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教育部的课程改革,音乐教育在逐步的完善和提高。
音乐教学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唱歌教学又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唱歌教学中要激发学生音乐的兴趣,并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演唱表现歌曲的能力,进行唱歌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以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方式,活泼新颖、充满感情的教学语言等各种因素,完成教学的整体结构形式。
同时又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不能操之过急,应以学生个别差异及特点而进行音乐教育。
一、唱歌教学中正确的歌唱姿势
在音乐教学中良好的歌唱姿势对于小学生是极为重要的,就像写字、跑步、跳高等都要有正确的姿势。
可是有些学生平时对演唱姿势不太注意不太讲究,他们认为,只要唱好,姿势不要紧,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良好的歌唱姿势能使各发声器官发挥积极作用,能发出优美、自如的歌声。
因此,唱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歌唱姿势。
结合歌唱教学实践活动,要求站立垂直,两脚略微分开站稳,头正、目光平视有神,不能耸肩,胸自然挺起张开,腹部有气息,下颏收回,感觉到仿佛由小腹到两肩之间形成一条直线。
坐式唱歌,要求上身自然垂直,端正不靠椅背,两腿弯曲分开,两手平放在大腿上,看课本唱歌时,要求两手拿课本视唱。
这是正确的歌唱姿势。
反之,如学生头低下来看地下的,或朝天看的,头东摇西摇的,耸肩的,勾背的,弯腰的,腹部往外挺的,手不自然的等很多畸形的动作,这些都是违反演唱的生理运动规律的。
这样就会在演唱歌曲时音调不
准,气息不足,声音不流畅,不利于很好的完成演唱的歌曲。
总之,正确的歌唱姿势既锻炼了学生的演唱能力,又锻炼了学生们的歌唱气质。
二、唱歌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正确的发声训练。
唱歌教学中的发生训练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歌唱技巧训练的第一步。
根据小学生的嗓音特点,我们大多在中声区进行训练,发声时在学生能够自然唱出的实际音域范围之内用轻声进行短时间的练唱,不要大喊大叫,乱用噪子。
发声训练是获得最佳声音的基础,因此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唱出一些必要的练习曲。
发声训练排在每节课的开头时间,不宜过长要有科学性。
唱得正确、熟练、每支练声曲应由浅入深,根据歌曲内容的不同,来进行不同节奏、音阶的发声训练。
在小学教育中以低、中、高段的学生年龄特点来进行教学。
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基本能跟琴唱出音名的高低即可,不宜过多讲发声理论性的知识。
中段年级(三、四年级)学生能逐渐的掌握一些发声练习的方法,可以在发声时要求学生注意口型,音的归韵。
高段年级(五、六年级)学生在发声训练时要求水平高一些,他们要比低、中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强,反应快。
上下额张开,口型成“o”字型,笑肌提起,牙关打开,气息下行,声音往上走,注意腰部控制气息。
音高时引导学生用假声发音的方法进行练习。
三、唱歌教学中演唱歌曲时咬字、吐字的训练。
歌唱艺术,是用语言和音乐两者紧密结合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生活,生动清晰的语言,是概括和表达歌曲思想内容,刻画动人
的艺术形象,深化主题,使歌声富有感染力的极其重要因素。
所以,我们的歌唱教学,首先应以掌握语言的规律,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吐字咬字在习惯,要按字的字头、字腹、字尾的发音方法去咬字、吐字,这样才能把歌词唱得清清楚楚,一点不能含糊。
教师应给于正确纠正和指导,加强标准话的练习。
在教学中可运用个别示范和集体训练相结合的方法练习。
例如:在学习一首新歌《我怎样长大》时,首先要让学生把曲谱视唱熟,然后把歌词有表情的念几次,比自然说话稍微夸张,高位置朗诵,一些长音延长的字如二分音符、附点二分音符所对歌词,要将一个字分成字头、字幅、字尾放慢速度的念。
正确的运用体会歌词语气,语调中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表达技巧。
逐步养成正确的咬字吐字习惯。
并结合旋律填词,辨别歌词中重音的关系,把握好歌词与歌曲旋律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完美地把握歌曲,才能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效果来感动人。
四、唱歌教学中感受音乐,视听结合的训练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
“听觉”是音乐艺术最本质的特征。
唱歌教学不能一味的只是唱,也不能一味的听,要听唱相结合,才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从音乐学习的角度入手,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把感受与鉴赏作为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扩展了音乐创造和音乐学习与相关文化的学习领域,发展学生创造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使音乐教学的内涵有了明显的拓展。
音乐家舒曼曾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
节奏也是音乐发展的力量源泉,在
音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学生在聆听方面较差些,,比较擅长形象思维的识记。
在聆听、感受中运用形象性的教学。
例如美国作曲家格罗作曲《暴风雨》通过暴雨、狂风的动画,启发学生找出暴风雨的节奏,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节奏,既符合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又使枯燥的学习变的生动活泼富有趣味。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注意集中时间短,但是愿意自我表现,因此在唱歌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边听边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进行想象、讨论发言,使他们好动的心理得到满足,同时发挥个人所长,扬长避短,充分表现自己,真正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
在聆听音乐的实践过程中,体会音乐艺术的美,同时提高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发展音乐的表现能力。
歌唱教学中,老师首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例如:在学习《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这首歌曲时,凭借多媒体优化教学,让学生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美。
精彩的动画场面,优美的立体声音乐,及感情升华(聆听《烛光里的妈妈》歌曲讲5.12大地震时伟大的母亲们为保护自己的孩子,用身体去挡住砖头瓦块,用身体保护着孩子,让孩子们生存下来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亲人生离死别的痛苦),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歌曲的意境中,甚至他们还感动的流下热泪,让学生在感动中体会母爱的伟大。
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用音乐内在美,去感染学生。
激发他们对学习音乐的热爱,为更好地学习歌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音乐教育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它是一门很讲究的科学。
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艺术,我们要想提高学生唱歌的能力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外,还要师生一起互相交流发声方法,
多推敲,多琢磨,多总结经验,通过唱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拓展学习的领域,有效的培养他们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和音乐表演能力,持之以恒的在歌唱教学中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感情真挚,姿势大方,细腻的感情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表现艺术的真实,动人心弦。
参考文献:
《声乐教学法》
《音乐课程标准》
《中小学科研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