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能力上大学,说明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不说明大学生能力都很强,知识与能力又有什么区别呢?知识是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经验结果,它是“死”的东西。
比如某一个数学公式、某一段历史等,这些都是知识。
人们掌握了某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加以利用。
能力是“活”的,是在知识基础上更高层次、更为普通的东西,比如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等。
知识仅仅影响到人在有限领域中的活动效率。
比如语文知识只影响到人在写作、文学领域的活动效率,不影响其他领域。
能力影响到人的各种活动效率。
比如记忆力影响人们对许多事情的记忆,创造力影响到人在一切活动中的创造性。
知识比较容易改变,既可以通过强化训练和突击背诵而获得,也可能因遗忘而丧失。
能力则是相对稳定的、需要较长时间才会发生变化的心理特点。
知识是快变量,能力是慢变量。
知识是指一个人的现有水平。
能力则市一种可能性,它不是一种已经表现的水平和现实,而是一种潜力。
知识水平易受环境影响,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下,知识可以迅速增长。
能力水平则不受环境的影响。
环境因素可以加快或阻碍一个人能力的发展,但作用时间长,影响较小。
知识与能力哪个更重要呢?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如果一个人能力比较强,仅缺乏某方面的知识,并不会最终影响他的成就,他可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缺乏某方面的能力,对一个人未来的影响将会大得多。
但是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和发展起来的,而且现代社会里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就不容易找到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
们说培养实践能力比学习成绩重要,并不是说要忽略了学习,这一点是几位反方所误会的。
作为学生,学习还是需要的,所以我们必须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作为我们去实践的基础。
文化知识是我们实践的基础,但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才是我们的目的,没有人想高分低能的吧。
因此说,培养实践能力要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学习知识在实践中检验思悟知识才能获得真智慧,这也是毛泽东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任何知识都是在实践中领悟到真实的道理的。
没有把这些知识在中国的现实里通过实践感悟理解检验是否是真理。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那些教条主义书呆子不喜欢用实践检验真理,他们喜欢用圣人权威的名字证明真理,拉大旗作虎皮树立自己的权威。
老师也应该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中国的学生为什么没有外国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啊?只是考试能力强,都是只注重学习课本知识,不注重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到了需要自己独立学习的的时候就没有外国学生强了。
中国人只读圣贤书读了2000多年,背诵四书五经,,出口成章全靠背诵,不懂得在实践中检验思悟那些书里的道理,从来不敢跟圣人思想有所不同,没有独立思考和习惯,更不敢思悟创新出什么新思想,那可是大逆不道数典忘祖.不重视能力的培养,也会子制约知识的顺利获取知识在能力作用下才会活化物化,得到升华。
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才会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才会有价值。
能力的发展又促进知识的掌握。
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不等于能力,有了知识不等于有了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源泉,丰富了知识有利于能力的提高,反过来,提高了能力又能促进知识的掌握。
知识和能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体。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通常情况下,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可以取决于掌握知识的多寡、深浅和完善程度。
知识越丰富,越精深,越完善,思维就会越敏捷,办法就越多,能力就越强。
一般来说子还是的获得相对较快,也比较容易,而能力的形成个和发展则相对较慢,也较困难,这是因为能力不仅需要放之四海的积累,还需要加工,融合和运用,知识可以背书,但是写书则是能力的体现。
能力比知识重要知识在一个人的构架里只是表象的东西,就相当于有些人可以在答卷上回答如何管理企业、如何解决棘手的问题、如何当好市长等等,但是在现实面前,他们却显得毫无头绪、不知所措,他们总是在问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应该是哪种情况等等。
他们的知识只是知识,而不能演化为能力,更不能通过能力来发掘他们的潜力。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研究能力模型,从能力的角度来观察应聘者能否胜任岗位。
当然,高能力不能和高绩效直接挂钩,能力的发挥也是在一定的机制、环境、工作内容与职责之内的,没有这些平台和环境,再高的能力也只能被尘封。
知识是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经验结果,它是“死”的东西。
比如某一个数学公式、某一段历史等,这些都是知识。
人们学习了某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加以利用。
能力是“活”的,是在知识基础上更高层次、更为普通的东西,比如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等。
知识与能力哪个更重要呢?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如果一个人能力比较强,仅缺乏某方面的知识,并不会最终影响他的成就,他可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缺乏某方面的能力,对一个人未来的影响将会大得多。
一个孩子要出远门,他母亲主张给他带些干粮,他父亲却主张给他一杆猎枪,以使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凭手中的猎枪有吃有穿。
“猎枪”即能力,“干粮”即知识,给孩子干粮不如给孩子猎枪。
这个比喻强调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
学习知识只有转化为发展能力,才能体现出其价值古代的赵括,理论知识很丰富,到了实战,却一败涂地,因为他没有把学习知识转化为能力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辨证关系.怎样认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一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取得共识:(1)掌握知识(含技能)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相应的技能越熟练,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
