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态学课程英文名称:Ecology先修课程:大学数学、生物学、土壤学适用专业:植物科学技术、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广告学、社会学、外语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总学分:2.0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生物学分支学科。
《生态学》课程把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讲授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
从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阐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生态学》是面向植物科学技术、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广告学、社会学、外语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
主要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应用。
对文科类专业在了解生态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普及生态学知识、生态意识,宣扬生态文化。
在介绍生态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特点,讲授各领域生态方面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持续农业发展的模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农业生产环境,通过对农业自然资源结构的优化组合,达到农业生产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
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1、掌握生态学的概念、基本性质,产生及发展,生态学的分支及应用领域和生态学学科体系;2、掌握生态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及对生物的作用规律,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及生物进化规律;了解环境资源的组织分配形式及合理开发途径。
3、掌握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动态规律,种群的相互作用及动态调节规律,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分布及发展演替规律;了解种群、群落原理在农业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4、认识生物圈及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特点,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规律。
了解系统、生态系统及系统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和应用5、了解人类生态系统中的人口、资源、生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认识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6、了解生态学各领域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前沿,生态学在各领域的应用成果及方法。
三.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总学时为32学时)第一章绪论(一)学时:4学时(二)重点:生态学的产生、发展、作用及意义。
(三)难点:正确理解生态学性质及学科体系。
(四)课程内容第一节生态学的定义与发展1、生态学的定义2、生态学的发展第二节生态学的知识体系1、生态文化2、生态学原理3、生态方法论第三节生态学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1、生态学的研究对象2、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及研究内容3、生态学研究方法第四节生态学的精髓1、对象与尺度2、系统及关联3、思维及方法4、原理及技术第五节生态学的任务1、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2、人类生态问题3、生态文明4、人类可持续发展第二章生态系统(一)学时:4学时(二)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一般结构、基本功能及特点,生态系统类型划分。
(三)难点:系统观的建立及生态系统分析。
(四)课程内容第一节系统与系统观的建立1、系统的基本概念2、系统的基本性质3、系统分析第二节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1、生态系统的概念2、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3、生态系统的特点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类型及概述1、生态系统的类型划分2、生物圈生态系统3、海洋生态系统4、淡水生态系统5、湿地生态系统6、陆地生态系统7、农业生态系统8、城市生态系统第三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一)学时:5学时(二)重点:环境因子的作用规律;光、温、水、土、气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和反作用。
(三)难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四)课程内容第一节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概念1、生物种与进化2、环境与生态因子3、生物与环境的基本关系第二节生态作用的基本规律•• 1、限制因子定律•• 2、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 3、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 第三节生态适应的基本规律•• 1、生物的耐受性•• 2、协迫与生态适应•• 3、生态适应方式与机制4、生态适应与生物进化•• 第四节光、温、水、土、气、火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 1、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2、温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3、水分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4、土壤的作用及生物的适应5、大气的作用及生物的适应6、火的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第四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一)学时:4学时(二)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动态、空间分布、种间关系。
(三)难点:种群的数量动态及调节。
(四)课程内容第一节种群的基本特征•• 1、种群的大小和密度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3、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4、生命表和生存曲线5、种群的内禀增长率6、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动态及调节•• 1、种群增长的基本理论模型•• 2、种群的实际数量动态3、种群调节4、生态对策•• 第三节种群的种内关系•• 1、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 2、群聚与阿利氏原则•• 3、种内竞争与自疏•• 4、隔离和领域性5、社会等级及分工•• 第四节种间相互作用•• 1、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2、种间正相互作用•• 3、种间负相互作用4、种间协同第五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一)学时:4学时(二)重点: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动态规律。
(三)难点: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四)课程内容第一节群落的特征•• 1、群落的定义•• 2、群落的性质及特征:•• 3、群落生态学•• 第二节群落的组成•• 1、物种组成的性质分析•• 2、物种组成的数量特征第三节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外貌2、群落的水平结构3、群落的垂直结构4、群落的时间结构5、交错群落与边缘6、岛屿效应7、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第四节群落演替•• 1、群落演替的概念•• 2、演替序列•• 3、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4、顶极群落•• 第五节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 1、生物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3、生物多样性的丧失4、生物多样性的的研究与保护第六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学时:2学时(二)重点:能量流动途径及能量效率,生态系统生产力。
(三)难点:能流模型及能流分析。
(四)课程内容第一节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1、能量的概念、形式及转化2、生态系统的能源3、热力学第一定律4、热力学第二定律5、序、熵与耗散结构第二节能量流动渠道1、食物链2、营养级3、食物网第三节能量流动过程及分析1、能量流动途径2、生态效率3、生态学金字塔第四节能流与生态系统生产力1、生物生产及生产力2、初级生产3、次级生产第七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学时:2学时(二)重点:几种重要元素或物质的循环过程及特点。
(三)难点:物质循环与环境污染。
(四)课程内容第一节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1、物质循环的有关概念2、物质循环的基本形式3、物质循环的类型4、物质循环的特点第二节几种重要循环的概述1、水循环2、碳循环3、氮循环4、磷循环5、硫循环6、养分循环第三节物质循环与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与污染生态学2、有毒有害物质的循环3、化学农药与物质循环4、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与防治5、环境污染的生物防治第八章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学时:1学时(二)重点:生态系统中息流的基本原理及主要过程。
(三)难点:动物间的信息流。
(四)课程内容第一节信息流的概念1、信息的概念2、信息的类型第二节生态系统和植物的信息传递以及动物间的信息流和信息流的人工调控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2、植物的信息传递3、动物间的信息流4、信息流的人工调控第九章生态系统的结构及调控(一)学时:1学时(二)重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及变化规律(三)难点:生态系统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四)课程内容第一节生态系统结构概述以及生态系统的组分、形态和营养结构1、生态系统的结构概述2、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3、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稳定性以及生态系统的调控和稳态机制1、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稳定性2、生态系统的调控和稳态机制第十章应用生态学(一)学时:5学时(二)重点:人类生态问题及解决途径。
(三)难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四)课程内容第一节景观生态及生态规划1、景观和景观生态学2、景观生态学的一般概念、方法3、景观结构4、景观功能5、景观动态6、景观规划与设计第二节恢复生态及生态恢复1、生态系统退化2、恢复生态学3、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技术4、湿地恢复的内容及关键技术第三节农业生态及生态农业1、生态农业的产生及发展2、生态农业原理与技术3、生态工程与生态农业模式第四节工业生态及循环经济1、循环经济的背景及内涵2、工业生态与循环工业3、循环农业与低碳农业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本课程考核包括全程考核、课程论文、结业考试(试题库+拓展题库);全程考核为平时考勤、讨论、提问,课程论文为结业考试前提交的综述性论文;结业考试为闭卷笔试。
课程成绩=平时成绩10%+课程论文30%+结业考试60%五、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网站1. 教材:曹凑贵主编.生态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 参考书:李博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郑师章等.普通生态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43.学习网站: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英国长期生态研究网国际生态网国家精品课程网站:/kech/stx/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网台湾长期生态研究网http://140.127、11.112曹凑贵生态学苑http://211.69.140.90国家爱课程网/home/撰稿人:曹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