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 齐白石 徐悲鸿 学习目标: 1、能自主收集两位美术家的生平及经典代表作等资料。 2、能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评述,表达自己的感受。 3、能积极探索美术家与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学习美术家继承优秀传统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齐白石、徐悲鸿的生平及其艺术特色。
学习难点: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评述,有条理地表达自
己的感受。 教学环节: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师:图片、范画、文字资料等。 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收集有关齐白石、徐悲鸿的作品图片、文字资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前置作业。 课堂导入: 师:1、提问:你心目中的美术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展示齐白石、徐悲鸿的照片。 2、板书课题:齐白石 徐悲鸿。 生:学生回答。 说一说对这两位大师的简单认识(时代、代表作、艺术主张等)。 可分小组派代表发言。 课堂发展: 1、欣赏组画:齐白石与徐悲鸿的经典作品欣赏。 2、重点分析:齐白石的作品《祖国万岁》和徐悲鸿的作品《奔马》图片对比。 提供简明的表格让学生填写比较报告。 想一想:两幅画在题材和意境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与传统绘画相比,他们分别有哪些创新? 3、简单小结。 4、观察分析: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形式、情感及技法等方面讨论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 提问:你知道这幅画创作的时代背景吗?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我们向美术家齐白石、徐悲鸿学到了什么? 生:观察,感受,对比,讨论,分享感受,填写报告。 展示与评价: 展示:学生分小组展示并评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大师作品。 评价:评选出本节课的最佳评论者,看谁描述得最清楚、最准确、最精彩。 课后延伸: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还有哪些美术家通过对国外艺术的学习、吸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2课 达·芬奇 毕加索 学习目标: 1、能够了解两位大师的生平及代表作特色。 2、能赏析比较传统油画与现代油画的异同。 3、能积极探索时代与文化背景对艺术作品产生的深远影响,及两位大师创新的轨迹。
学习重点:达·芬奇和毕加索的艺术生平及其代表作特色。
学习难点:如何读懂毕加索的艺术作品。
教学环节: 课前准备: 师:收集两位大师的代表作品挂图、作品资料和视频资料等。 生:课前布置作业,分组收集两位大师的不同资料。 课堂导入: 1、提问导入:达·芬奇和毕加索的图片导入。 提问:你认识这两位美术家吗?他们的艺术特征有何不同,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些什么呢? 2、板书课题:达·芬奇 毕加索。 课堂发展: 1、欣赏感受:达·芬奇和毕加索代表作品欣赏。 2、重点分析:达·芬奇作品《蒙娜丽莎》与毕加索作品《哭泣的女人》图片对比。 提供简明的表格让学生填写比较报告。 想一想:为什么同样是女人像,表现出来的完全不一样?你更喜欢哪种表现风格?为什么? 3、欣赏分析:通过宗教故事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内容、人物表格等角度分析讨论《最后的晚餐》。
4、创设情境:视频播放:“二战”视频片断。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欣赏,以《悲怆奏鸣曲》为背景音乐,并加入马嘶叫的声音、母亲呼喊女儿的声音等。
5、我们向达·芬奇、毕加索学到了什么? 展示与评价: 展示:分小组展示自己最喜爱的一幅大师作品。 评价:评选出本节课的最佳评论者,看谁描述得最清楚、最准确、最精彩。 课后延伸: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选取本单元介绍的两件美术作品作为欣赏内容,撰写一份简明的欣赏比较报告,比较项目可任选一两个,如构图、构思、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看看有什么特点, 有何异同。 第3课 名画中的人像 学习目标: 1、能掌握人物五官比例、头部与面部特征,学会基本的写生方法。 2、能欣赏名家人像画作品,懂得形神兼备的特点。 3、能积极探索画家怎样在肖像画中表达人物的情感和个性特征。
学习重点:掌握人物头像的基本比例和写生方法。
学习难点:“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环节:
课前准备:师:电脑课件、中外优秀肖像画、头部比例图、头像写生步骤图。 生:通过上网等途经收集肖像画图片资料。 课堂导入: 1、设问导入:世界上有没有长相相同的人?请同桌互相看看彼此的长相有什么不同。 2、游戏导入:猜猜这是谁? 给出几个不同名人的肖像漫画(可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偶像),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名字。 3、板书课题:名画中的人像。 课堂发展: 1、故事激趣:凡·高的一生。展示凡·高不同时期的自画像,并简短地阐述凡·高的艺术故事。 提问:从凡·高的自画像可以看出凡·高是一个什么样个性的人? 2、欣赏名作,感受“形神兼备”(可多列举几幅不同表情的人像名作)。用对比的方法欣赏作品,讨论分析细节表现在人像画中的作用。提问:你能判断出这些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吗?
