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会计舞弊是会计领域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其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如法律上的缺陷,会从业人员的自身道德素质水平等,探讨会计舞弊的成因并提出防范会计舞弊的对策,有效减少乃至制止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对减少、杜绝会计舞弊、维护我国经济的正常秩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怎样有效的最大限度的治理这一棘手问题呢?有什么样的方法呢?本文将要讨论的正是这个问题。
本文将概括会计舞弊的含义、危害以及表象形式,重点从会计舞弊产生的影响因素以及治理这两个关键点出发,对我国目前的会计舞弊现象进行深刻而细致的讨论。
关键词:会计舞弊产生因素治理目录摘要 (I)目录 (II)一、会计舞弊的概述 (III)(一)会计舞弊的含义及影响 (III)(二)会计舞弊的表现 (III)二、产生会计舞弊的主要因素 (III)(一)法制建设不完善,监督不到位 (III)(二)公司管理结构存在缺陷 (IV)(三)社会监督缺乏有效性 (IV)(四)道德因素............................................................................. (IV)三、会计舞弊的治理 (IV)(一)严格执法,加大处罚与监督力度 (IV)(二)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V)(三)加强社会监督 (V)(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V)结论 (VI)致谢 (VII)参考文献 (VIII)会计信息是公司经济的重要讯号,同时也是现代会计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如果会计信息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会影响会计信息市场经济中的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发挥。
会计舞弊就是会计信息出现问题的一种重要的表现。
一、会计舞弊的概述(一)会计舞弊的含义及影响会计舞弊通常情况下指的是有目的性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诈骗行为。
它会造成特别大的危害,会引发贪污受贿、逃税漏说、制造虚假报表、散布虚假信息等一系列的违法活动的发生,损害多方利益。
他不仅会影响市场的规范有序运行,还会干扰国家的宏观调控,甚至会引发信用危机。
自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舞弊方面丑闻不断,会计舞弊已经成为公众、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关注焦点,尽管如此它在经济生活中屡见不鲜,屡禁不止。
(二)会计舞弊的表现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是会计信息最主要的特征,这些特征当中客观性是最为重要的,它体现了会计信息的真实、确凿与可靠性,但是会计舞弊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违背了客观性这一特征。
从企业的管理结构来分,将会计舞弊分为企业职员舞弊和企业管理层舞弊。
1.企业员工舞弊企业员工舞弊一般指公司的内部职员通过各种欺骗的方式获取公司的财产行为。
例如,有的企业会计人员对报销票据进行涂改或更换,有的会计人员为了多报出差费用,篡改住宿费等原始单据,或者在一些有关系的营业场所开发相关票据,借此手段来更多的侵吞公款。
此外,还有的企业员工为了骗取更多的公款,和办理事物的有关人员串通,在每一个环节中构造虚假账目,以在上级审计查询的时候,做出一致性的回复等等。
2.企业管理层舞弊企业的管理层利用国家政策上存在的漏洞和会计准则某些方面的灵活性等条件,提供充满诱惑或者虚假的经济信息,在违反会计原则的情况下伪造会计账薄,制造虚假的财务报告,以实现对投资人和债权人的欺骗目的行为现象。
例如,会计核算反映的内容是真实的经济业务事项,但不按有关会计法规、制度、准则正确核算,这是会计造假的常见和多发现象。
还有的企业指针对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财务信息。
主要指一些企业设内外两套账,一套是内部用的财务账册;一套是供外部用的账册。
二、产生会计舞弊的主要因素(一)法制建设不完善,监督不到位会计舞弊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定时期法律环境的具体情况。
当前,法律环境对会计舞弊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法律责任太轻,执法力度不够。
我国颁布的《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及各种税法,对违法者所承担的法律责任都太轻,且不具体。
国家审计署对中央级企业所属的二、三级企业和中央垂直单位在财务会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监督不到位、纠正不及时。
因此,在实践中出现违法行为往往难以具体执行,而且执法力度不够。
二是部分企业法制意识淡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置《会计法》与国家税法于不顾。
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往往采取各种手段,编造虚假会计数字,达到维护其局部利益的目的。
长此以往,使这些企业和单位对一些违法违规行为习以为常,问题越积越多,金额越来越大。
(二)公司管理结构存在缺陷在一个企业内,合格的监督控制制度要符合以下要求:全部交易和事项要以准确的金额,合适的期间及时而准确地记录在相关账户上,以便让会计报表的编制达到会计准则的有关要求,保障资产及记录的顺利转接和处理都要通过合适的授权;保证账面记录与实际情况的核对相一致等情况,制定严格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产品产量与工时等信息资料的可靠性,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防范错误和舞弊.。
然而从当前国内的企业现状来看,由于公司的控股权独大,管理和决策权通常由一人或少数人控制,规范控制制度严重不足。
另外,因为成本效益原则制约着企业控制制度的制定和运行,管理人员在运行制度时失误的决策也会让内控制度失去作用;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互相勾结,上下串通引起舞弊,高层人员将行为超越在控制制度之外,造成政企不分,行政干预,致使了企业的董事会和监事会若有若无。
这些因素都严重阻碍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发挥,最终引发会计舞弊。
(三)社会监督缺乏有效性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等方面不足,使独立审计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一是审计的独立性不足。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实际由内部人决定,股东大会的批准只是一种形式,由内部人委托事务所审查自身,这就使的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受到削弱。
二是收费制度不科学。
国际通行的做法是按审计时间收取审计费用,但我国目前盛行的收费制度是与公司资产或净资产总额相联系的,这就与审计时间脱钩。
这就使的注册会计师为了成本效益,往往有不合理缩短审计时间的倾向,有时还会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以牺牲执业质量为代价换取自身经济利益的增加。
