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量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降水量英文名称:amount of precipitation;precipitation其他名称:降水深定义1:一定时段内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降水, 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累积的深度。
以毫米为单位。
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大气(二级学科)定义2:在一定时段内,从大气降落到地球表面的液态和固态水所折算的水层深度。
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文、水资源(二级学科);应用水文学(水利)(三级学科)定义3:一定时段内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单位面积累积的深度。
以毫米为单位。
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气候资源学(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降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
空气柱里含有水汽总数量也称为可降水量。
它对应于空气中的水分全部凝结成雨、雪降落所能形成的降水量。
目录测量方法预测预报简介降水量概念是衡量一个地区在某段时间内降水多少的数据。
世界年降水量降水量就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它的单位是毫米。
用英文字母p表示。
降雨量分类降水根据其不同的物理特征可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
液态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阵雨、冻雨、阵雨等,固态降水有雪、雹、霰等,还有液态固态混合型降水:如雨夹雪等。
“降水量”是气象术语,按气象观测规范规定,气象站在有降水的情况下,每隔六小时观测一次。
6小时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6小时降水量;24小时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24小时降水量;一个旬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旬降水量……一年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年降水量”。
把一个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来,就称为这个地方的“平均年雨量”。
例如,北京的平均年雨量是644.2毫米,上海的平均年雨量是1123.7毫米。
分类在气象上用降水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
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等。
小雨:雨点清晰可见, 没漂浮现象;下地不四溅;洼地积水很慢;屋上雨声微弱,屋檐只有滴水;12小时内降水量小于 5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小于10mm的降雨过程。
中雨: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溅;洼地积水较快;屋顶有沙沙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 5~15mm 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25mm的降雨过程。
大雨:雨降如倾盆,模糊成片;洼地积水极快;屋顶有哗哗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15~3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25~50mm的降雨过程。
暴雨:凡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mm的降雨过程统称为暴雨。
根据暴雨的强度可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三种。
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30~7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 50~99.9mm的降雨过程。
大暴雨: 12小时内降水量70~140 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249.9mm的降雨过程。
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140 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250mm 的降雨过程。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 2.5 ~5.0mm 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 5.0 ~10.0mm 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 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 10.0mm 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降水量测量一般是用口径20厘米的漏斗收集,用专门的雨量计测出降水的毫米数。
如果测的是雪、雹等特殊形式的降水,则一般将其溶化成水再进行测量。
按降水的性质划分,降水还可分为:连续性降水:雨或雪连续不断的下,而且比较均匀,强度变化不大,一般下的时间长,范围广,降水量往往也比较大。
间断性降水:雨或雪时下时停,或强度有明显变化,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但是这个变化还是比较缓慢的,下的时间有时短有时长。
阵性降水:雨或冰雹常呈阵性下降,有时也可看到阵雪。
其特点是骤降骤停或强度变化很突然,下降速度快,强度大,但往往时间不长,范围也不大。
如果在阵雨的同时还伴有闪电和雷鸣,这便是雷阵雨。
降水还是气候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
衡量标准降水根据其不同的物理特征可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
液态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阵降水量预报图雨、冻雨、阵雨等,固态降水有雪、雹、霰等,还有液态固态混合型降水:如雨夹雪等。
降水量就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它的单位是毫米。
在气象上用降水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
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等。
由划分标准可知,只要是在12或24小时之内(请注意降水量指的是12或24小时之内,是一个区间,而不是平均值。
)降水量达到了标准就行,不一定是持续降水,所以不用平均到12或24小时。
比如某日24小时连续降水,1分钟也没停,降水量达到了10-25毫米,叫做中雨,但如果这一天中只有2个小时降水,降水量也达到了这个标准,也叫做中雨,因为它也是24小时之内的降水。
