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配送中心运营管理

配送中心运营管理

配送中心运营管理复习大纲一、配送的定义《现代物流学》对配送的定义是:配送是以现代送货形式实现资源的最终配置的经济活动;按用户订货要求,在配送中心或其他物流节点进行货物配备.并以最合理方式送交用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对配送下的定义是:“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的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二、配送的特点1、配送不仅仅是送货,是流通加工、整理、拣选、分类、配货、末端运输等一系列活动的有机结合2、配送的全过程有现代化技术和装备的支持与保证3、配送是一种专业化的分工方式4、配送活动不仅是物流活动的终结环节,而且是营销或促销活动的重要手段三、什么是运输,有什么功能运输是指人或物借助运力在空间上产生的位置移动。

运输的功能主要是实现物品远距离的位置移动,创造物品的“空间效用”,或称“场所效用”。

1)配送中心输配送系统中的运输主要表现为对用户的“末端运输”,为短距离运输,并且运输的次数比较多。

而干线运输多为长距离运输。

2)配送中的运输要面对众多的最终用户,并且要多方向运输,因此常常需要进行运输方式、运输路线的选择,以便实现经济、安全、合理的配送。

干线运输一般路线的选择余地较小,运输方式一般也比较固定。

3)配送的主要运输工具是卡车,特别是中小型卡车。

但干线运输可以进行多种运输工具的选择,不同运输工具之间的费用差距很大。

4)配送运输通常一次为很多用户送货,由于顾客收货中存在的一些原因,如有的用户采用人工卸货,花费很多时间;有的用户临时没有放货的场地,配送顺序需要修改或货物需要重新拉回配送中心等,导致配送计划常常被更改。

但干线运输中这种情况较少。

五、配送的功能及三大组成环节功能:1、备货(1)筹集货物(2)储存货物2、理货(1)摘取式分拣(2)播种式分拣3、送货4、流通加工5、送达服务三个基本环节:备货、理货和送货六、分拣货物的形式1)摘取式分拣。

就是像在果园中摘果子那样去拣选货物。

具体做法是:作业人员拉着集货箱(或称分拣箱)在排列整齐的仓库货架间巡回走动,按照配送单上所列的品种、规格、数量等将客户所需要的货物拣出并装入集货箱内。

在一般情况下,每次拣选只为一个客户配装。

目前,由于一些物流公司推广和应用了自动化分拣技术,装配了自动化分拣设施等,提高了分拣作业的劳动效率。

2)播种式分拣。

这种分拣方式类似于田野中的播种操作。

具体做法是:将数量较多的同种货物集中运到发货场,然后根据每个货物的发送量分别取出货物,并分别投放到每个代表用户的货位上,直到配货完毕。

为了完好无损地运送货物和便于识别配备好的货物,有些经过分拣、配备好的货物尚需重新包装,并且要在包装物上贴上标签,记载货物的品种、数量、收货人的姓名、地址及运抵时间等。

七、商店配送的形式(1)兼营配送形式(2)专营配送形式八、按加工程度不同分类1、加工配送2、集疏配送只是改变产品数量组成形态而不改变产品本身物理、化学形态九、协同配送协同配送就是把过去按不同货主,不同商品分别进行的配送,改为不区分货主和商品集中运货的“货物及配送的集约化”。

十、协同配送的优势一方面,从货主(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的角度来说,通过配送可以提高物流效率。

如果是中小批发业者各自配送,难以满足零售商多批次、小批量的配送要求。

通过协同配送,使得送货的一方可以实现小量物流配送,收货的一方可以进行统一的总验货,从而达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目的。

另一方面,从卡车运送业者的角度来说,卡车运送业多为中小企业,不仅资金少,人才不足,组织脆弱,而且运输量少、运输效率低、使用车辆多、独自承揽业务,在物流合理化及其效率上受到限制。

如果实现合作化,则筹集资金、大宗运货、通过信息网络提高车辆使用效率、进行往返运货等问题均可得到较好解决。

同时,也可以通过协同配送,扩大向顾客提供多批次、小批量的服务。

十一、协同配送的类型1)以货主为主体的协同配送(1)发货货主主体型①与客户的协同配送②不同行业货主的协同配送③集团系统内部的协同配送④同行业货主的协同配送(2)进货货主主体型2)以物流业者为主体的协同配送(1)公司主体型①运送业者的协同配送②共同出资组建新公司开展协同配送(2)合作机构主体型①运送业者组成合作机构开展协同配送②运送合作机构和批发合作机构合作,开展协同配送十二、配送管理配送管理,是指为了以最低的配送成本达到客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配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

1、计划阶段配送计划就是为了实现配送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而做的基础性工作。

首先,配送计划要确定配送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的流程。

其次,要分析研究在配送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任何不确定性因素,尤其是不利因素,并做出应对这些不利因素的对策。

第三,制定指导实现配送目标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具体措施。

2、实施阶段为实现配送目标,配送计划确定后,就必须实施配送计划。

配送管理实施阶段的任务就是对正在进行的各项配送活动进行全面管理。

它在配送管理的各阶段中具有最突出、最重要的地位,因为在这个阶段中各项计划将通过具体的实施而得到检验,同时它也把配送管理工作与配送各项具体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这个阶段包括如下任务:1)对配送活动的组织和指挥为了使配送活动按计划所规定的目标正常地发展和运行,对配送的各项活动进行组织和指挥是必不可少的。

