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及语音特点 - 定稿 -

浅析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及语音特点 - 定稿 -

目录一、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 (2)(一)特定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各县客家方言的分布特点 (2)(二)粤北最具代表性的纯客市、县、镇 (3)(三)粤北各县市客家方言的形成的历史根源 (4)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特点 (5)(一)从客家方言的源流去溯源客家方言的传播 (5)(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在传播中显示出的特点 (6)三、客家方言的常见语音、词汇特点 (7)(一)声母韵母的发音特点 (7)(二)客家方言的词汇特点 (8)结语 (9)参考文献 (10)毕业论文提纲浅析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及语音特点10级语教5班101305048 邓红玉引言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或“客话”,个别地方也称“催话”、“麻介话”、“新民话”、“土广东话”。

它是汉语七大方言中内部比较一致的一种方言。

在粤北地区很多地方都属于客家方言区,其中广东韶关境内就分布着许多纯客县市。

从根源追溯客家方言在粤北地区的发展和传播,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变更,客家人在粤北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也因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而使客家方言在各个地域之间不断的发展壮大。

但交通的闭塞使得客家人无法与外界更好的沟通,因此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语言又存在着各自的差异性。

正文一、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一)特定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各县客家方言的分布特点(二)粤北最具代表性的纯客市、县、镇(三)粤北各县市客家方言的形成的历史根源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特点(一)从客家方言的源流去溯源客家方言的传播(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在传播中显示出的特点三、客家方言的常见语音、词汇特点(一)声母韵母的发音特点(二)客家方言的词汇特点结语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

客家话虽然都具有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征,但是无论在语音上和词汇上,县与县之间,甚至村与村之间均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内部的差异性,除受历史行政区划的影响外,与居民的迁徙时代及来源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对客家方言的研究,有利于客家方言更好的发展。

客家方言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粤北地区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粤北客家文化,我们应该重视和发展,同时客家话作为粤北地区纯客县的一种标志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那么我们更应该把客家文化、客家方言保存好,发扬好。

客家文化是一种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化,客家话在日常的生活中更是作为文化载体在传播发展。

客家文化是民族特色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客家方言更具民族特点,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

浅析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及语音特点10级语教5班101305048 邓红玉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许多文化都是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由此可知语言的重要性。

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也是广东省内三大主要方言之一。

广东省境内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粤东、粤中、粤北和粤西较为偏僻的山区地带。

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星罗棋布,在各个县市的分布也各异。

客家话作为生活的主要用语,粤北人民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不断的加以发展和进步。

粤北地区主要是以山区丘陵地貌为主也就著名的丹霞地貌: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也正因为这样的特殊地貌而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的繁衍以及特有语言特征。

关键词:粤北地区;客家方言;分布;语音特点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或“客话”,个别地方也称“催话”、“麻介话”、“新民话”、“土广东话”。

它是汉语七大方言中内部比较一致的一种方言。

在粤北地区很多地方都属于客家方言区,其中广东韶关境内就分布着许多纯客县市。

从根源追溯客家方言在粤北地区的发展和传播,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变更,客家人在粤北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也因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而使客家方言在各个地域之间不断的发展壮大。

但交通的闭塞使得客家人无法与外界更好的沟通,因此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语言又存在着各自的差异性。

一、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一)特定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各县客家方言的分布特点客家方言的分布区域广阔,且大部分分布在山区丘陵,因交通不便阻碍了各地的文化交流,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在粤北地区主要分布在韶关市、清远市各县(市),其中韶关的始兴、翁源、新丰是纯客方言区,南雄、乳源、曲江、乐昌、仁化、连州、连南、连山、阳山、佛冈、清新各县市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其中南雄、乳源、乐昌、曲江、英德各县(市)以客方言为主要的交际语,其余各地以非客家方言为主要交际语。

粤北客家方言主要来自赣南和闽西;清新、佛冈等地的客家方言除了来自闽西,还有来自粤中惠州和粤东梅州一带。

详细的分布情况见庄初升《粤北客家方言的分布和形成》[1]韶关市地处广东以北,位于东经112°50′-114°45′,北纬23°5′-25°31′之间。

所辖地区有: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仁化县、始兴县、翁源县、新丰县和乳源瑶族自治县,代管乐昌市、南雄市两个县级市。

总面积为1.86万平方公里,人口279.14万。

韶关市被称为广东的北大门,是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路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韶关境内地质地貌奇特,地处南岭山脉南部,全境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夏活化陆台的湘粤褶皱带。

特殊的红色岩系构成的丘陵、盆地分布广阔,特征显著。

全市境内山峦起伏,高峰耸立,中低山广布。

这种特殊地貌构成了客家人的分布特点各异,文化习俗的差异使各地语言呈现出不同特点。

各地区之间的交流语言日新月异,逐渐的形成了各自相类似的客家方言。

(二)粤北最具代表性的纯客市、县、镇粤北地区的纯客县(客家占95%以上)有4个:新丰县、翁源县、始兴县、南雄市,大部分分部在韶关市。

四县(市)连接成片,与河源市和赣州市接壤,成为闽粤赣“客家大本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南雄市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有韶州土话的分布。

新丰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偏北,是东江、北江和流溪河三河系的分流处,东南与河源县接壤,东北毗邻连平县,南接从化与龙门,北连翁源,西靠英德,西南与佛冈县相邻。

