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理解1.课外阅读轩。
哑巴渡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渡口,摆渡的人是一个()的哑巴老头,乡亲们都管这儿叫哑巴渡。
哑巴老人的船总是干净而清爽,船舷擦得亮亮的,闪着桐油的光泽,一点也不像他()的脸。
哑巴老人的船摆得又快又稳,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在岸上一吆喝,他就会从船舱里出来,再()地把过河人送到对岸去,春夏秋冬,从不间断。
在这里过河的人,不用担心会耽搁行程。
河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流淌着,日子在()中逝去。
哑巴老人在这里默默地把船摆过来,渡过去,人们已经习惯了河水、渡船和哑巴老人的存在,好像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直到有一天,哑巴老人生病被送进了医院,大家才怀念起以前只用一双粗大的手说话的哑巴老人。
人们想起他摆船的稳当。
想起了他一毛钱的渡河钱。
想起了他冬天半夜里穿衣解缆就为了送一个行人过河。
哑巴不在了,人们觉得船上空落落的。
一天,乡里突然来了个老将军,手里捧着哑巴老人的骨灰盒。
哑巴老人得的是肝癌,死在医院里。
他把一生摆渡的钱全捐了出来,想在这条河上建一座新桥。
就在新桥建成剪彩的那天,老将军含泪讲述了一件让人震惊的往事:在红军长征的一次战斗中,为了拦截追击的敌人,还是“红小鬼”的老将军奉上级的命令配合班长炸掉石桥。
摆渡的哑巴老人就是我的班长!阳光下,洁白的桥身闪烁着三个大字:哑巴渡。
一位老红军生前在这里炸掉一座桥,摆了一辈子渡,死后又留下了一座桥。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章中的括号里。
A.干干瘦瘦 B.稳稳当当 C.平平淡淡 D.皱皱巴巴(2)哑巴老人的船________,他摆得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哑巴老人________。
(3)“好像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句中的“这一切”指的是________。
(4)哑巴老人生病住院,人们怀念他的原因有哪些?(5)通读全文,哑巴老人一生做了哪几件事?你觉得哑巴老人是个怎样的人?【答案】(1)A;D;B;C(2)干净而清爽;又快又稳;他是勤快、摆渡技巧高超、做事利索(3)年复一年哑巴老人用渡船载人过河。
(4)哑巴老人摆船又快又稳;收费便宜,渡河只收一毛钱;在这里过河,不会耽搁行程。
(5)炸桥、摆渡、建桥;哑巴老人识大体、顾大局,一生默默奉献,不求回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真正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第一问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第二问评价人物精神或品质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A;D;B;C(2)干净而清爽;又快又稳;他是勤快、摆渡技巧高超、做事利索(3)年复一年哑巴老人用渡船载人过河。
(4)哑巴老人摆船又快又稳;收费便宜,渡河只收一毛钱;在这里过河,不会耽搁行程。
(5)炸桥、摆渡、建桥;哑巴老人识大体、顾大局,一生默默奉献,不求回报。
【点评】(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2)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第一问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第二问考查评价分析人物精神或品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之歌纪伯伦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撤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的皇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他们之间传情的信使: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
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
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
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清润迷人。
在寂静中,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地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于是那鼓击声构成一种乐曲,启迪那些感的心扉。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装点—— ________ 解除——________ 清润——________(2)我哭,山河却在欢乐。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诗人笔下的雨有什么特点?诗人借雨歌颂了什么?(4)这首诗诗人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案】(1)装饰;消除;温润(2)下雨了,雨水滋润了山河大地。
(3)雨是奉献者;歌颂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4)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装点:装饰;布置,整理。
解除:免除;消除。
