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尿潴留与尿失禁
正常膀胱容量为300~500ml。
当膀胱内储存尿量达到此限
度时膀胱内压力升高,刺激膀胱内感受器产生尿意。
此时
只要条件允许,我们高级中枢解除对脊髓中枢的抑制,引
起排尿反射。
但是在生病的情况下,上述活动的各个环节
协调出现破坏,即可引起尿潴留、尿失禁、排尿困难等排
尿异常。
尿潴留
尿潴留指尿液在膀胱内尿液不能自行排出。
尿潴留分类
急性尿潴留:是指突然发生的,短时间内的膀胱充盈,尿液无法排除,病人感到尿胀难忍。
慢性尿潴留:起病缓慢,病人可无明显的表现。
尿潴留病因
尿潴留的病因只要分为机械性和动力性梗阻两种类型。
机械性梗阻
膀胱颈部和尿道的任何地方梗阻性病变都会引起尿潴留。
比较常见的有前列性增生症、前列性肿瘤、前列腺炎。
尿道损伤、尿道狭窄。
膀胱尿道结石肿瘤及异物阻塞膀胱颈或尿道而发生地。
乳糜尿产生乳糜块也可以引起阻塞,产生潴留
动力性梗阻
排尿功能障碍所引起,如麻醉或下腹部手术,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损伤以及各种原因引起低钾、高热及昏迷,个别患者因不习惯卧床而引起尿潴留。
临床表现
(一)排尿困难
尿呈滴沥状或一滴也排不出,坐卧不安
(二)耻骨上包块
在大量尿潴留患者可在耻骨上触及到胀大的膀胱,有时膀胱胀大顶部可达脐,呈球形、光滑、有弹性,叩诊呈浊音,压之疼痛,经导尿后包块消失,为胀
大的膀胱。
引起尿潴留的常见疾病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很常见的疾病。
最早的症状是尿频,以夜间明显。
继而出现进行性排尿困难,最终发展为尿潴留
前列腺癌症状和前列腺增生相似,但鉴别需呀行活体组织或针吸细胞学检查才能确诊
尿道狭窄由于尿道先天性、炎症、外伤等原因,导致尿道官腔狭窄,严重者可以导致尿潴留
尿道结石在排尿过程中嵌顿于尿道内突然发生排尿困难甚至尿滞留,伴有剧烈疼痛
膀胱颈梗阻早起排尿迟缓,尿线无力,后期出现尿潴留。
膀胱镜科确诊
膀胱结石当结石长期梗阻膀胱出口时,可引起排尿困难、尿滞留。
可出现排尿时尿液突然中断,伴有剧烈疼痛
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表现排尿困难和尿滞留,也可继发尿路感染、结石、肾积水和肾功能损伤。
这类患者常有神经系统损害的病史和体征,往往同时伴有肛门括约肌松弛、反射消失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
治疗
1.由于麻醉、手术后引起的尿潴留,应尽量采取诱导排尿方法,必要时可根据平时习惯姿势排尿,如上述方法无效时可采用导尿术。
3.急性尿潴留导尿未成功、年老体弱不宜施导尿术者可行耻骨上膀胱穿刺抽尿或耻骨上经皮穿刺放置导尿管术。
4.作耻骨上膀胱穿刺或上导尿管放出膀胱内的潴留尿液时,要控制速度,不可过快。
对极度充盈的膀胱,应分次放出尿液,每次300~500 ml,并间隔一定时间,避免一次放出大量尿液病人出现冷汗,面色苍白,低血压,膀胱出血等。
5慢性尿潴留的老人可使其养成二次排尿的习惯,教老人在第一次排尿后,站或坐2~5分钟后再次排尿,可增加膀胱的排尿效应,减少残余量。
6定期排尿:对排尿次数较少或膀胱感觉缺失的老人,先让老人做1~3次的排尿情况记录,然后逐渐减少排尿间隔,直至达到每4~6小时排尿一次的目的。
7诱导排尿:如听流水声,打开水龙头开关或者交替向盆中倒水,让患者听流水声,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刺激肛门、大腿内侧,轻叩下腹靠会阴处,用温水冲洗会阴部。
8腹部热敷按摩部位:膀胱区。
方法:热水袋内盛60℃~65℃热水。
首先做好解释工作,然后将热水袋横放于耻骨联合上4横指处,即膀胱区。
轻轻上下推转,时间15分钟~30分钟,以便顺利排尿,预防尿潴留发生。
尿失禁