全县共2015.2平方公里,人口有二十万四千多人。

按传统说法,新丰县分水源话与客家话,讲水源话的有六万多人,分布于境内东部;讲客家话的有十四万多人,分布于中西部。

新丰客家话的声母共十六个,包括零声母在内,韵母共五十三个,包括自称音节的鼻韵母。

[2] 在乐昌市境内客家人的分布主要在中部,东北部,西部。

九峰、五山、两江、大源、梅花、秀水、云岩、沙坪均是纯客乡镇。

罗家渡,廊田,河南镇的大部分地区;长来,庆云,白石,坪石,老坪石,三溪等乡镇的部分地区均有客家方言的分布。

[3]乐昌市是一个纯客县占较大比例的县级市,如果想要了解乐昌市的客家方言那么九峰镇是最好的选择。

九峰镇位于粤北高寒山区,平均海拔1000米,昼夜温差大,总面积为153.3平方公里,辖12个村委会,总人口2.1万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地形影响,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特征,夏、秋两季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8.6℃。

这里的客家人因为特殊的地貌特点,生活基本还是靠耕种来维持。

他们的客家方言整个地区通用,且语音特点大致相同,他们拥有共同的习俗和生活方式。

在日常的交流中由于交通的闭塞使各乡镇与外界交流较少,因而在习俗和通婚方面只是各乡镇之间进行,因此也形成的更具地方特色的客家方言,没有掺杂其他地区的方言。

(三)粤北各县市客家方言的形成的历史根源粤北位于粤、赣、湘、桂四省(区)的结合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历史上,粤北是岭南地区通往中原地区的捷径。

若从广州出发,沿北江逆流而上,或经武江,或经连江,越过骑田岭即到了湖南境内,进而继续北上,便可到达中原。

唐开元间粤北曲江人张九龄奉旨开通了大庚岭路,这条大庚岭路沟通了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成为五岭南北最重要的交通孔道。

自此以后,粤北的韶州、南雄州一带,成为岭南通往江淮和中原的重要交通枢纽。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唐、宋时期的粤北各地吸收了大量的岭北移民,因此成为岭南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可是,这些入籍的岭北移民,是否即是今天粤北客家的先民呢?罗香林先生认为,“客家先民最先移居广东东北部的,虽说有远在五代以前者,然那时人数无多,比之其地诸系外人群,众寡悬殊,不能保持个己特殊的属性,而成为一种新兴的民系;就是宋朝初年,移住那些地方的客民,也还是数目无多;南宋以后,客民向南迁徙的,一天多似一天。

这种迁徙运动。

直至明朝中叶,始稍休歇。

”言下之意,唐、宋两代入住粤北的移民已包括客家先民在内了。

我们则认为,至今尚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说明唐、宋移民与今天粤北客家的渊源关系。

纵观粤北的历史,南宗默念是个重要的分水岭,人口流失极其严重,粤北地区自此一蹶不振,开始全面走向下坡路。

粤北地区客家人大致上说是在宋末元初,由于严重的战乱兵燹(xiǎn),整个粤北地区人口流失最为惨重。

到了明代初年,社会的动荡使得粤北人口更加趋于下降。

成华年间是闽西等地客民向粤北入迁的高峰期,这个时候起粤北的人口开始回升,粤北客民系才逐渐形成。

粤北地区各县市的分布都是由于环境特点而形成的。

大部分客民分布在高山地区,通用的客家话,习俗也是大致相同的。

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特点(一)从客家方言的源流去溯源客家方言的传播客家的迁移与客家方言的形成一是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或者是由于战乱或灾荒,一或者是由于开拓和垦殖。

客家的迁移,主要属于前一类。

客家的迁移虽可溯自西晋末年到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第一次大分裂,但这次分裂主要是形成了湘语系;闽语系群体。

据罗香林教授的考证,客家先民仅是当时中原蜂拥南下的流人中的一支——即属第二支派的“司豫流人”。

他们在这次迁移中先滞集子今安徽南部、河南西南部、江西中部北部以及湖北、江苏的部分地方。

其后有一部分再沿都阳湖流域及赣江迁至赣南及闽边诸地。

这部分到达赣南和闽边诸地的汉人因是小批量的,无法形成自己的社会集团。

因此,严格说来,这次迁移还不能算是客家的迁移,真正的迁移当从唐末第二次移民浪潮开始。

唐末到宋初,由于黄巢起义被镇压,民无宁居,客家先民便扶老携幼,从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河南、湖北、江西、江苏等地再度向南迁徙,有一大部分到达了江西东南部、福建西南部、广东东北部边地。

这是客家迁移的第一阶段-—闽粤赣阶段。

当时,住在闽粤赣边区的主要是舍族;也有一些其他少数民族和早期徙进的汉民、据史料记载,舍族很早就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带。

[4]明清两代,由于各个地区呈现出地少人多、耕种无法开展的情况,客家人就不断向人丁较少,尚有垦殖余地的珠三角地区迁移。

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形成地是赣南和闽南地区。

由于战乱等原因,他们被迫南迁,经过数次大迁徙终于到达今客家的大本营。

元以后,入居于广东的客家人有新的流动,流动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定居点的重新选择。

在此情况下明清两代,广东的客家方言不断流向外地,例如广西、湖南、四川、海南、香港等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