用喜、怒、哀、乐等表情照片来提示五官变化对人物表情的影响。 3、活动激趣:在活动中观察、了解头部五官比例及面部特征。总结三庭五眼,并向学生简单总结介绍不同的脸型。
4、方法示意:头像写生步骤及不同表现形式的学生作品展示。 提问: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现形式?从这张脸由具象到抽象的变化过程中,你看到了哪些变化? 5、创作体验:可以以小组写生的方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人像,抓住特征加以表现。 展示与评价: 作业展示:哪位学生画的人像能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特征?能够表现出人物的年龄、个性与气质? 哪位学生能大胆采用非具象的表现手法? 画面的线条变化与细节描绘是否生动美观? 课后延伸: 展示作品,继续评述活动。请其他老师来参观学生们的人像作业,猜猜画的是谁。
第4课 独具魅力的面具 学习目标: 1、能掌握面具的特征和制作方法。 2、能积极动脑,大胆创新,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制作面具。 3、能欣赏各民族、各地区的面具艺术,了解面具中包含的人文知识。
学习重点:面具的设计制作方法。
学习难点:面具造型的创意设计。
教学环节: 课前准备: 师:收集中外面具艺术的图文及视频资料。 生:查找面具资料,准备工具材料。 课堂导入: 1、视频导入:社火表演等。 提问:你知道面具的起源吗?现代面具的作用是什么?可以在哪些场合使用面具? 2、板书课题:独具魅力的面具。 课堂发展: 1、欣赏探索:展示各个地区不同风格的面具,让学生感受、分析其不同的风格特点和造型特色,并总结面具变形、夸张的共同特点。
观察感受:
○1通过对不同面具的外形特点和用途来进行分析讨论。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面具差异这么大?面具对现代艺术有何影响?
○2总结面具的特点。(夸张、变形、象征性强) 2、思考总结:如何创造出具有魅力的面具? 分组讨论探究:
○1工具材料的使用。
○2面具的造型。 ○3面具的纹饰(点、线、面)、色彩。 3、表现创造: ○1主题讨论。小组讨论自己喜欢的主题。
○2面具制作。通过想象,利用自己带来的材料制作一个有创意的面具,工具材料不限。老师可先展示自己的作品或现场示范。 展示与评价: 组织学生分享与展示自己的作业。 课后延伸: 可在班上举办一个小型面具展或戴面具的化装舞会。
第5课 魅力无穷的传统陶瓷 学习目标: 1、能从用料、釉色、温度、质地精细、敲击后发出的声音等方面,了解区分陶器和瓷器的方法。 2、能从造型、纹饰、材质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陶瓷的工艺特色。 3、能通过对异彩分呈的中国陶瓷的欣赏,感受中国传统陶瓷的魅力,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习重点:学会欣赏经典陶器、瓷器,应从造型、纹饰、材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到不
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工艺特点。
学习难点:陶器和瓷器的区分。
教学环节: 课前准备: 师:收集中国古代陶瓷知识:打印彩陶、瓷器图片:准备陶器、瓷器实物若干件。 生:完成学案作业,并搜集相关资料。 课堂导入: 1、新闻激趣:“中国买家以5.5亿无在伦敦拍下清乾隆多色釉镂空‘吉庆有鱼’转心瓶,刷新中国瓷器拍卖纪录”(拍卖背后的一些故事)。提问:陶瓷究竟有着怎样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可以拍出这么高的天价?讨论分析这件瓷器。
2、板书课题:魅力无穷的传统陶瓷。 课堂发展: 1、分析比较:“陶”和“瓷”的异同。请学生们观察教师带来的陶器和瓷器。 提供简明的表格让学生填写比较报告。 2、分类小游戏:给学生若干张陶瓷图片,请他们观察并做分类游戏:
○1哪些是陶器?哪些是瓷器?请分类。
○2请把这些图片按年代顺序进行排列。 3、观察探究:请各小组成员观察探究课前发放的彩陶图片,思考探讨: ○1彩陶的造型。
○2彩陶的纹饰。 ○3彩陶的工艺。 4、思考:彩陶的纹饰主要有哪些?它们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呢? 小结:新石器时代彩陶的特征。 5、观察感受:《青花鱼藻纹罐》《鲜红釉葵花式洗》《青花黄彩花果纹盘》《粉彩开光花鸟双连瓶》。 ○1造型的特点。
○2纹饰的特点。 ○3工艺的特点。 要求:要结合朝代特征和地区的不同去体会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 小结:主要代表时期陶瓷的特征。 6、活学活用:再次展示“课堂导入”中提到的“清乾隆多色釉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请学生们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鉴赏。
7、课堂拓展:用连线的方式把宋代五大名窑与相应的瓷器图片连接起来。 8、归纳、小结。 展示与评价: 评选最佳表现小组:是否积极参与讨论,能否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陶艺知识的了解程度及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延伸: 思考:为什么中国古代瓷器工艺要以清澈明丽、幽雅宁静的青色为主要色彩呢?请学生们上网查找资料写一份研究报告。
第6课 个性张扬的现代陶艺 学习目标: 1、能将点、线、面、体等要素组合,用各种陶艺造型手法,创作陶艺作品。 2、能从构思、空间感、体量感、装饰性、个性化等角度,分析一件陶艺作品。 3、能欣赏经典陶艺作品,充分发挥想象,理解陶艺语言。
学习重点: 通过对现代陶艺作品的欣赏和探索,能用常见的陶艺造型手法创作,塑造色彩、造型独特的作品。 学习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