡度3—10°。东西长约28.5千米,南北宽约11.3千米。区内有4条沟壑,自西向东为:佛指沟、砚瓦沟、龙尾沟、马尾沟。 ②七里原位于横水河与雍河之间,东西长5千米,南北宽3.5千米, WORD格式 可编辑 专业知识整理分享 由凤翔县伸入,在县境内断头,总体为“△”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东三面均为凸凹不齐的原边,斜向河谷。 ③碛雍原又名碛石原,位于渭河与湋河(上游名雍水河)之间。西自千河,东至川口,在县境内西自马江乡史家凹,东至枣林乡罗局,长20千米,南北宽约5千米,呈长方形。 ④五丈原位于棋盘山北麓,南连秦岭浅山,东、西、北三面均为悬崖陡坡,沿山宽0.5千米,北部宽1千米,南北长2.5千米,原面呈“琵琶”形,向北倾斜。 ⑤二、三、四原南连秦岭浅山,东为麦李河,西为同峪沟,北临渭河川,呈瓠形台原,依高差不同分二、三、四三个原面,俗称三、四原。二原海拔612—626米,三原654—663米,四原700—744米。原间高差30—40米。 川道、河谷 川道、河谷共102.774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12%。 ①渭河川道位于碛雍原南,渭河两岸。东西长约7.2千米,南北宽约2.5千米。川道除沿河有部分滩地外,大部为渭河两岸一级阶地,地势平坦。 ②石头河川道位于五丈原东,东至眉县界,南至斜峪关,北至渭河,长15千米。南窄北宽,南高北低,相对高差170米,地势平坦。 ③横水河谷位于北原与七里原之间,西北东南走向。宽约0.5千米,大部为两岸一级阶地,高差1—2米。 ④雍水河(下游与横水河汇合后称湋河)谷位于碛雍原北,七里原、 WORD格式 可编辑 专业知识整理分享 北原之南,东西走向,横穿县境中部,西高东低,上窄下宽,长约33千米,两岸一级阶地宽约0.5千米。 ⑤麦李河谷位于五丈原与三、四原之间,南北长5千米,东西窄狭。 气候特征 岐山县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春季(3至5月)大地回暖,降水增多,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日较差大,易出现寒潮、大风、霜冻和春旱天气;夏季(6至8月)气温最高,降水量最大,光照充足,但因地形和热力作用的差异,降水分布不均,夏初和伏天多旱,后期常有大风、暴雨、冰雹出现;秋季(9至11月),初秋阴雨连绵,气温缓降,湿度较大,光照减少,后期秋高气爽,气温猛降,干旱少雨,季风显著,大陆性强。冬季(12月至来年2月)气候寒冷,干燥少雨。 日照 岐山县全年日照平均2066.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7%,8月日照时数最多,为213.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1%。9月日照时数最小,为142.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8%。 气温 岐山县年平均气温为11.9℃,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4.9℃。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1.8℃,年较差为26.7℃,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7.6℃,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1.4℃(1966年6月19日),年平均最低气温7℃,年极端最低气温为-20.6℃(1977年1月30日)。 降水 WORD格式 可编辑 专业知识整理分享 岐山县地处东亚季风区内,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干湿季节分明,旱涝时有发生,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降水变率都较大。四季降水分布为:冬季降水最少,为18.4毫米,占年降水量3%;春季增多,为144毫米,占年降水量23%;夏季降水量最大,为268毫米,占年降水量42%;秋季降水量为201毫米,占年降水量32%。 风 岐山县盛行东南风,西北风次之。年平均风速为2.3米/秒。9月至来年5月是系统性天气下的锋面大风,强度大,时间长,危害较轻;6—8月是热力作用下的雷雨大风或阵性大风,伴有暴雨、冰雹,强度大,时间短,危害大。 水文概况 岐山县境内河流均属渭河水系,主要河流有: 渭河:西自蔡家坡老堡子村入境,东至该镇桃园村出境,流长9.6千米。年过境流量39.86亿立方米,平均流量126.39立方米/秒,境内年自产径流量484万立方米。 石头河:属渭河一级支流,南自落星乡沿南爱和平村东侧入境,北流入渭,流长15.1千米。年过境流量4.61亿立方米,平均流量14.61立方米/秒。 麦李河:发源于曹家乡秦岭浅山,北流经高店镇东侧汇入渭河,全长13千米,年产径流量1550.0万立方米,平均流量0.49立方米/秒。 同峪河:为岐山县和陈仓区界河,发源于曹家乡苇园沟,沿曹家乡、五丈原镇西境北流入渭河,全长3.5千米,年产径流量318.5万立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