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高温作业与化学毒物的基本类型与危害

常见高温作业与化学毒物的基本类型与危害

常见高温作业的基本类型与危害在高气温或同时存在高湿度或热辐射的不良气象条件下进行的生产劳动,通称为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按其气象条件的特点可分为高温强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和夏季露天作业三个基本类型。

(一)高温作业的基本类型1.高温强辐射作业高温强辐射作业场所具有各种不同的热源,如:冶炼炉、加热炉、窑炉、锅炉、被加热的物体(铁水、钢水、钢锭)等,能通过传导、对流、辐射散热,使周围物体和空气温度升高;周围物体被加热后,又可成为二次热辐射源,且由于热辐射面扩大,使气温更高。

在这类作业环境中,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热,即对流热(被加热了的空气)和辐射热(热源及二次热源)。

对流热只作用于人的体表,但通过血液循环使全身加热。

辐射热除作用于人的体表外,还作用于深部组织,因而加热作用更快更强。

这类作业的气象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多较低,形成千热环境。

人在此环境下劳动时会大量出汗,如通风不良,则汗液难以蒸发,就可能因蒸发散热困难而发生蓄热和过热。

2.高温高湿作业高温高湿作业特点是气温、湿度均高,而辐射强度不大。

高湿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水蒸气或生产工艺上要求车间内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所致。

人在此环境下劳动,即使气温不高,但由于蒸发散热困难,虽大量出汗也不能发挥有效的散热作用,易导致体内热蓄积或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从而发生中暑。

3.夏季露天作业夏季露天作业时同时受太阳辐射、地表和周围物体二次辐射源的附加热作用。

露天作业中的热辐射强度虽较高温车间为低,但其持续时间较长,且头颅常受到阳光直接照射,加之中午前后气温升高,此时如劳动强度过大,则人体极易因过度蓄热而中暑。

此外,夏天在田间作业时,因高大密植的农作物遮挡气流,常因无风而感到闷热不适,如不采取防暑措施,也易发生中暑。

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 GBZ 2.2-2007)的规定,噪声的职业接触限值见《工作场所不同体力劳动强度WBGT限值》(二)常见的高温作业高温是影响范围很广的一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在许多生产劳动过程中都有接触机会,常见的产生高温危害作业有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炼钢、轧钢作业,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作业,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工业的炉窑作业,火力发电厂和轮船上的锅炉作业等高温强辐射作业;纺织、造纸工业的印染、缫丝、造纸等高温高湿作业以及农业、建筑、搬运等行业的夏季露天高温作业。

(三)高温作业的危害高温可使作业人员感到热、头晕、心慌、烦、渴、无力、疲倦等不适感,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变,主要表现在:1.体温调节障碍,由于体内蓄热,体温升高。

2.大量水盐丧失,可引起水盐代谢平衡紊乱,导致体内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失调。

3.心律脉搏加快,皮肤血管扩张及血管紧张度增加,加重心脏负担,血压下降。

但重体力劳动时,血压也可能增加。

4.消化道贫血,唾液、胃液分泌减少,胃液酸度减低,淀粉活性下降,胃肠蠕动减慢,造成消化不良和其他胃肠道疾病增加。

5.高温条件下若水盐供应不足可使尿浓缩,增加肾脏负担,有时可见到肾功能不全,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等。

6.神经系统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出现注意力和肌肉的工作能力、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及反应速度的降低等。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职业病。

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风速小、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是中暑的主要致病因素。

过度劳累、睡眠不足、体弱、肥胖、尚未产生热适应都易诱发中暑。

一般根据临床表现,将中暑分为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三种类型。

1.热射病热射病由于人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

其临床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2.热痉挛褰热痉挛由于高温过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

其临床特点是骨骼肌突然痉挛并伴有收缩痛。

痉挛以腓肠肌等四肢肌肉和腹肌为多见。

痉挛发作多呈对称性,自行缓解,患者神志清醒,体温正常。

3.热衰竭发病机制不明确,多数认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的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数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导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