如果离开掌握知识的活动去谈发展能力,则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两者都是教学的基本任务,都很重要,不应有轻重之分;两者应是同时进行的,不能有先后之分。
(2)知识与能力之间不仅有联系,而且有区别实践证明,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不一定同步,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别。
许多事实也说明,同样的考试分数在不同学生身上有着不同的含义。
有的学生分数高发展水平也高,表现出善于观察,反应敏锐,思维有条理,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的分数高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理解能力差,思路狭窄,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所谓“高分低能现象”。
(3)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知识的掌握是形成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
但是,学生能力的发展不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发地进行的。
认为学习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发展了能力,或有了能力就自然掌握了知识的看法都不符合实际。
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转化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
并不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对能力发展的影响起促进作用,有的还对发展起阻碍乃至抑制作用。
强调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升学考试以考察能力为主,考察知识为辅,及考察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搞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把所学知识变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转化为实际能力。
知识是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要奢谈培养能力,是不可能的,培养能力是方向,是目的,但不能舍本逐末或本末倒置。
一味去培养能力,落得两头空;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只能培养书虫和书呆子。
知识和能力不可偏废。
强调培养人的能力、情感、态度,并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
扎比如,新课程在内容上不是不要基础知识,而是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教育内容应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掌握知识就应当了解事物的本质。
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
有时即使头脑中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全部知识,也不能保证这个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有些人掌握的知识灵活,有些人掌握的知识死板僵化。
例如在通过了解事物的本质来掌握知识还可以为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知识不等于能力。
知识不能直接产生绩效。
知识必须通过实践转化成能力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简要的说明这个道理。
如果把一个人的成长之路比作一个建筑师的成长之路,把知识比作砖块、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那建筑师设计、建造建筑就是他的能力。
通过把各种材料进行加工应用,最后建造出高楼大厦和适宜人类居住的民居。
而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并不需要囤积太多的建筑材料,只要掌握了基本的建筑原理,通过一定的实践获得建筑能力,就具备一个建筑师的基本条件。
在此基础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新的建筑风格,提升建筑水平上,才能成为一个具备创造能力的优秀建筑师。
而一个建筑师,只要获得上乘的建筑能力,剩下去筹措材料的难度就更简单了。
但只有充足的建筑材料,没有基本的建筑能力,那么建造一座高楼大厦的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能力远比知识的提升更重要。
从根本上认识到教育除了帮助被教育者获取基本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提升被教育者的各种能力立足于提高各种技能,学习能力、领悟能力、合作能力、领导能力、适应能力、情绪能力、智力能力。
在这个前提下,再去甄别并选择那些有利于提高个人能力的知识吸收,才能为我们节省宝贵的时间。
但事实上,学历高的人在单位作的贡献不一定就大。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高学历的人固然是读了不少的书,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如果他不能灵活运用,不能有效地把知识及时转化为能力,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他也只是一个“书橱”而已,并不表明他是真正有才能、有能力的人。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知识等同于能力,其实,真正的能力,并不能从学校书本中得来,也不是靠文凭证明得了的。
它需要从实践中获龋那些上过大学的人,至多不过掌握了寻找学问的门路,如果没有实践的检验,他的实际能力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一个人从上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在学校度过10多年的光阴,如果他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只是在图书馆内死啃书本,不注意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那个人的前途,真有可能会被大学这东西吞噬。
运用知识的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即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有人进入社会后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轻松自如,心情舒畅,从而取得事业的成功,而有人进入社会后则如人蛛网,剪不断,理还乱,结果造成无穷无尽的烦恼。
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我们要努力的目标知识创新的归宿是知识积累,那么积累的知识的归宿又是什么,是不是创新着运用到生产之中去呢?对方辩友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是知识积累,那么推动社会发展的这些新知识是如何凭着积累就积出来的呢?知识积累是对已有知识的聚积,而知识创新是对知识的扬弃和新知识的创造,他强调知识的拓展与深化,虽然积累与创新两者都不可或缺,但是从知识的本质属性和社会作用两个层面看,知识创新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