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1)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1)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将于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主办联合国 气候变化大会 《京都议定书》将于2012年到期,而对于2012年之 后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安排和温室气体减排 责任尚无新协议规定 根据2007年12月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精 神,有关各方将通过一系列谈判,最终在2009年 底就2012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安排达成协议 各国具体的减排责任和义务问题已成为了联合国 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问题
2008年12月1日,在格陵兰岛上空,人们看到了如 梦如幻的“末世景象”
2008年12月1日,洪水淹没了威尼斯圣马克广场咖 啡馆的桌子和椅子
十大环境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全球气候变化 酸雨蔓延 臭氧层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森林锐减 土地荒漠化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海洋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
08年全球气候变化的五疑问
气候变暖是否会使风暴加剧?
自1970年以来,全球大型飓风的数量增加了75%,但 关于人类活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存在颇多争议 麻省理工学院的克里·伊曼纽尔利用模型预测,变暖应 该会使全球范围内飓风出现的频率减少,虽然部分地 区飓风的强度可能增加 罗里达州立大学的詹姆斯·埃尔斯纳及同事得出结论, 气候暖化将使大西洋最强的热带旋风更加强烈 科学家对于海表温度与飓风形成之间的关系尚不十分 了解是导致预测结果有限的原因之一
08年全球气候变化的五认知
其他温室气体同样令人担忧
MP3播放器和平板显示器等电子产品制造过程中产生 的三氟化氮气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远远超过此前预期 甲烷的排放也在不断激增,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 20倍,但甲烷的确切排放来源目前仍是个谜
北极夏季海冰正急速缩减
历史记载的第二低值(2007为第一) 冰层不仅覆盖率在缩小,而且整体冰量也在减少 薄冰更容易消融,颜色深暗、开阔无遮盖的海水会吸 收更多阳光,反过来加速冰层融化——恶性循环
在近五千年的最初两千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大 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出2℃左右,冬季1月的温 度大约比现在高3-5℃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子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活动改变了下垫面性质,从而影响到气候 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的组成成分,增加了空气中 的微尘、杂质和二氧化碳等的含量,影响了大气 对辐射能的收支,改变了辐射差额和热量平衡, 导致气候发生变化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大量消耗能源,产生愈 来愈多的“人为热”进入大气,导致气候变化
酸雨问题的历史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北欧国家瑞典和挪威渔业减 产,原因不明,1959年挪威科学家才揭示元凶是 酸雨 20世纪60年代,欧洲建立了大气化学监测网,发 现pH值低于4.0 的酸雨地区,集中于地势较低地 区,如荷兰,丹麦,比利时等 瑞典科学家奥登研究了欧洲的气象和降水、湖水、 土壤的化学变化,证实欧洲大陆存在大面积酸 雨,是洲级区域环境问题
酸雨问题的历史发展
1972年,瑞典政府给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报 告《穿过国界的大气污染:大气和降水中硫的影 响》,引起各国政府关注 1973至1975年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展了专 项研究,证实酸雨地区几乎覆盖了整个西北欧 1974年和以后北美证实在美国东北部和与加拿大 交界地区亦发现大面积酸雨区域,几乎北美有三 分之二陆地面积受到酸雨威胁,甚至在美国夏威 夷群岛的迎风一侧,也出现酸雨
08年全球气候变化的五疑问
如何确定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上限?
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386ppm。当前,很多科 学家将400-450ppm设立为浓度上限,以保证气温在工 业革命前水平上升高不超过2摄氏度 但包括美国宇航局气候学家詹姆斯·汉森在内的一群科 学家表示,要避免“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后果”,需要以 更严苛的350ppm为限 经济学家罗斯·加洛特在提交给澳大利亚政府的报告中 反复重申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稳定在550ppm的建议
巴厘岛路线图
2007年12月3日-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 尼巴厘岛举行,着重讨论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 的措施安排等问题,特别是发达国家应进一步承 担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 争论和妥协成为贯穿大会的显著特征。12月15 日,大会产生了“巴厘岛路线图”
强调了国际合作 把美国纳入其中 强调了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开发和转让以及资金问题 为下一步落实《公约》设定了时间表
08年全球气候变化的五疑问
暖化的程度,以及什么时候达到危险水平?