发病一般迅速,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休息片刻即可清醒,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

常见化学毒物的危害及防护要点常见化学毒物主要有氯气、氨气、一氧化碳、苯系列物、亚钠、甲醛、硫化氢、易燃易爆物质、酸碱等腐蚀品和农药危害等,现将它们的危害及防护要点分述如下:1、氯气危害及防护要点氯气作为一种基础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化工生产和自来水生产企业,应用十分广泛。

A.危害:氯属II级高度危害毒物,高浓度吸入可发生“电击样”死亡,吸入可引起呼吸道粘膜症、肺水肿、眼和皮肤灼伤。

B.逃生:(1)沿侧风向逃离泄漏源。

--氯气比空气重,氯气泄漏后沿地面扩散和逃生时可登高逃离氯气危害。

(2)逃离时最好戴防毒面具或用湿毛巾、衣物等捂住口鼻。

C.急救:(1)氯气遇水呈酸性,眼睛、皮肤受到刺激后,应使用0.2%~0.1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不少于30分钟,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自来水冲洗。

(2)呼吸道吸入引起急性中毒后,应及时使用“消泡净”防止肺水肿,必要时施行心肺复苏术、吸氧。

(3)吸入氯气量较大者应卧床休息,给以“舒喘灵”气雾剂,或5%碳酸氢钠加地塞米松雾化吸入。

2、氨气危害及防护要点氨气(液氨)可作为制冷剂使用。

A.危害:氨属IV级毒物,对皮肤、粘膜有刺激和腐蚀作用,高浓度吸入可引起窒息死亡,吸入、接触并可引起灼伤、冷灼伤。

B.逃生:(1)氨气发生泄漏应及时戴好防毒面具。

(2)氨气较空气轻,逃生时先看准风向,沿侧风向逃生。

(3)将毛巾用醋浸湿捂住口鼻逃生。

C.急救:(1)接触氨气应用大量流动清水处理。

(2)中毒时应使用“清沧1号”对咽部进行喷雾,严重者应实施心肺复苏术并送医院抢救。

3、一氧化碳危害及防护要点家庭使用的人工煤气中含有一氧化碳。

A.危害:一氧化碳属II级中度危害毒物,它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导致缺氧窒息,急性中毒会引起头晕、无力、药迷甚至死亡。

B.防护:(1)厨房间及浴室加强通风。

(2)使用煤气时,人不离开灶台。

(3)停止使用,要及时关闭开关。

(4)发生泄漏,不能点火,动用任何可能产生火花电器、手机、电话等,要立即关闭燃气阀门,并开门窗通风。

C.急救:(1)立即离开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2)必要时应进行高压氧仓治疗。

4、苯系列物危害及防护要点家庭装修中使用的油漆和稀释剂中含有苯系列物质。

A.危害:苯及苯系物中毒最初出现头晕、头痛、无力、恶心、呕吐、步态不稳、意识模糊、失眠等。

重症者可有昏迷、抽搐、呼吸及循环衰竭。

较长时间接触较高浓度后,可出现白细胞减低,严重者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

B.防护:装修施工时要注意通风,对浓度高、通风条件差的现场要使用防护服和防护面具。

新装修的居室要经过足够的通风,散去气味后再入住。

入住后每天仍要有一定时间的通风。

C.急救:(1)中毒者应迅速脱离毒源,移至空气新鲜处。

(2)眼及皮肤接触者用水充分冲洗。

(3)口服者充分漱口,不可催吐。

(4)就医。

5、亚钠(亚硝酸钠)的危害及防治要点亚钠(亚硝酸钠)主要使用在工业生产中。

A.危害:亚钠属II级高度危害毒物,亚钠形似食盐,民间常发生误食现象而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其毒作用为麻痹血管运动和中枢、呼吸中枢及周围血管,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B.防护:(1)严禁将工业用亚钠带回家,防止误用误食。

