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_地球的运动
地转偏向力是惯性力,也称科里奥利力 (科氏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F=2mwvSinφ φ为纬度 m为物体质量 v为物体运动速度 w为地球自转角速度
应用:气流、河流、铁轨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 差异及其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 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400整除的年份。如1900年不是闰年。
闰月:闰年的2月 闰日:闰年的2月的29日
(1)恒星年,公转360°,365 天6时9分10秒,是真正周期
5 、 黄 赤 交 角
(66°34′)
(23°26′)
黄赤交角存在而产生的几组数据关系
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黄 赤交角来表示。据此完成 (1)~(2)题。
中国领土跨5个时区,全国统一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国土东西跨 五个时区
时间计算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区时差
正负号选取原则: “东”加“西”减
1800
00
1800
西十 二区
中时区
东十 二区
北京时间与北京的时间,两者一 样吗? (北京位于东经116 ° ) 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东经120°的地方时 北京的时间: 东经116°的地方时
(1)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 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这时,在地球上将可能会 出现的自然现象有(多选)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 C.各地气温都无日变化 D.各地都无四季变化
E.无大气环流现象
F.自然地理环境无区域差异
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黄 赤交角来表示。据此完成 (1)~(2)题。
【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1.下列几个地点中,.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A.莫斯科
C.拉萨
B.珠穆朗玛峰峰顶
D.南极长城站
B
2. 在太平洋上由上海开往旧金山的轮船上 ,人们看到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C
A.24小时 C.短于24小时
B.长于24小时 D.无昼夜更替
E
F
上图中甲是我国东部河流某河段示意图,乙是EF河 段河床示意图,丙是河流A、B两水文站测得的水位变化 图。关于乙图EF的河床剖面的描述及形成理由正确的是 A.E岸河床较缓,F河床较陡 B.E岸河床较陡,F河床较缓 C.由于地球的自转使河水发生偏向,E岸遭受冲蚀力大 D.由于该处河流是弯道,E岸遭受冲刷力大
东一区
东十一区
读图回答:
(1)每个时区所跨的经度范围是多少?一共有多少个时区?
(2)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是多少? 时区数×150
(3)石家庄位于哪个时区?包头呢?
3、和区时有关的计算
公式: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
正负号选取原则: “东”加“西”减
小计算:希腊雅典(东二区)19时向世界现场直 播体育比赛,我国的体育爱好者在电视中看到该 直播的时间是 B A.13时 B.次日凌晨1时 C.次日17时 D.23时
(2)若黄赤交角变为3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 B.温带范围变大到30° C.7月,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昼长与夜长的差值加大 D.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增大
(1)地球从A点运行到B点过程中,公转速度的变 化规律是:先加快至最快后变慢 。
(2)北极点的极昼天数比南极点 多 。因为在北 半球夏半年,地球运行在距太阳较 远 的轨道上 ,线速度 慢 ,历时 长 。冬半年,则反之。
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 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读图回答:
(1)表示全球昼夜平分的是图________ A (2)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图________ CD (3)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的是图____ B
【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1、自转轴: 简称地轴,它的北端 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 2、方向:侧视--自西向东, 俯视--北逆南顺。
3、自转周期
理解恒星日、太阳日的概念 填写课本16页表格
恒星日与太阳日示意
3.“月船1号”在绕月轨道上运行,无动力作用 时,其公转速度(双选)
A.近月点时公转角速度较快
B.远月点时公转线速度较慢
C.公转速度始终不变
D.在圆形轨道上时快时慢
4 、 公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 转 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周 ,是日常所用周期 期 闰年:普通数能被4整除的年份。整百年能被
太阳日:连续两次看到太阳的时间间隔 恒星日:连续两次看到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
区别
太阳日 恒星日
转过度数 360059′
3600
所需时间
24小时
应用价值 日常生活 真正周期 科学研究
23时56分4秒
某中学的一个天文小组观测天狼星,在2010年7月3 日晚上9点,通过天文望远镜的镜筒恰好看见了天狼星。 请问,明天晚上再次在天文望远镜镜筒看到天狼星的时 间是几点钟?一周后,再次在天文望远镜镜筒内看到天 狼星的时间是几点?
双选: BD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
地转偏向力
地方时
地球自转地理意义---地方时 1、概念
地球上因经度而 异的时刻。
太
D
C
B A
阳 光
2、特点
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不同的经线上,地方时不同,东早西晚。
3、计算
公式: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时差 (正负号选取原则: “东”加“西”减)
思考:(1)东西二字为什么要用引号? (2)时差如何计算?
1. 已知北京(116°E,40°N)的地方 时是12时,求 (1)北京时间 (2)0°经线的地方时
12:16
4:16
2. 今日此时,纽约(西五区)时间为何 时?
日界线
①人文日界线: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确定原则上 以东西12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 “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 “日界线”。
1800
1200W
00
1200E1800
西经
东经
小计算:求现在1200W的地方时是多少?
我国领土最东端约在135º E,最西端约在 73º E,当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 地方时是多少?
最西端的地方时=8-(135º -73º )*4/60=8-4:08=3:52
世界标准时制度---时区和区时
2.“月船1号”升空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 于(双选)
A.ab段
B.cd段
C.gh段
D.ef段
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于2008年10月22 日升空,11月8日进入绕月轨道。其后经过多次机动降 轨,使轨道远月点高度从7 502千米降到100千米,近 月点高度从200千米降到100千米,由初始的椭圆形工 作轨道最终变为圆形轨道。据此回答2~3题。
角速度(度/小时)
00
1670 15
300
1447 15
450
1181 15
600
837 15
900
0
各纬度的线速度=赤道线速度×COSφ
角速度:相同。均为15°/小时(除南北极点外) 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赤道最大,两极最小为0, 南北纬60°约为赤道的一半
地球的自转
自转轴: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 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处处相等,都 等于150/小时 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解析:天狼星是一颗恒星。两次看到天狼星的时间间隔是 23时56分4秒。 每天提前:24时- 23时56分4秒=3分56秒; 一周后共提前:3分56秒×7天=27分32秒。 7月4日20点56分4秒 7月10日20点32分28秒。
4、自转的速度
600
150 300 150 150 00
纬度
线速度(千米/小时)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二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 角的变化 四季与五带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之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春分日和秋分日
太阳直射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2.春分→秋分(北半球夏半年) 太阳直射 北半球 ,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 高,昼越 长,夜越短 。 夏至日太阳直射 北回归线 ,北半球各纬度昼 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3月22日
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船,从 12月 30 日 12 时 ( 区时 )起,经过 5 分钟,超过了 180°经线,这 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可能是
A.12月29日12时5分 B.12月30日11时55分 C.12月30日12时5分 D.12月31日12时5分 E. 下一年1月1日12时5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 相反 。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之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
3.秋分→春分(北半球冬半年) 太阳直射 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 昼越短,夜越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 南回归线 ,北半球各纬度昼 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南半球与北半球 相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