(四)道德因素在相同的制度背景下,并不是所有面临财务困境,并渴望股权融资的上市公司都会有会计舞弊的行为。
例如有的公司会选择放弃股权融资,有的公司会通过加强经营管理,改善经营业绩来获取融资资格,而且也不是所有的中介机构都会协同和认可上市公司的舞弊行为。
而这种不同行为结果的原因是行为人的道德水平不同导致的。
三、会计舞弊的治理(一)严格执法,加大处罚与监督力度。
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立法机关及有关管理部门先后制定并发布了数十项相关的法规和制度,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细则》等,尽管这些法规和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只要认真执行,基本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更不会出现蓄意造假的现象。
目前,问题的关键是贯彻执行法规和制度的情况很差,很多单位知法犯法,阳奉阴违。
因此,加大相关法规和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是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立法机关而言,要做的就是要不断促进法律法规的建设,对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进行健全完善,对整个司法体系加以完善,及早建立统一的企业会计舞弊鉴定标准;要加重对企业会计舞弊行为的惩处力度,不断健全司法处罚措施,加强对参与舞弊行为的个人及单位的刑事和民事惩处力度。
除此之外,国家应该建立合理的行政监督管理体制我国目前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进行监督的部门主要有财政、审计、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而这些监督部门又按一定的权限分别划定监管范围。
各个监督部门所遵循的法律法规的不同,造成了监督不合理不到位。
国家从成本效益原则考虑,应该单独设立或者指定其中一个部门监督企业会计舞弊问题,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多头监管,多个上级。
只由一个部门监管,可以增强其专业性,使得监管更加有力。
(二)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的内控制度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内部控制一般是指企业内部为了经营目标的实现,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而制定的各种政策和措施。
通常情况下,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加强对企业会计舞弊的防范,要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层次的协调。
内部控制贯穿着在公司营运活动的始终中,是公司营运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营运工程紧密结合,在营运工程的进行过程中骑着监督作用。
一般包括了三个控制层次:首先是在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的过程中实施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的制度;然后,是在一般业务处理过程中,周期性地核查企业各部门、各项工作流程;其次,是在纪律检查部门等的基础上,利用内部审核与检查工作的方式实施内部控制。
企业如果良好运用以上三个层次形成的内控制度,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就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将会计舞弊行为防范于未然。
(三)加强社会监督为了促进企业内控制度的良好实施和完善,企业舞弊周期性地对内控制度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以确保其真正执行和落实效果,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逐步调整改善相关控制步骤和措施,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使之更加合理高效。
要在以上前提下,建立并落实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从而降低企业会计舞弊发生的可能。
除此之外,要使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配合一致。
强化会计监督,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是对当前经济领域中出现的造假现象的有力挑战,也是预防会计造假产生的有力措施。
在会计监督中单纯强调内部监督是不够的,必须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即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
社会审计监督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以独立的第三者身份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对依法公开披露的单位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
政府监督主要是指国家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督等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会计监督检查,进行宏观调控。
这样,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础上,将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使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配合一致,为会计人员创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确保会计监督的有效性。
(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会计人员是会计舞弊的直接制造者,虽然他们也要服从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但对于会计舞弊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和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不断更新财会人员的知识,使其能自觉抵制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以不断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可信程度。
此外,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管理也有助于减少或防止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如会计管理部门可督促企业按会计法及国务院有关规定,依法建账和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结论本文主要针对会计舞弊的含义及影响、会计舞弊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概述,重点针对会计舞弊产生的原因以及治理进行了重点的讨论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