尿失禁(uroclepsia)是指尿液不受主观控制而由尿道口溢出或流出。
尿失禁可发生在各个年龄组的病人,但它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女性的发生率高于男性。
尿失禁的分类
真性尿失禁由于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尿道失去正常张力,胖哥空虚,不能存储尿液。
压力性尿失禁因盆底肌肉筋膜松弛,尿道张力降低,但不至于引起完全性尿失禁,在腹内压增高时尿液不自主外流。
妇女常见
急迫尿失禁因膀胱局部病变如炎症或出口梗阻的刺激或神经系统病变使大脑对排尿中枢的抑制减弱引起逼尿肌不自主收缩所致,常伴有急迫性排尿感其他如年龄、精神及药物原因
病因及常见疾病
泌尿系与盆底肌肉损伤包括盆腔、直肠、前列腺手术或分娩引起尿道括约肌和盆底肌肉损伤、松弛以及膀胱、尿道阴道瘘和输尿管阴道瘘
膀胱炎症严重的膀胱炎症捉其他病变引起逼尿肌过度收缩
下尿路梗阻如前列腺增生症、尿道狭窄
神经系统病变包括神经系统本身的病变,如血栓形成、炎症、外伤、肿瘤和外来压迫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等
药物作用包块利尿剂、镇静剂等
治疗
一、行为治疗的训练
包括盆底肌训练、排尿习惯训练。
1.盆底肌训练:对轻度压力性尿失禁,且认知功能良好的年轻老年人有效,坚持6个月以上的训练效果较好。
2.膀胱行为的训练:适用于急迫性尿失禁,但认知功能良好的病人。
根据记录调整排尿的间隔时间,开始可1h排尿一次,以后逐渐延长间隔时间,直至每隔2~3h排尿一次,促进正常排尿功能恢复。
期间出现尿急可通过收缩肛门,两腿交叉的方法来控制,然后逐步延长间隔时间。
留置导尿管者,行膀胱再训练,
首先夹闭导尿管,有尿液时放开导尿管10~15min,以后逐步延长。
3.排尿习惯训练:认知障碍的老年病人,根据其排尿记录,制定排尿计划,定时提醒,帮助养成规律性的排尿习惯。
二、选择合适的排尿用品
对于无尿意出现尿失禁的病人,可使用集尿器或纸尿裤。
长期尿失禁病人应实施无菌留置导尿术。
三、做好皮肤护理
尿液长期浸蚀皮肤,可使皮肤角质层变软而失去正常的防御功能,而尿液中氨对皮肤的刺激,易引起皮疹,或发生压疮。
因此,要及时清洁皮肤,更换衣裤、尿垫及床单,洗净擦干皮肤后可涂适当的油膏保护皮肤。
四、饮食护理
1.饮食要清淡,多食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防止因便秘而引起的腹压增高。
给于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2.为了预防尿路感染和结石的形成,应指导病人适量饮水,一般每天摄入2000~2500 ml,晚上应减少饮水,少用咖啡和茶,以免影响睡眠。
避免饮用高硬度的水,可饮用净化水。
五、间歇性排尿的护理
适用于残余尿量过多或无法自行解出小便的患者,每隔4h先诱导病人排尿,再给予导尿,使膀胱定期、规律性地充盈后,排空达到或接近生理状态。
每次导尿记录病人残余尿液量,根据病人的恢复情况逐渐减少导尿次数,延长间隔时间。
六、积极祛除诱发因素
对于过于肥胖的老年人要通过饮食控制,增加活动来减少肥胖。
慢性呼吸道感染者,积极控制感染,按时服用抗生素,切勿在尿路感染症状改善或消失后自行停药。
七、健康指导
1.指导病人作骨盆底肌训练、膀胱行为及排尿习惯训练。
骨盆底肌训练包括两阶段。
(1)第一阶段:站立,双手交叉置于肩上,足尖呈90°,足跟内侧与腋窝同宽,用力夹紧,保持5s,然后放松。
重复此动作20次以上。
简易的骨盆底肌运动可在有空时进行,以收缩5s、放松5s的规律,在步行、乘车、办公时都可进行。
(2)第二阶段:①平躺、双膝弯曲。
②收缩臀部的肌群向上提肛。
③紧闭尿道、阴道及肛门,此感觉如尿急但无法如厕需做闭尿的动作。
④保持骨盆底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