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以人为本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的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二节学生观
命题点:“以人为本”促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我们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我们就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只强调某
方面的发展,忽视人的全面、整体、和谐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
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尽可能地去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强项和优点,我们要尽可能地去关怀学习后进生、困难生。

在教学实践中要杜
绝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体育的片面做法。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我们要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二)我们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所以,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的各方面的修养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宽阔的胸怀和高度的使命感,这也是对自己
和对他人公正的前提要求。

同时教师也要有坚持正义的勇气和较高的
教育技能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持续地学习来提升人生修养和教
育修养。

(2)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学生
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正是现代师生观所要求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明确,老师与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教与学虽说是制度上的授受关系,
但是在人格上是一种完全的平等关系。

作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私利和
好恶为标准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理应给所有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

我们的教育应该面向全体,而不是少数几个人。

(3)面向全体,点面结合
这条主要是指教师如何在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中做到教育公正。

这也
是一个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

老师给某些学习后进学生的单独补课,
提升学习成绩也是有必要的,给某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提供更好地
发挥才能的舞台也是公正的。

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不耽误每个
学生的发展,这才是一种实质上的公正。

教师要把握好公正的度,不
能够丢下绝大部分学生去抓所谓的“重点生”,这样违背教育全体性,也是违背教育公正性的行为。

(4)实事求是,赏罚分明
现代教育出现一个问题:应不应该对学生实施惩罚?有些人反对惩罚,认为那样伤害学生心理健康。

而绝大部分人认为教育的惩罚并不是目的,在一定情况下它同奖赏是一样的,都是用来促动受教育者成长的。

赏罚本身往往是次要的,学生在意的主要是赏罚所体现出的教师对他
们的评价。

(三)尊重热爱学生
学生和老师都有自己的人格,都是相互平等的。

(1)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全面的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爱好、隐私。

给他们以自由的发挥空间,让他们做出属于自己的
选择。

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习惯,并养成开朗、乐观地对待生活的心
态和性格。

(2)对学生的“爱”和“严”要把握好度
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过程中,除了爱还要严。

俗话说:“教不严,
师之惰”。

没有严格的要求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要把严格要求和
对学生的热爱紧密结合起来。

(3)关心学生、信任学生
教师要从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关心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信
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

(四)因材施教,促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正因为如此,世界才变得精彩”。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客观存有,否定这种差异就是否定学生的发展。

在木桶理论中,注重长板就像放大了优点,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发
挥出学生的特长,而注重短板好比放大了学生缺点,让人心生厌烦。

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实行有
差别的教学实践,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发展。

教师应该做到:
(1)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贯彻“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坚持“因材
施教”的教学原则,实行有差别的教学。

(2)承认客观年龄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
每个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在同一年龄层的每个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特殊性。

教育因人而异,我们要区别对待,分层教学。

(3)尊重差异,实施教学多元化
我们要寓“以人为本”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活动是树立和落实以人
为本的学生观的有效载体。

活动既要形式多样,又要生动活泼:既要
有娱乐性,又要有学术性;既要有时代性,又要有创新性。

学校要展开
各种课外技能活动,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兴趣特点,促动学生全面的
素质发展。

(五)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教育以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为每
个人全面发展服务,为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而服务。

所以,教
育工作者应该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和认知特点,为学生的终身成长
提供的、质的条件。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服务于学生的身心,提升他们的身心素质;其次,服务于学生的学业,提升他们的知识理论
水平,掌握一定的技能;再次,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最后,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使教育成为促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
手段,增强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合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