(2)购买包装标识清楚的食盐。

C.急救:(1)饮足量清水,催吐。

(2)立即就医。

6、甲醛危害及防护要点家庭装修中使用的装璜材料中含有低浓度的甲醛。

A.危害:甲醛对粘膜、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肤有强烈刺激性。

长期接触低浓度甲醛可有轻度眼、鼻、咽喉刺激症状,皮肤干燥、皲裂、甲软化等。

据有关资料人类可疑致癌。

B.防护:(1)尽量选用不含甲醛的装璜材料。

(2)使用含甲醛复合板装修,入住前加强通风,必要时测定空气中甲醛浓度,达到卫生标准后再入住。

(3)购买含甲醛印染助剂加工的服装特别是内衣,要清洗后再穿用。

C.急救:家庭发生甲醛中毒情况,应立即就医。

7、硫化氢危害及防护要点A、危害:具有刺激性和窒息性的无色气体,有臭鸡蛋味。

急性中毒时局部刺激症状为流泪、眼部烧灼疼痛、怕光、结膜充血。

剧烈的咳嗽,胸部胀闷,恶心呕吐,头晕、头痛,随着中毒加重,出现呼吸困难,心慌,颜面青紫,高度兴奋,狂躁不安,甚至引起抽风,意识模糊,昏迷,死亡。

B.急救处理:立即将患者撤离现场,移至新鲜空气处,解开衣扣,保持其呼吸道的通畅。

有条件的还应给予氧气吸入;有眼部损伤者,应尽快用清水反复冲洗,并给以抗生素或眼药水点眼,或用醋酸可的松眼药水滴眼,每日数次,直至炎症好转;对呼吸停止者,应立即行人工呼吸。

对休克者应让其取平卧位,头稍低;对昏迷者应及时清除口腔内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C.防护: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迅速逃离泄漏现场。

8、易燃易爆物质危害及防护要点A、危害:苯、甲苯、甲醇、酒精、汽油、一氧化碳等易燃易爆物质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后,遇明火会产生爆炸燃烧事故。

B、急救处理:泄漏或失火,应立即向上风向撤离,离开泄漏区后打“119”报警。

C、防护:禁止所有车辆、人员进入泄漏污染区。

9、酸碱等腐蚀品危害及防护要点A、危害:盐酸、硫酸、烧碱等腐蚀品对人体有较强的腐蚀作用,可引起化学灼伤。

B、急救处理:1、眼灼伤立即用大量自来水冲洗至少15分钟,冲洗时一定要将眼皮掰开。

也可将头埋入盆水中,用手把眼皮掰开,让眼球来回活动,注意彻底冲洗的效果。

2、皮肤灼伤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大量清净水冲洗创面至少15分钟,冬季要注意保暖。

创面不要任意涂擦油膏或紫药水,可用清洁布覆盖。

C、防护:接触、操作此类物品时,应穿戴防酸碱防护服、手套、耐酸碱防护鞋等防护用品,避免皮肤直接接触。

10、农药危害及防护要点A、危害:农药中毒主要是由于误服或自杀、吃了带有残留农药的蔬菜瓜果等引起的。

在田间喷洒农药或配药及检修施药工具时,也容易引起急性中毒。

B.急救处理:皮肤污染,脱去衣服,除敌百虫外,立即用5%碳酸氢钠溶液或肥皂水、温清水、清水洗消,包括头发、指甲;眼污染用2%碳酸氢钠溶液或温清水或清水彻底冲洗;口服中毒要彻底洗胃。

C.防护:配药、拌种要有专用工具和容器,喷药时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喷药工具有专人保管和维修,防止堵塞、渗漏。

刚喷药的瓜果蔬菜或农药残留量超标的禁止销售。

剧毒农药不得用于成熟期的食用作物及果树治虫。

在家庭中,清除蔬菜瓜果上残留农药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用洗涤剂洗,二是用清水长时间浸泡,其他的方法还有去皮、加热等(用清水充分冲洗浸泡30分钟或用沸水浸泡1-3分钟蔬菜,基本可避免农药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