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理解与感受
音乐是人类对于自然的一种崇敬,最早的乐器都是在模仿着自然界的声音。
用声音去描写自然,让人去感受自然,即使那自然的风光并不在眼前,你却能用音乐去勾绘一副自然的图画。
音乐在后来的发展中,渐渐开始带入创作者自身的感情色彩,通过音乐去表现自己的情感,将音乐赋予意义。
能让听到的人感受到作者潜藏于声音组合中的思想。
最初的音乐不论东西方,大多都是宗教音乐,用音乐去描写大自然的伟大。
用音乐表现人类对于自然的崇敬,以及对宗教精神的阐述。
譬如道教音乐,用着简单的乐器,奏出一曲空灵之感的声音,是道教对于自然的理解。
有一种超脱于人世的豁达,但又有一种肃穆,希望通过音乐让人洗净尘垢,对于人世间有一次新的体会。
这是道教音乐在表示自己对于宗教理解的阐述:出世而又入世
现在的流行音乐中大多是在玩弄着各种技巧,用各种声音组合而成。
华丽的技巧下,掩盖的是意境与情感的缺失。
只有听到歌词,才知道这首歌是什么样的目的,用人声唱出的歌词掩盖的是乐曲本身缺少的感动,歌词的直白也破坏了音乐的美。
回归到本真,一切音乐源自自然。
用自然之声表现人内心的情感与追求。
好的音乐不是用乐器去堆砌各种声音,而是让人能从声音中听到感动,让你油然生出一种感悟,你能听到作者的思想,领会到他的精神追求。
就自己的观点,表达悲伤的音乐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不需要歌词
直白的表达,只要有着旋律。
听着听着你就能感受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但却围绕着你的一种悲伤。
好的音乐打动人心,歌词只会粗暴的破坏掉这种悲伤的气氛,好像你本来在听着一个女孩在缓缓述说她的故事,却突然变成个怨妇大声嚷嚷着:“我恨你,你去死吧”。
喜欢那种娓娓道来的气氛,淡淡的萦绕着悲伤的气氛,而不是被直白的表述给破坏,那样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愤怒还有不满,那样的音乐不该被冠以悲伤之名。
久石让的音乐便是用着乐器去演奏一曲曲的真正的音乐,虽然它不过是电影中的一曲配乐,但只有它才能展现影片中人物各自的特点与经历,用音乐去展示电影画面与旁白都不能展示的内心世界,影片中主角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受别人的约束,任自己自由自在的畅想飞翔。
最喜欢的一段莫过于《红猪》中波鲁克驾驶着飞机在云层之上自由飞翔的配乐,欢快、明亮的曲调让我们也能领会到波鲁克在空中畅游时感受到的自由。
而这不是电影画面简单的在云层中飞上飞下能表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