配送的组织是指在配送活动中把各个相互关联的环节合理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以便充分发挥配送中各个部门、各个工作人员的作用。

配送的指挥是指在配送过程中对各个配送环节、部门、机构进行的统一调度。

2)对配送活动的监督和检查通过监督和检查,充分了解配送计划实施的结果。

监督的作用是考核配送执行部门或执行人员按计划完成工作的情况,监督各项配送活动有无偏离配送既定的计划目标。

各级配送部门都有被监督和检查的义务,也有去监督、检查其他部门的权利。

通过监督和检查,可以了解配送计划的实施情况,发现配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3)对配送活动的调节配送的各部门、各环节在执行配送计划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不平衡、不协调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根据配送的影响因素,对配送各部门、各环节的情况做出新的综合平衡,重新布置实现配送计划的力量,这就是对配送活动的调节。

通过配送调节可以解决配送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各部门及各环节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矛盾,从而使配送过程协调一致,紧紧围绕配送计划开展活动,以保证配送目标的最终实现。

3、评估阶段配送活动的评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配送实施后的结果与原计划的配送目标所进行的对比与分析。

通过对配送活动的评估,可以确定配送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如何,确认配送实施阶段的成果与不足,从而为今后制定新的计划、组织新的配送活动提供宝贵的经验和资料。

按照对配送评估的范围不同,评估可以分为专门性评估和综合性评估。

专门性评估是指对配送活动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具体活动做出分析,如分拣工作的效率、送货服务的准确性等。

综合性评估是指对配送活动全面管理水平的综合性分析,主要评估某一次或某一类配送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值,是否完成了预定的任务。

按照配送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配送评估又可以分为纵向评估和横向评估。

纵向评估是指上一级配送部门或机构对下一级部门或机构的配送活动进行的分析。

这种分析通常表现为本期完成情况与上期或历史完成情况的对比。

横向评估是指执行配送业务的各部门之间的各种工作效果的对比,通常能显示出配送部门在社会上所处水平的高低。

应当指出的是,无论采取什么评估方法,其评价手段都要借助于具体的评价指标。

这种指标通常表现为实物指标和综合指标。

十三、配送管理的意义1、对于从事配送工作的企业的意义1)通过科学合理的配送管理,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的配送效率。

配送企业通过对配送活动的合理组织,可以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配送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以及各作业环节的效率,并能有效地对配送活动进行实时监控,促进配送作业环节的合理衔接,减少失误,更好地实现配送的职能。

2)通过科学合理的配送管理,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货物供应的保证程度,降低用户因缺货而产生的风险,从而提高配送企业的客户满意度。

3)通过科学合理的配送管理,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配送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方面,货物供应保证程度和客户满意度的提高,将会提高配送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户;另一方面,将会使企业更科学合理地选择配送的方式及配送线路,保持较低的库存水平,降低成本。

2、对于客户的意义和作用1)对于需求方客户来说,可以通过配送管理降低库存水平,甚至可以实现零库存,减少库存资金总量,改善财务状况,降低经营成本。

2)对于供应方客户来说,如果供应方实施自营配送模式,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配送管理提高其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

如果供应方采取第三方配送模式,可以节约在配送系统方面的投资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开支。

3、对于配送系统的意义和作用1)完善配送系统配送系统是构成整体物流系统的重要子系统,配送活动是物流活动的末端环节,它的完善和发展将会使整个物流系统得以完善和发展。

通过科学合理的配送管理,可以使整个配送系统优化,从而达到物流系统合理化的目的。

2)强化配送系统的功能通过配送管理,将更强地体现出配送运作乃至整体物流运作的系统性,使运作之中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互相配合,从而达到系统最优的目的。

3)提高配送系统的效率对于配送工作而言,与其他任何工作一样,需要以系统的思想对配送全过程实施管理,才能不断提高系统运作效率,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十四、资金标志具体判断标准(1)资金总量。

用于资源筹措所占用的流动资金总量,随着储备总量的下降及供应方式的改变必然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2)资金周转。

从资金运用来讲,由于整个节奏加快,资金充分发挥了作用,同样数量的资金,过去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满足一定的供应要求,实行配送之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达到此目的。

所以资金周转是否加快,也是衡量配送合理与否的标志。

(3)资金投向的改变。

资金分散投人还是集中投入,是资金调控能力的重要反映。

实行配送后,资金必然应当从分散投入改为集中投入,以增加调控作用。

十五、共同配送原则、产生的原因共同配送原则:①功能互补的原则;②平等自愿的原则;③互惠互利的原则;④协调一致的原则。

共同配送产生的原因l)自设配送中心,其规模难以确定2)自设配送中心会面临配送设施严重浪费的问题3)大量的配送车辆集中在城市商业区,导致严重的交通问题4)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十六、共同配送的优缺点1)共同配送的优势①实现配送资源的有效配置,弥补企业配送功能的不足;②促使企业配送能力的提高和配送规模的扩大;③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