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体系xxx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2017年8月9日目录一、文件化控制程序二、监理工作程序及框图1.监理程序2.监理工作程序框图三、针对技术难点监理方案的技术性建议(一)、关于管理目标的确定(二)、关于施工队伍的选择(三)、关于新材料、新工艺的选择(四)、关于施工图纸的设计深度(五)、关于总承包管理(六)、关于房屋工程质量通病的预防措施(七)、关于经济处罚手段的使用(五)、关于总承包管理四、房屋工程难点(质量通病)避免及控制措施(一)、防水工程渗漏(二)、清水砼(变形、蜂窝、麻面、烂根、裂缝)(三)、门窗漏水(四)、外墙保温开裂、透寒、脱落、起鼓(五)、质量保证的重要措施监理质量管理体系********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严格执行ISO9001-2008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我公司每个项目监理部的质量与安全保证体系均实行:公司对项目管理实行项目管理经理制;现场项目监理部实行总监负责人;专业监理工程师对自己承担的专业工作负责。
在组织落实的基础上,质量保证体系实行规范化管理,按公司文件化控制程序执行。
一、文件化控制程序部门职责控制程序各级人员质量责任制管理评审控制程序合同评审控制程序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对外委托控制程序业主提供产品的控制程序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的控制程序程控制程序检验和试验及其状态的控制程序检验和测量仪器的控制程序不合格服务的控制程序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质量记录控制程序内部质量审核控制程序员工培训的控制程序服务的控制程序统计技术的控制程序二、监理工作程序及框图1.监理程序:l与业主洽商,签订监理合同。
l确定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组建工程监理机构进驻工地。
l进一步熟悉情况,收集有关资料,以作为开展建设监理工作的依据。
l制定工程项目的监理规划。
l制定各专业监理实施细则。
l根据制定的监理规划、监理细则与运行程序,规范化地开展监理工作,体现在:工作的时序性、职责分工的严密性、工作目标的确定性。
l监理工作总结:u向业主提交的监理工作总结:主要内容包括:监理合同履行情况概述;监理任务完成情况评价;返还业主办公用房、设备等清单;表明监理工作终结的说明等;u向监理公司提交的监理工作总结;l缺陷责任期(保修期)监理。
2.监理工作程序框图框图一项目管理机构质保体系报审程序框图注明:新源监表-10、新源监表-11由监理单位提供样表,承包单位复印。
项目经理申报表填报单位:(年月日)新源监表—10监理公司提供样表,施工单位复印使用。
施工组织机构申报表填报单位:(年月日)新源监表—11监理公司提供样表,施工单位复印使用。
框图二工程开工报审程序框图框图三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程序框图n 框图四 检验批工程质量验收程序框图注明2:相应的《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及其它施工技术档案: 地基土承载力:宁建档表式4-4-31隐蔽工程:隐蔽记录辽建档表式5-8-44、5-12-46、5-13-47、5-6-43、5-4-41、5-4-42、5-10-45 功能检验:宁建档表式7-2-51、7-3-52、8-2-53、8-3-54、8-3-55、8-8-59、8-10-61、8-10-62、8-10-63、8-11-64、8-11-65 设备运转记录:宁建档表式8-5-56、8-5-57、8-5-58以上表格一式四份,返回承包单位三份,监理单位留存一份。
注明1:检验批合格质量应符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第5.0.1条规定:①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查合格;②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据、质量检查记录。
▓框图五分项工程质量验收程序框图注明:分项工程合格质量应符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中第5.0.2条规定:分项工程所含的检验批应符合合格质量规定;分项工程所含的检验批的质量验收记录应完整n框图六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程序框图▓框图七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验收程序框图注明:单位(子单位)工程合格质量应满足《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中第5.0.4条规定:单位(子单位)工程所含的分部(子分部)工程的质量均应验收合格;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单位(子单位)工程所包含分部工程有关安全及功能的检验资料应完整;主要功能项目的抽查结果应符合相关专业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n框图八旁站监理程序框图▓框图九工程进度控制程序框图▓框图十施工测量放线报验程序框图n框图十一材料/构配件/设备报验——质量统计程序框图n框图十二工程变更报审程序框图n框图十三工程暂停和工程复工报审程序框图▓框图十四检测部门质量信息反馈处理程序框图n框图十五工程竣工验收报审程序框图▓框图十六月工程计量和工程款支付程序框图n框图十九工程例会执行程序框图注明:例会主持单位,由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经双方商议确认三、针对技术难点监理方案的技术性建议(一)、关于管理目标的确定工程管理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工期、投资、质量目标三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不能孤立或片面地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面,否则将给工程管理工作造成偏差。
