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導言(前三節)
一,《純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藍公武譯;北京商務印書局,1960.03
二,《純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韋卓民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12
我想說的是,這本書對於我來說無論如何還是太難看懂了,加之一開始在圖書館拿到的是北京商務印書局的1960年藍公武先生的譯本,整本書都是之乎者也,難度更是加大了不少,研究了幾天毫無進展,後來我終於決定放棄,想到圖書館另找一本別的書,卻被我發現原來還有一本華中師範大學1991年出版的韋卓民先生的現代文譯本,我喜出望外地把它拿回宿舍研究,隨即發現,那些本來熟悉的現代文變得如此陌生,要看完是不可能的,於是就給自己定了個看完導言前三節的目標。
第一次看下去,完全不知所云,到現在我總共把前三節看了5、6次,終於覺得小有所成。
以下是我的讀書筆記。
導言
第一節:純粹知識與經驗性知識的區別
就時間的前後來說,知識在經驗的後面,我們的一切知識都是從經驗開始的,因為我們的知識能力覺醒而活動的原因是影響我們感官的對象一方面由其自身產生表像,另一方面激起我們的知性活動把這些表像進行比較,然後書上說是“用結合或分離的方法把感性印象的原料
製成稱為經驗的‘關於對象的知識’”。
這就是知識的產生過程。
康德認為,“我們的一切知識雖然都從經驗開始,但卻不能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從經驗發生出來的。
因為很有可能,甚至我們的經驗性的知識也是由我們通過印象所得的和我們自己的知識能力(感性印象不過是其機緣)本身提供出來的東西這兩者結合而成的。
”。
但是,如果這樣,也就是如果我們的知識能力能給我們獲得知識的過程提供這樣的便利,那我們可能稍有不慎就會把它所作出的增益和原來知識的原料混淆!
下麵解釋了一個叫“驗前知識”的概念,就是不依靠經驗,甚至不依靠任何感官印象的知識。
它是有別於經驗性知識的一種知識,經驗性知識是起自驗後(也就是其起源在經驗之中的)。
但是其實有很多明明是從經驗得來的知識被習慣於稱為是驗前得到的或者是能夠在驗前得到的,但事實不是這樣,事實上,我們能夠在經驗中找到這類知識的來源:通常這類知識並不是直接以經驗為基礎的而是以一條普遍的規律為基礎,但是這條規律的來源卻是我們的經驗。
康德在這裏援用了一個“拆房子”的例子:一個人挖掉自己房屋的根基,我們就說,他應該驗前知道這房屋會倒塌,無需等到房屋實際塌下的經驗(畢竟拆房子的機會不多,所以通常這個人是第一次拆房子,所以他本身很可能並沒有經驗,假設沒人曾經告訴他,他也不曾目睹)。
但是其實他這種知識是借鑒了一條重要的規律――“萬有引力”或者從平常人的角度講“一切物體都有重量”,才能知道在支承物被取下後屋子就會坍塌,而這條規律卻是我們從經驗得來的。
所以這類知識並不能被認
為是驗前知識。
所以,《純》中所說的驗前知識應該理解為“不是不依賴某一次經驗的知識,而是絕對不依賴任何經驗的知識。
”相對的,依賴經驗的知識就是經驗性的知識。
只有在驗後,經驗性的知識才有可能出現。
“當沒有任何經驗性的都系參雜其中時,驗前知識就被稱為‘純粹的‘”。
下麵用了一個例子來說明“純粹”這個概念:“一切變化都有其原因”雖然是一個驗前命題,但它並不純粹,因為變化這個概念只能從經驗中得出來。
第二節:我們具有某種驗前知識乃至常識也絕不缺乏這種知識
現在已經闡明了經驗性知識和純粹知識的概念,但是如何去辨別這兩種知識呢?作者康德給出了純粹知識與經驗性知識的判別標準:①、如果有一個命題,在思想它時,是作為必然的命題而被想到的,它就是一個驗前判斷;而且如果它除了從一個具有必然判斷的有效性命題得出外,不能從任何命題得出來,他就是一個絕對的驗前判斷。
因為經驗告訴我們的是事物的“如此如此”,而不是事物的“不能不如此”。