虽然广泛认为大气温度和海表温度将在下个世纪继续保持 变暖趋势,但科学家们还不确定气候在短期内将如何变化 有研究认为,暖化速度将减缓十年,之后将快速变化 德国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发现,受海洋环流变 化的影响,2005年至2015年间部分海洋的全球海表平均温 度可能并不会比2000年至2010年的平均值高,某些地区甚 至可能稍微偏低。这一结果并不表示全球变暖没有发生, 而是气候系统的自然摆动可能导致一些短期变化出现
08年全球气候变化的五认知
全球变暖已经造成影响
人为引起的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如物种迁移 模式及季节性更替等,成为关注焦点 一个国际小组针对近3万种生物物种和物理现象进行了 广泛分析,涉及授粉时间、鸟类筑巢、冰层融化趋势。 这是第一次研究人员将这些体系发生的显著的、全球 性的变化归咎于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 由于栖居的冰层不断流失而受到威胁的北极熊也成为 第一个被列入美国《濒危物种法》“受气候威胁”的被 保护物种
推荐视频资料
《难以忽视的真相 》(An Inconvenient Truth) 《全球变暖的大骗局》(The Great Global Warm酸雨指的是PH值低于5.6的天然降水,形成 酸雨的主要前体物是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酸雨问题的历史发展
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 份,发现它呈酸性,于是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 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首次提出“酸雨”这一 专有名词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勒姆发现酸雨可导 致湖泊和土壤酸化,即酸雨可形成灾难,但是此 成果未能为世人重视
气候变化-新兴的科学问题
气候变化问题作为一个涉及环境、经济和政治的 综合性课题,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一定框架体系的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全球变暖的经济损失评估 温室气体减排的经济成本评估 气候变化综合评价模型 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工具分析与选择
《Science》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5年以来关于气 候变化的相关文章已有400余篇
《京都协议书》
1997年12月,联合国在日本京都召开了《联合国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第三次大会,制定了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限制有关国家排放二氧化碳等 温室气体的《京都协议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只是一个概括的纲 领性公约,缺乏可操作性,而《京都议定书》则 是一个具体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实施计划,规定了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和进度 议定书强调了“共同而又有区别”的原则,在承认 各国都有减少排放义务的同时,又针对不同国家 有所区别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 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 化框架公约》
气候系统的保护目标 为实现目标而采取行动所遵循的原则 缔约国承诺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气候变化的研究和系统观测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教育和培训及公众意识的提高 缔约方会议的设立及其职责 附属机构和附属科技咨询机构的设立及其职能 资金机制的建立及其运行方式 有关信息的交流 争端的解决
08年全球气候变化的五认知
“曲棍球棒”曲线持续上升
气候学家迈克尔·曼恩于1998年就气温变化所提出的 “曲棍球棒”曲线一直在持续上升,证明过去的20年是 近期历史上最温暖的时段。这个颇具争议的曲线图形 只利用了树木年轮这一气候指标来重建过去1000年中 北半球气温变化,因此在科学界备受诟病 2008年9月,研究小组向其中增加了海洋沉积物、冰 芯、珊瑚及历史记录等指标,修改了对过去2000年来 全球表面温度的评估。结果表明,如果不包括树木年 轮指标,近期的地球暖化程度至少是过去1300年来之 最;加上年轮指标,则是过去1700年来之最
08年全球气候变化的五疑问
消失的碳到哪里去了?
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大约有一半被海 洋、森林和农田吸收,但海洋和陆地吸收的碳的比例尚 未明确 信息缺乏的原因之一是地面监测站数量少、间距远。到 目前为止,技术还无法精确测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2009年将发射两个碳探测卫星,分别是美国宇航局的绕 轨碳观测卫星和日本的温室气体观测卫星,这对于建立 一个可靠的碳计算系统很关键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些新成果
600多年葡萄收成揭示:全球变暖是周期性的? 气象专家认为:暖冬利大于弊 意科学家考证:海平面上升主因是地壳变动 大气污染能延缓全球变暖? “热岛效应”是元凶 英国科学家认为酸雨可抑制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同时还“变暗” 化石燃料是祸首 欧洲新研究指出:太阳才是地球暖化的“元凶” 《科学》:燃料等排放二氧化碳近半被海洋吸收 俄罗斯科学家:全球变暖并非二氧化碳增多之过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1)
马涛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2008年1月31日,约旦首都安曼两名男子在雪中戏 耍。当月约旦发生罕见的雪灾
2008年2月2日,中国广东,一名卡车司机在等待 救援,突发的冰雪灾害给人们带来巨大损失
2008年3月10日,英国根西岛遭遇暴风雨袭击
2008年8月7日,风暴潮侵袭悉尼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 中的一些气体能够 吸收地球表面由于 接收太阳光照而产 生的红外线辐射, 从而使大气被“加 热”的现象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问题的复杂性
表面上是一个环境问题,其实质还是经济问题和 政治问题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来源,减排温室 气体就意味着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必然影响经济发 展的速度,经济成本相当高昂 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区域性特点,气候变暖可能给一 些地区带来发展机遇,而给另一些地区带来灭顶之灾 不同国家地区或经济部门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也是不 同的,这会带来利益的不均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