如果在12或24小时内没有再发生降水,那么就可以认定为中雨了。
如果真有说的这种情况,在预报时会使用“短时有大暴雨”等词语提醒大家,毕竟24小时持续降水量20毫米与10分钟内降水量20毫米造成的实际效果是不一样的。
比如经常在天气预报里听到“短时有雷雨大风”等,就是这样的特殊情况下的预报。
影响因素影响降水量的主要因素有:①天气系统的发展,暖而湿的空气与冷空气交汇,促黑子影响使暖湿空气被冷空气强迫抬升,或由暖湿空气沿锋面斜坡爬升。
②夏日的地方性热力对流,使暖湿空气随强对流上升形成小型积雨云和雷阵雨。
③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风坡产生强迫抬升,但这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因素。
多数情况下,它和前两种过程结合影响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中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中国年降水量的最高记录,要数台湾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558毫米,最多的一年为8409毫米。
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则数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年降水天数不足10天,有些年份滴水不见。
在吐鲁番沿公路两旁,常见到用十字中空的土砖砌成的房屋,这就是专门用来制作葡萄干的“晾房”,在干旱少雨的气候下,葡萄挂“晾房”内就能自然风干,中外闻名的吐鲁番葡萄干就是这样制成的。
一天之内50毫米以上降水为暴雨(豪雨),25毫米以上为大雨,10-25毫米为中雨,10毫米以下为小雨,75毫米以上为大暴雨(大豪雨),200毫米以上为特大暴雨。
年平均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境内年平均降水量在494.9毫米~173.0毫米之间。
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雨季和干季分明。
境内降水量在全年的分配上大部集中在5~9月,可占年降水量的90%以上,其中暖季(6~8月)可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
由于复杂的下垫面对其上空气的加热作用,使空气层结不稳定,易导致热对流,引起阵性降水;同时,还由于海拔高、温度低,降水不仅以固态形式为主而且以阵性降水为主。
另外,夜间较多,约占总量的50%以上。
等级划分降雨小雨:雨点清晰可见, 没漂浮现象;下地不四溅;洼地积水很慢;屋上雨声微弱,降水屋檐只有滴水;12小时内降水量小于 5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小于10mm 的降雨过程。
中雨: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溅;洼地积水较快;屋顶有沙沙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 5~15mm 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25mm的降雨过程。
大雨:雨降如倾盆,模糊成片;洼地积水极快;屋顶有哗哗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15~3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25~50mm的降雨过程。
暴雨:凡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mm的降雨过程统称为暴雨。
根据暴雨的强度可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三种。
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30~7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 50~100mm的降雨过程。
大暴雨: 12小时内降水量70~140 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250mm的降雨过程。
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140 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250mm的降雨过程。
降雪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 ~5.0mm 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5.0 ~10.0mm 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 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 10.0mm 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测量工具测定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
有雨量器和雨量计两种。
漏斗式雨量器用于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水量的仪器。
外壳是金属圆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是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盛水漏斗,为防止雨水溅失,保持器口面积和形状,筒口用坚硬铜质做成内直外斜的刀刃状;下节筒内放一个储水瓶用来收集雨水。
测量时,将雨水倒入特制的雨量杯内读取降水量毫米数。
降雪季节将储水瓶取出,换上不带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内,待雪融化后再读数,也可将雪秤出重量然后根据筒口面积换算成毫米数。
虹吸式雨量计可连虹吸式雨量计续记录降水量和降水时间的仪器。
其上部盛水漏斗的形状和大小与雨量器相同。
当雨水经过漏斗导入量筒后,量筒内的浮子将随水位升高而上浮,带动自记笔在自记纸上划出水位上升的曲线。
当量筒内的水位达到10毫米时,借助虹吸管,使水迅速排出,笔尖回落到零位重新记录。
自记钟给出降水量随时间的累积过程。
翻斗式雨量计可连续记录降水量随时间变化和测量累积降水量的有线遥测仪器。
分感应器和记录器两部分,其间用电缆连接。
感应器用翻斗测量,它是用中间隔板间开的两个完全对称的三角形容器,中隔板可绕水平轴转动,从而使两侧容器轮流接水,当一侧容器装满一定量雨水时(0.1或0.2毫米),由于重心外移而翻转,将水倒出,随着降雨持续,将使翻斗左右翻转,接触开关将翻斗翻转次数变成电信号,送到记录器,在累积计数器和自记钟上读出降水资料。
测量方法测定降水量的仪器,有雨量器和雨量计两种。
测量工具雨量器是用于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水量的仪器。
外壳是金属圆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是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盛水漏斗,为防止雨水溅失,保持器口面积和形状,筒口用坚硬铜质做成内直外斜的刀刃状;下节筒内放一个储水瓶用来收集雨水。
测量时,将雨水倒入特制的雨量杯内读取降水量毫米数。
降雪季节将储水瓶取出,换上不带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内,待雪融化后再读数,也可将雪秤出重量然后根据筒口面积换算成毫米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