1、关于合理工期目前在建筑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做法:在施工招标文件中约定了很苛刻的工期条件,投标单位只能被动接受。
不合理地压缩工期目标,施工单位必然需要很大的投入,包括改变施工设备及工艺、延长工作时间或增加劳动力数量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施工成本的增加和管理难度。
如果在施工合同中没有约定经济补偿办法,必然导致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增大业主或监理协调工作的难度,同时又影响工程质量等。
正确的做法是:(1)在项目实施决策中,一定要对工程交付使用时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给工程施工预留出一个合理施工时间区段。
(2)工程施工招标时,不要把工期定死,而是给出一个最迟时间点,同时把工期日历天数作为评标计分条件,并给出一个合理的分值,鼓励投标单位在自身能承受的条件下尽量缩短工期。
这样既能使投标人提高中标的可能性,同时也能确保工程工期管理目标的实现。
2、关于质量控制标准:在众多的装饰分项工程中,对容易产生质量通病的分项工程的控制是整个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
其中包括防水、裂缝、成品保护这三大项。
与防水有关的施工项目包括地下室底板施工缝留置。
卫生间防水层、外门窗周边、屋面防水;与裂缝有关的施工项目:内墙抹灰、外墙抹灰、梁下斜砌砖;门窗洞口过梁。
与成品保护有关的施工项目:门窗、开关、插座及各种箱盒面板、防水层等。
以上项目均为客户索赔重点,当然应是参建单位关注的重点。
3、关于投资控制投资控制要有总目标和分解目标。
在施工阶段,现场项目组必须有一定限额内的自主控制资金,也叫做暂定金。
业主项目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自主调用,以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不能指望设计单位能够把现场所有的变更都能及时的用书面形式反映出来,服务到位,我们也不能指望施工单位无限量的做贡献。
如果开发商现场管理部没有适当的经济决策权,必将给现场协调工作带来很大方便。
(二)、关于施工队伍的选择1、总包队伍管理体制是一个重要考察内容。
总包对分包(包括班组承包)的管理必须是有直接的人事、财务控制权,以利于现场指挥调度。
项目经理必须具备绝对权利,尤其是人事调动权、材料的调动权和行政处罚权,否则就可能政令不通。
2、总包单位的管理人员素质、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能力是确保工期和质量的先决条件,必须在选择队伍时充分考虑。
将来对施工单位进场的设备应与中标文件的技术标中的设备一览表相一致。
3、总包队伍对专业(如砌筑、抹灰、涂刷等)施工队伍选择,应通过开发商、监理和总包队伍确认的样板间或样板层的施工质量来引路,通过验收确认,以此为将来选择优秀的专业施工队伍。
它的好处是:总包单位有充足时间选择优秀专业队伍,当样板间(或样板层)一旦被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确认,即作为对该分项工程的验收标准。
(三)、关于新材料、新工艺的选择1、墙体保温材料目前在建筑市场流行的外保温和中保温方法,对墙体防水和耐久性方面都存在有很大的质量隐患。
我们建议采用施工工艺相对简单的内保温体系为好,但这里所指的内保温材料不是过去的保温砂浆系列,而是新型的板材保温系列。
至于冷桥处理可以通过调整墙体节点构造来解决。
在选择新材料新工艺时,除了要考察其先进性、稳定性及性能价格比之外,还要考虑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可控性,如果这种工艺在某道工序质量形成过程中需要旁站监督,而又没有操作性很强的检验方法,我们认为这种工艺就可能存在较大的质量隐患。
例如:欧文斯科宁的挤塑苯板在挂网之前,需要在板面上涂刷一层界面剂,这道工序不可能提前一两天以上刷好报验,因为现场施工环境很脏,界面剂遭污染而失效,具体操作时只能跟随挂网工序,挂网前1个小时左右刷上即可,这样就给检查验收带来很大困难,由于后道工序很快就开始,本道工序又不可能完全结束,这种交叉施工在工序施工及检查验收过程中都很容易造成漏做或漏查,所以我们认为这种工艺就存在一种管理缺陷,尤其在赶工期时,这种缺陷就越发显得突出。
2、防水材料的选择及施工:防水材料的选择除了要了解材料的防水性能、适用条件外,还要考虑其后道工序对本道工序成品的不可破坏性。
如果后道工序对本道工序的成品质量可能产生很大的破坏,我们认为这种工艺也存在很大的不科学性。
例如:地下室底板采用柔性卷材外防水,如果没有有效措施,则在卷材上保护层施工时,极有可能已经将防水层破坏,而且这种破坏又是不可检查的,这种没有有效监控措施的施工方案在工程中应尽量斟酌采用。
(四)、关于施工图纸的设计深度由于设计周期和设计人本身的能力所限,目前在房屋设计文件中普遍存在表达深度不够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墙身节点数量不足、特殊材料做法表达不清、业主自定的构件没有表达等方面;今后,对保温防水等细部必须在施工图上画出结构构造图和文字注明,同时注明防水和防渗高度等。
(五)、关于总承包管理由于业主直接分包的项目很多,造成总承包管理模式形同虚设,现场协调工作量而增加,协调难度也增加。
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工序安排指令不畅通,约定的分包项目完成、开始时间无法实现,使进度控制力度大大削弱。
2、在分包单位自检力度跟不上的情况下(工作面很分散,质检人员数量不足等),总包单位的质量管理手段跟不上。
3、成品保护工作界限不清,责任不清,赔偿方法不清。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1)总包对分包的经济处罚权应以合同的形式在合同中体现。
(2)分包商的工程款支付申请要经总包单位的审批,审批的内容主要是确认工程形象进度及对质量情况、经济处罚情况评价。
(3)分包单位不能直接向监理单位履行材料及工程报验程序,而应首先向总包单位报验,然后由总包向监理单位统一报验。
(4)总包单位的配合费一定要按相关规定给予兑现或与施工单位协商解决,这点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