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素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
”这句话强调了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扩展。
作为班主任要在工作中善于利用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与家长联系的方式有很多,如打电话、发短信、家访、家长会、座谈会等。
在这些方式中,家校联系卡就是一种既省时又省力的联系方式。
一、精心设计家校联系卡的形式
要充分发挥家校联系卡的作用,就要合理设计好联系卡的内容,让家长收到此卡后能从卡上了解到学生最近的表现,同时教师还可借此了解家长和学生的态度。
据此,我的家校联系卡设计如下:
需要说明的是:表中的“联系卡类型”分为两类:a.表扬类;b.批评类。
为了不使学生收到批评类的联系卡时感到难堪,事先须向学生说明“a、b”的含义,在发放表格时只需填写“a”或者“b”,避免出现“表扬”或“批评”这样褒贬分明的字眼。
二、明确使用家校联系卡的程序
在日常的学习中,如果出现了需要和家长联系的情况,那么就可以使用此卡。
其中的“学生姓名、联系老师、联系时间、联系卡类型”以及“联系内容”等项目均由教师填写,并在填写后交给学生,
让其带回家中交给家长;家长看后认真填写“家长反馈”栏目并签名后由学生带回学校;学生则结合教师和家长填写的内容填写好“学生反思”栏目,然后交给教师。
至此,一份完整的家校联系卡使用流程才宣告结束。
表扬类的联系卡在使用上大都得心应手——学生得到老师的表扬,谁不急于让父母知道呢?问题是批评类的联系卡在使用初期容易出现问题——谁愿意让父母知道自己受到老师批评了?因此,有的学生便谎称联系卡丢了,找不到了;有的学生说落在学校忘拿回家了;更有甚者,有的学生竟然模仿家长的笔迹,自己给自己当起了家长,擅自代劳,替家长填写“家长反馈”意见。
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要“对症下药”:联系卡丢了的,再给其补一张,并严格要求,妥善保管,不得再丢;把联系卡忘在学校的,第二天放学前单独留心该生,直至亲眼看到学生把联系卡放进书包为止;模仿家长签字的,下次再发联系卡的时候不妨先跟家长联系好,告诉家长晚上别忘了问学生索要联系卡。
长此以往,存在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正确发挥家校联系卡的作用
首先是表扬卡。
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发现后就要及时写进联系卡,让家长看了舒心,孩子看了有信心。
如我所教的班上的一名学生,自律性较差,上课经常说话,影响别人的学习,自己的成绩也很不理想。
尽管我三番五次地找他谈话,却仍收效甚微。
一次课间我去教室,发现有一个凳子倒在地上却无人理睬,他却在经过
时小心地把凳子扶了起来。
当天我便给他的家长发了一张联系卡。
在“联系内容”一栏里,我写道:“今天课间,那么多人都不理睬那个倒在地上的凳子,而你却自觉主动地把它扶起来了。
由此,教师看到了你爱护公物的美好心灵。
如果在学习时你也能有这种自觉性,就一定会提高学习成绩,成为一个人人欢迎的好学生。
”第二天的“家长反馈”栏,家长是这样写的:“非常感谢老师对他的肯定。
他今晚再没像以前那样光看电视,而是吃完饭就进屋写作业了。
我们也期待着他的学习能不断进步!”“学生反思”栏里,他工工整整地写着:“感谢老师对我的帮助,我也会铭记家长的期望,上课时自觉改掉乱说话的毛病,尽最大努力提高学习成绩,绝不辜负老师和家长的期望。
”果然,在以后的学习中,他的自律性越来越强,成绩也逐步提高。
一张小小的家校联系卡既增进了与家长的沟通,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在家长、学生和教师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其次是批评卡。
在应用批评教育手段时,教师应讲究艺术性,尤其在填写家校联系卡时,针对学生的问题,批评时不要讽刺挖苦,也不要呵斥责备,而应让其在委婉中感受到老师无私的关爱。
如对于那些因考试成绩好而骄傲的学生,我便会在其联系卡上写道:“古往今来,因骄傲而走向失败的例子你都知道哪些呢?有时间可不可以讲几个给我听听?”
总之,对于为班主任来说,我觉得家校联系卡在班级管理、教育学生方面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手段。
一份设计科学合理的家校联系
卡,可以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成为家校联系沟通的桥梁,让家校联系成为一种习惯:家长和教师都能够及时全方位了解孩子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共同督促帮助孩子进步成长。
对于学生来说,家校联系卡又是一种监督和促进,教师和家长给出肯定和鼓励的评语是他们上进的动力,指出的努力方向又是奋斗的目标。
只要能把家校联系卡充分有效利用起来,定能让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得心应手如,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简介:
杨永芳,女,43岁,山东省胶州市第六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