(必然性)
②、如果用嚴格的普遍性來想到某個判斷,即在不容有任何的例外這種方式上來想它,它就不是從經驗得出來的,而是絕對驗前有效的,因為經驗所能給我們的普遍性只能到“就我們迄今所觀察到的為止,某某條規則是沒有例外的”。
(嚴格普遍性)
雖然必然性和嚴格普遍性是分辨驗前知識的可靠標準,兩者不能分
開,但是由於在這兩種標準的使用中,判斷的不必然性比其經驗性的限制更易看出,或者說,有時候判斷的嚴格普遍性比判斷的必然性更容易證明而使人折服,“所以分別使用這兩種標準是便利的,因為這每一個標準單靠它自己也是不會錯誤的。
”。
好了,現在已經有了辨別這經驗性知識和純粹知識的工具,可以回到這一節的題目去了,下麵就來論證“我們具有某種驗前知識乃至常識也絕不缺乏這種知識”。
其實,在人類的知識中必然有普遍的判斷(純粹驗前判斷)是很容易找的,康德用了數學作為例子,的確,數學中的每一個命題都是既必然又普遍的。
從反面說,如果沒有了純粹驗前原理,那麼經驗就不存在了,因為經驗本身不具有必然性(如果具有了就變成純粹知識了),如果經驗賴以進行的一切規則總是來之於沒有必然性的經驗本身,經驗就沒有辦法得出它的確實性了。
所以就可以說“我們的知識能力確實有一種純粹的使用,並且指出了這樣一種使用的標準是什麼”。
第三節:哲學需要有一種科學來確定一切驗前知識的可能性、原理及其範圍
正如序言所說,康德將要使形而上學稱為一門真正科學。
這一節開始著手去建設這一座大廈。
這一節一開始就把焦點放到了那些遠離經驗的地方,那些經驗不能指導、不能糾正並超出感官世界的領域,我們認為這種探討甚至“比知
性在出現的領域裏所知道的一切更為美好,其意圖更為高尚“。
康德說:純粹理性本身所提出的不可避免的問題就是神、自由與靈魂不死。
以解決這些問題為其最後目的的學問(連同它的一切準備工作),就是形而上學;但是誠然,在它的初期,並沒有考慮過理性到底能否勝任這樣巨大的工作。
如果說這是一座大廈,更不如說是一棟天空之城(離開了經驗的地基),但無論怎樣,我們都很應該在建造的過程中不斷探討到底它是否穩固,而不是“在沒有確定其由來時就使用我們所固有的知識”。
但是,我們會忽視這樣一種探討,康德認為這是由於我們有一個光輝的榜樣——同屬於這種知識的數學,數學對這種知識的其他部分引起一種有利假定,但是這裏的“其他部分”卻是屬於完全不同性質的。
我們在擴充知識的路上勇往直前,只要不直接碰見矛盾,這種誘惑是無法抵擋的,而且,只要足夠小心,矛盾也是可以避免的。
於是在很多時候我們忽略了數學只在對象和知識能在直觀中表現出來這一限度內去研究它們,因為直觀本身在思維過程中能在驗前被給予出來,要把它與一個個“赤裸裸而純粹的”概念分辨開來是非常不容易的。
康德舉了這麼一個例子來說明:身輕的鴿子愜意在空中翱翔的時候會感受到空氣阻力,這時它很可能會認為在真空中飛行必定更為容易。
人類理性在直觀中研究數學對象並獲得確定性和成功,因此就想拋開直觀,企圖在形而上學的領域內依葫蘆畫瓢。
但是直觀對於數學來說就好像空氣對於鴿子飛行一樣,沒有了空氣,鴿子飛不起來,同樣,沒有直觀的限制,數學上的研究不可能獲得成功。
於是,是不能把數
學的方法硬套於形而上學上面的,書上說柏拉圖就是這樣一個悲劇,沒有了支撐物,他的知性就活動不起來了。
下麵,康德簡述了我們一般建立這棟建築物的過程:人類理性的通常命運是要儘快完成它的思辯結構,只是後來才探討其基礎是否可靠。
於是就援用各種辯解使我們相信基礎的牢固,或者乾脆使我們放棄這種為時已晚而且又帶有危險性的探討。
康德說,我們以前的工作很大部分是在分析我們已有的那些關於對象的概念。
我們把已經想到的東西加以澄清或闡明,並沒有擴展我們已有的這些概念,雖然在形式上還可以作為新的見解,可是卻沒有擴大我們此前所具有的觀念,而只是關於這些概念的分析。
這種方法提供了真正的驗前知識,但是理性“不自覺中”引入了完全陌生,而且是驗前的概念,卻不知自己如何能這樣做。
前人並沒有在這個方面做過研究,康德找到了一個破缺口繼續往下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