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劳动合同条例》立法后评估报告
你是本文第537位浏览者发布日期:2008-10-24 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打印】
【关闭】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要求,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过研究,选择《宁波市劳动合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展立法后评估工作,为该法规的修改或废止提供依据。
本次评估工作的重点侧重于考查《条例》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在保留原有评估模式基础上,增设了第三方委托评估环节,邀请宁波市律师协会、宁波市总工会参加评估,使评估工作的视角更为宽泛。该项工作从2008年3月开始着手部署,并向有关单位下发通知,对立法后评估的目的、内容、时间提出具体要求。3月至6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律师协会、市总工会各自独立完成评估意见并提交法工委。4月至5月,市人大网站专门开设立法后评估工作专栏,公布评估内容提纲,征求人大代表、市民和社会各界对《条例》的意见和建议。6月至7月,法工委会同内司工委召开了三个座谈会,听取市级有关部门、用人单位、劳动者、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8月,法工委结合三家评估意见和座谈会讨论情况,形成《条例》评估报告初稿,再行征求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有关方面意见后,最终定稿。现将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条例》实施绩效的基本评价
《条例》于1999年7月30日经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1999年12月28日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并于2000年2月1日开始实施。
《条例》的实施,标志着我市劳动合同制度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于推动我市劳动合同制度的深入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工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尊重和保障劳动者权益的理念渐入人心,有力地推动了劳动合同制度在我市的全面实施。《条例》依据《劳动法》,就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终止、争议解决办法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切实把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理念融入地方性法规。《条例》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劳动合同制度实施范围不广、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不履行劳动合同约定义务等问题,使我市劳动合同管理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据劳动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条例》实施前,全市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企业仅2.36万家,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只有90余万人,截止2007年底,全市实施劳动合同的企业已达7.1万余家,170.73万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市属及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已达91%以上。
二是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为维护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鉴于《劳动法》对劳动合同的相关规定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的特点,《条例》注重对《劳动法》相关条款的细化和明确,增强行政执法和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司法实践中,在《劳动合同法》出台之前,《条例》是全市劳动争议仲裁案件裁决的主要法律依据,两级法院的相关裁判也基本采信《条例》的相关规定。因此,事实上《条例》已经成为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订立、履行、解除、终止合
同的行动指南,更是劳动行政执法和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具体法规依据。
三是推进企业用工制度改革,为构建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条例》出台正值我市国有企业转制的关键时期,如何理顺职工劳动关系,推进用工制度的改革,亟需得到法律、法规的支撑。《条例》根据《劳动法》的主要精神,明确了相关规定,为改制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保障,推进了国企改革。目前,我市基本形成了企业自主用工、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就业市场机制,为我市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促进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条例》立法质量的总体评估
总体上看,《条例》的立法质量较好,符合上位法规定,立法目的明确,制度设计合理,可操作性较强,公众认知度较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地方特色,绩效是明显的。
(一)从立法目的看,《条例》的针对性、前瞻性较强,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条例》作为浙江省率先颁布并实施的地方性法规,对推动《劳动法》的全面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劳动合同法》生效之前,《条例》关于劳动关系中涉及的各项权利义务和争议解决机制等规定,既符合上位法的规定,又较好地解决了地方面临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二)从立法技术看,《条例》的适用性、可操作性较强,具备一定的刚性。《条例》充分借鉴和吸收市政府制定的《宁波市劳动合同制度实施办法》的经验,在制度设计方面比较成熟,也符合宁波的实际情况,实践操作也比较理想。《条例》出台后,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条例》的规定出台了若干办法,如市政府制定的《宁波市劳动合同条例实施细则》(2002年市府令第100号),就是《条例》配套措施中最重要的内容。此外,在社会保险方面,有《关于印发宁波市职工低标准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甬政发〔2006〕25号)、《关于印发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甬政发〔2007〕101号)、《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实施细则》(甬劳社办〔2007〕222号)等若干规定。这些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为《条例》的普遍适用创造了条件。
(三)从法律效果看,《条例》的社会认同度较高。作为一部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地方性法规,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一些用人单位自《条例》实施之日起,迅速对本单位的劳动合同进行规范,按照《条例》规定重新签订或者补签劳动合同,使劳动者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并开始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条例》因此成为解决我市劳资纠纷的重要法律依据,得到当事人、法院、仲裁机构的普遍认同,这在地方性法规中还是不多见的。
三、关于《条例》具体制度的分析和评价
(一)《条例》与《劳动合同法》存在不一致的有关规定
《条例》以《劳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依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客观情况的变化,劳动合同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2007年6月29日,《劳动合同法》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经过对照,我们认为,《条例》的多数内容与《劳动合同法》一致。评估中,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同志也反映,在《劳动合同法》的起草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