清润:清脆圆润。
(2)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3)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4)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可知,这首诗诗人釆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来描写雨。
②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词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装饰、消除、温润(2)下雨了,雨水滋润了山河大地。
(3)雨是奉献者;歌颂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4)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4)①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②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温暖的小刀那年春末,我到一所中学去监考。
发卷的时候,我发现靠近讲台的一个女生怪怪的,左手藏在袖口里,遮遮掩掩,不愿伸出来。
和我一起监考的是另一所学校的一位女老师。
大约她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
随后,我俩便开始留意这个女生。
在我们想来,她袖口里的那只不愿示人的手,一定藏着什么秘密。
考场里静悄悄的,学生们都在全神贯注地答题。
只有这个女生,一边答题,一边有意紧藏着她的那只手,一边还不自觉地环顾着左右,神色紧张而怪异。
这愈加坚定了我们的怀疑:她的手里一定攥着小纸条或者其他用来作弊的什么东西。
然而,我们错了。
半小时后,也许女生做题做得太过专注,一不小心,露出了自己的左手——天哪,这个女生的左手居然没有手指头。
原来,她竟是一个有残疾的学生!这多少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
愧怍之余,不禁心生悲悯……那位女老师,更是一脸的痛楚,小声地嘟着:“怎么会是这样,多可怜的孩子啊,多可怜的孩子。
”考试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一道地理题需要改动。
办公室送来了一沓纸片,纸片上,印着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地形图。
我们分发给了学生,然后让他们各自粘贴在试卷的答卷纸上。
由于是临时赶印出来的,太过匆忙,这些纸片裁剪得很粗糙,考生们只有自己动手把四个毛边撕去,大小合适,才能贴在试卷上。
这下,可难为了这个女生。
大约,她还是不愿让别人看到她的那只手,就用左胳膊使劲压紧纸片,右手一点一点地撕。
可是,那张小纸片仿佛不听话,只要地一用力,就从她的胳膊下跑出来,再压下去,再跑出来。
她急得都有些冒汗了。
“这位女同学,我可以帮你吗?”女老师走过去,俯下身子,声音低低地征询女生的意见。
女生抬起头,看了看,迟疑了一下,还是把纸片给了她。
然而,女老师并没有立即动手,她把那张纸片放在讲台上后,便在满考场里寻找着什么。
我有些纳闷,这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她究竟想要干什么呢?不一会儿,女老师从一个学生那里找到了一把小刀。
然后,她坐在讲台前,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裁着那张纸片,“哧——哧——”,小刀割裂纸片的声音很好听。
我和女生看着她做这一切。
①说实话,那一刻,女老师慈祥得像坐在讲台前的一尊佛,她专注的神情仿佛是在完成一件精致的手工艺品。
随后,她微笑着把这张小纸片轻轻地放在女生的桌子上。
女生欠了欠身子,低低地说了声谢谢。
她拍了拍女生的肩膀,说,赶紧答题吧,便走开了。
然而,我还在纳闷着。
一张小纸片,用手也完全可以撕得很整齐,为什么一定要找把小刀来呢?考试结束后,我道出了心中的不解。
那位女老师笑了,说:“这个女生所残缺的,是一只手。
我不想在她面前,用自己灵巧的手指头去斯那张纸片,那样的话,会撕碎这个女孩的心。
我满考场去寻找一把小刀,就是想借助小刀,避开对她的这种伤害。
”一直以来,小刀在我心中不过是一片冰冷的铁片而已。
②而那年春天我懂得了,原来,即便是利而冰冷的一片小刀,也会裁剪出人性的温暖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一感人故事的内容(不超过30字)。
(2)文中画线句①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文末画线句②写得隽水而生动,耐人寻味。
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赏析。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温暖的小刀”的作用。
【答案】(1)女老师用小刀帮助左手残疾的女生裁纸片,保护她脆弱的心,令人倍感温暖。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来“我”心中的感受。
表达了“我”对女老师的赞美之情。
(3)把“冰冷”和“温暖”进行对比,揭示出一个善良举动的感染力;画龙点睛,升华了主题。
(4)是全文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中心,生动地突出爱心带给人的温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分析】(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2)把女老师(本体)比作一尊佛(喻体),是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
(3)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