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建设计划书(新3)
(三)学科专业发展方向
争取到“十一五”末,建成2-4个省级品牌专业,4-6门省部级精品课程;新增本科专业2-3个,新增硕士点2-4个,力争申报博士点取得成功;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到“十一五”末,专任教师达到160名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30%以上,形成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为本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十一五”期间,争取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再上新的台阶,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5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课题10项以上;培养和引进一批在省内甚至全国知名的学术人才;加大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整合现有试验资源,建设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实验室,争取到“十一五”末,建成2-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创新人才培养和科研活动提供综合服务平台,并使其成为辐射周边地区乃至全省的管理信息服务中心。
(一)重点建设好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经济学、电气信息等五个一级学科,重点强化会计学、企业管理、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二级学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带动其他学科提升水平、创出特色。
(二)按照继续巩固加强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专业群,积极发展理学、工学专业群,稳妥发展文学、法学、教育学等专业门类的建设计划,争上项目管理、金融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德语、农村区域经济、文化产业管理、能源经济与管理、体育产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新闻学等新专业,使学校的本科专业达到50个。
(二)学科功能与作用
工商管理学科是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等专业的支撑平台。我校工商管理学科涵盖了企业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11个本科专业,现在校生近6000人,是目前我校教学科研力量最强、学生人数最多的学科。该学科的发展定位是立足山东经济建设主战场,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工商管理类高级专门人才,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学科水平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骨干学科情况
一、工商管理(1202)
(一)学科基础
我校工商管理学科是学校重点扶持和发展的骨干学科。其中,企业管理和会计学是省级重点学科。工商管理学科拥有一支雄厚的师资力量,学历结构合理、年龄结构互补、职称层次协调、专业体系完善的师资队伍。在134人的专职教师队伍中,现有博士30人,在读博士19人,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27人,副教授54人。
在承担校内大量教学工作之余,近年来本学科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26项,出版专著38部,主编教材45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和《审计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65项。
为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学校加大了工商管理学科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建成了企业管理综合实验中心、ERP实验室、会计手工实验室、电子模拟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广大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了良好平台。
(二)引进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建设
学校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机制,设立人才工程建设基金,实施“231人才工程”建设行动计划,重点扶持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对有可能在某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给予科研启动经费支持。建立专职与兼职、固定与流动、短期聘任和长期聘任相结合的用人机制,根据学科发展需要,优先引进重点学科和发展学科建设的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建立“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人才理念,实施“柔性引进”模式。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一)学科基础
该学科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省级重点学科为学科基础和依托,拓展相关领域,形成拥有五个本科专业、一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相对完备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并形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等相对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
该学科在校生1800多人,专任教师73人,其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23人,博士9人,在读博士19人,90%的专业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多位教授是知名的省、市信息化专家;还从山东省信息产业厅、山东省计算中心、山东大学等单位聘请客座教授多人。2004年11月“山东省企业电子商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我校成立,该中心是山东省目前唯一设在经管院校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年来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计算机应用优秀成目前共有40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7大学科门类,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数学、电子信息科学、统计学、电气信息、体育学等15个学科,“十一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完成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重组,对学科专业基本结构体系进行科学设计:
在学科专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校建有56个实验室,其中有专业实验室22个,如金融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数据模拟实验室、国际商务基础实验室、经济管理模拟实验室等,开设实验课程87门,其中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比例达到了90%。在加大教学仪器设备硬件建设的同时,学校还通过购置、合作引进、自行开发等多种方式加大了对实验教学“软环境”的建设。近年来,学校先后购置了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平台、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股票交易模拟系统等一系列实验教学软件,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将用友ERP软件等优秀软件产品引入到实验教学中,一些自行开发的实验教学软件如“计算机机房管理信息系统”等在实验教学中也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在全省高校“双基”实验室评估中,计算中心和会计模拟实验室被评为一类“双基”实验室。
二、学科专业定位
学校认真贯彻教育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的人才培养方针,以省级重点学科和硕士学位授权点为依托,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强化和巩固传统专业的优势和特色,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专业,积极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和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形成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为优势,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为特色,经、管、文、法、理、工等多学科门类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体系,建成了学科专业体系相对完善、各学科专业相互匹配、整体学科专业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学科专业布局。
三、学科专业发展目标
学校于2004年提出了“从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并重向内涵发展为主转变,从办单科性院校向办多科性大学转变,从办教学型大学向办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从单一办学模式向多种办学模式转变,从传统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转变”的基本办学思路,并在此办学思路的基础上,于2006年4月制定了学校“十一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提出了学校在“十一五”期间的学科专业建设目标。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创新实验室管理体制,整合现有的实验室资源,根据条件按学科组织学校或学院一级的实验教学中心,搭建支持多个学科专业的通用实验平台,使其达到省级重点实验室水平,争取其中的1~2个实验室成为省级重点实验室。
五、学科专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构,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是搞好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学校成立了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对学科专业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领导,下设学科专业建设办公室,对学科专业建设进行规范化管理,统筹规划学科专业发展的方向、目标、标准要求,制定有利于推动学科专业发展方针政策措施。
一、学科专业基础
我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万余人,设有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信息管理学院、经济与城市管理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等14个院系,有40个本科专业,专业设置涵盖经、管、文、法、理、工、教育7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经管学科为主体,以会计、工商管理、经济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为特色,经管文法理工等多学科相互促进,多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构架,并形成了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企业管理、金融学4省级重点学科和一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以及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数量经济学3个校级重点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有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拥有企业管理学科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四)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加大对学科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努力改善各学科专业建设的工作基础条件。除基础设施投资外,学校将每年对学科专业建设投入经费100万元以上,并与每年投入的100万元科研经费和300万元人才工程建设经费统筹安排,捆绑使用。
(五)完善制度,建立完善的学科专业建设管理体制
学科设有经济管理模拟专业实验室。山东省企业电子商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微软技术中心企业信息化技术研究中心、浪潮山经软件人才培训基地的成立,为学科教学、科研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学科功能与作用
该学科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省级重点学科为学科基础和依托,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主要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理论基础、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系统思维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工作、信息系统规划与分析、设计与开发、应用、运营管理、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实施以经管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为两翼,以信息管理学科课程为主干的综合式、毕业前快餐式强化补充新技能新知识、开放式校校合作、订单式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知识结构复合、基础扎实、工作作风朴实、学习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为提高山东省信息化建设水平做出了应有贡献。
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学校总的发展目标是:在现有学科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坚持发展、加强改造、追求稳定、优化提高”的原则,建设结构合理、整体水平省内一流、部分学科在国内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少数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门类比较齐全、学科特点鲜明的学科体系,采用增加新专业和改造老专业等手段,加强专业建设,建成一批特色鲜明、整体水平省内一流、少数在国内同类院校有较高学术地位的学科专业群,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善的本科专业框架。具体来说,就是要统筹规划,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为主干,调整学科格局,用5年左右的时间,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学校资源,对会计学、企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科学与工程、电气信息等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争取新上3-4个省级重点学科,新上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力争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的突破;基本完成学校全部专业的调整和改革,使品牌专业优势更为明显,特色专业水平更高;新增5-10个省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使这些专业在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新增10个左右本科专业,使本科专业总数达到50个左右,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学科专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