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包括宜宾口音在内的四川方言

包括宜宾口音在内的四川方言

包括宜宾口音在内的四川方言,仅就大多数地区而言,与普通话的声母差异,情况有三: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三、四川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所采用的声母不同。

分述如下:
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

由于是对50年前的记忆,多出的声母原来用什么注音符号或拼音字母,已经留在了学生时代;笔者又毕竟不是语音专业人员,手里没有目前全面表示各种语音,甚至本主题讨论所涉及语音的现行表示方式的专业书籍或文献。

因此,在以下叙述中,只能以自己权宜杜撰(只用于本贴主题讨论)的,希望通过描述和举例能为泡友理解的非专业符号表示。

四川方言多出的声母为[ni:]和[gn],均为浊音.
1.[ni:]。

发[ni:]时,气从舌颚间出,舌扁平;发音位置比普通话拼音字母的n靠后;发音时,摩擦通道较长,摩擦力较大。

如宜、义(含仪、议等义与形旁组合字),你、泥、拟、凝,等。

宜宾口音与普通话一样,也基本上没有这个声母,而分别成为宜宾口音和普通话的y(如宜、义等)和n(如你、泥、拟、凝,等)。

2.[gn]。

气从舌、颚最后部(近喉部)发出,摩擦力也较大,有如g的软浊音。

四川方言语音中的我(及如哦、俄、饿、鹅、娥等)、恶(及如垩)、额、厄、鄂(及如颚、萼、鳄、腭等)、讹、遏、……等。

宜宾口音中除个别字使用这个声母(如我、恶、
厄等)外,大多数与普通话声母相同(如哦、俄、饿、鹅、娥,讹,等);而重庆口音中,连我、恶、厄等,都几乎与普通话相同,只不过音节中口形变化的过程没有普通话清楚。

记得,四川方言语音多出的上述声母,在50年前的汉语拼音字母表中,分别排列在g、k与h,和j、q与x之间,与其他由4个一排的声母,组成了较为整齐的方阵。

即:
bpmfdtnl
gk[gn]hjq[ni:]x
zhchshrzcs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

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语音多出的声母就是人们熟知的翘舌音:zh、ch、sh。

因此,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居民,在学说普通话时,都要下相当大的功夫,才能从自己的全部z、c、s中,准确剥离出zh、ch、sh来。

大多数以外的少数地区,即由自贡市市区及富顺县,内江的隆昌县及宜宾县北部(靠近自贡市区部分)、泸县靠近富顺县的边界地区组成的连片翘舌音地区;宜宾市筠连县大部、成都市原温江地区个别县的部分地区等较为孤立的翘舌音飞地。

四川这些少数翘舌音地区读和不读翘舌音的字,是否完全与普通话一致,LTY 没有统计和研究。

不过,在学说普通话时,想来总会占很大起手。

四川这些少数翘舌音地区的由来或形成原因,至少对L TY是个迷。

三、四川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所采用的声母不同
四川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所采用声母的不同,主要还是表现在f和h。

其中,又有两种情况:
1.四川大多数地区,有自己统一的f和h划分标准。

而且,几乎所有声母为h的字(如火,和、或,何、河,海,活,黑,货、贺,合、含、会,回、灰,很、恨、狠,横、衡、亨,行……,等。

很多!)都与普通话一致(当然,韵母就不一定一致了)。

问题和难点,在于四川方言语音中声母为f的字,普通话却要分成f和h(后者如户、沪、护,乎、呼,胡、湖、糊,互、壶、虎、狐、浒、扈、祜,打麻将的和,水果的核,……等等)两种声母。

2.四川一些地区(例如并不连成片的川中和川北的一些地方)的一些居民,经常作为取笑对象地f、h不分。

不是只有f、没有h,就是只有h没有f。

最爱作为取笑例子的一句话,就是菜籽花花蜚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