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2、过程与方法: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难点: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安史之乱同学们,如果你真正关注过唐朝历史,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眼睛因为那是一场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我们今天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板书课题、作者二、检查预习情况三、自读课文,完成下了小题。
1、这首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2、主要人物是谁?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找出这种顺序的标志性词语。
3、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为哪几个部分?4、官吏最终抓到人没有?四、全班齐读,深入理解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为什么不说“征兵”而说“捉人”?为什么捉人还在夜里?2、两个主要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用原文的话回答)3、思考妇人交代了几层意思?4、自请服役时老人心理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小组讨论,并回馈。
五,听录音,大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之一。
(一)1、听课文录音(我给大家请来了一个著名的播音员,你在听他朗读时,注意寻找自己的不足),思考: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给文中人物设计一份出场简历历史,就是一串串真实的故事杜甫是编剧,我们也可以作导演如果你是导演,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设计一份出场简历表3、梳理故事情节:学生结合板书,用箭头连线的方式梳理故事情节4、齐读诗歌,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二)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有再写吏的残暴蛮横,而是从老妇的致辞中暗示出来。
1 有人说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官吏逼出来的你,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2 想一想我们学过的诗运用“藏问于答”的还有哪些?(三)学生自查六,多媒体展示现代战争灾后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想,借以爱好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达到情感目标。
七、小结《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石壕吏》教学反思上完这节课,学生很兴奋,可我却陷入了沉思。
为了刻意求取环节设计的“活”与“新”,让课堂热闹起来,设置了“想象补白,情景再现”环节。
让学生根据老妇的答辞从动作、神态、语言、语气等方面推测吏步步紧逼的场景,这个自然不难,学生七嘴八舌,说个不亦乐乎。
再此基础上,让学生角色扮演再现,结果笑场连连,不可谓不热闹。
本应“沉”下去的课堂却“浮”了起来,这样一来,老妇内心的凄楚,遭遇的悲惨学生是完全体会不到的了(最本质的情感上的体验),反倒觉得好玩(因了扮演老妇的学生惟妙惟肖地模仿《无极》中王的声音)。
课堂上学生似乎也是伶牙俐齿、眉飞色舞,场面亦是热闹非凡,但却没有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和思考,此缺点一也。
缺点二:教师课堂语言不够精简。
教学之初,为了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所了解,提问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双方人物等等,这些简单至极的问题完全不必要,虽然这些提问不会耽搁太多时间,但就目的性而言,起不到丝毫作用。
貌似有问有答,师生合作得天衣无缝的热闹模式并不都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创新教学。
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深入研读,另设方案,在另一个班级继续摸索。
成功地方如下:第一:环节设置巧妙。
设置三大环节:读文——名作学习;读人——名家对话;读己——审视心灵。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认识作者,情感内化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三流程,不但读透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更站在情感的天秤上审视了自我。
第二:放开手去,相信学生。
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
《石壕吏》开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古人评之“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汉字这个“无底洞”,挖掘字里行间的文外之意。
学生几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
难能可贵得是,对于老妇毛遂自荐般“诚意”的应征,学生也能体悟出潜在的台词:我们都到这个地步了,你们还来抓丁,还有天理吗!第三:评价语简练而一语中的。
评价语精练而得当实则也是对文本解读与理解到位的体现,且起着达成“共鸣”,激励学生的巨大作用。
“所见略同”式的成就感总能激起学生发表见解的欲望。
教学总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这节课,自然也不会例外。
不足之处:第一:实际教学过程中环节重复。
对于妇之苦内容的探讨,颇多重复之处。
环节设计上并无重复之处,为何具体操作环节会出现重复的内容探讨?事后反思,原来是一环节指向不明。
在读人——名家对话环节,让学生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本意是让学生找课文的最后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等前途,独与老翁别”,从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
但由于自身的疏忽,遗忘了妇致辞中同样能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这样一来,学生分析致辞的部分居多,作者的情感从状老妇的凄苦亦可见之。
这样一来,前后的两个环节虽各有侧重,不免还是陷入了分析妇之苦的循环。
第二:文化体认环节缺少必要的铺垫。
“知人论世”,学习一篇文章,不限于学完文本之后就结束,通过文章的学习走进作者,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作者的其它文章,从而更好的认识作者,这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
但在具体操作读人——名家对话这一环节时,所做的铺垫还远远不够。
仅只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关注这普通的一家人,在学生简单的回答之后,幻灯出示一段文字,便得出读人——忧国忧民的结论,未免有些突兀。
这个结论的得出,更多得是教师给出的定论,而非学生认识到的。
要想达成此认识,尚需要去做大量的铺垫工作:多找些相关资料、诗句呈现,同时适量的人物背景介绍也是必需的。
没有任何问题的一节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可怕的,因为随着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的教学才能日趋完善,有问题才有课题。
《石壕吏》说课稿一、说教材《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问题不大。
《石壕吏》语言凝练、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
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
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
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将《石壕吏》的教学作了如下定位:体现简朴,用主问题导学简化教学流程;亲近语言,以品苦悟苦为重点;注重朗读,环节推进为多层次朗读;以历史剧导演为活动载体,拉近经典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二、说目标1、以朗读指导为主线:字正腔圆地读—有板有眼地读—有情有味地读2、以“苦”为核心解读文本: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闷的灵魂3、以重点词句的体味为突破口深入理解文本设计理念1、在多重对话中理解文本:学生通过三个层次的朗读、品味语言和文本进行对话;通过体味杜甫情怀与作者进行对话;通过有创见性地探究与生活进行对话;通过合作、交流、分享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在多重对话中达成教学目标2、在主问题导学中推进流程:抓住两个关键词“历史”、“苦难”、“情怀”,设置总领全局的主问题,在逐层推进中实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走进经典,达成教学目标3、在经典积淀中拓展资源:教学中灵活渗透杜甫及杜甫名作的文学教育,让学生体味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让“圣人情怀”滋润精神的沃土,涵养心灵的华彩三、说教法:学习千法,读是根本。
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
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
采用范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文言文教学的一大弱点往往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因素:猜对联、当演员演短剧等等。
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效率。
同时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和对作品的理解。
在探究过程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1、自主。
学生在课下自主预习,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出预习题,意在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自己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编排剧本,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2、合作。
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来合作讨论解决,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体会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快乐。
例如:官吏只出现了两次,却以《石壕吏》命题,原因何在?为什么隐去官吏的蛮横凶恶?四、说设计一、导入新课板书:安史之乱同学们,如果你真正关注过唐朝历史,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眼睛因为那是一场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我们今天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板书课题、作者二、检查预习情况三、自读课文,完成下了小题。
1、这首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2、主要人物是谁?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找出这种顺序的标志性词语。
3、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为哪几个部分?4、官吏最终抓到人没有?四、全班齐读,深入理解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为什么不说“征兵”而说“捉人”?为什么捉人还在夜里?2、两个主要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用原文的话回答)3、思考妇人交代了几层意思?4、自请服役时老人心理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小组讨论,并回馈。
五,听录音,大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之一。
(一)1、听课文录音(我给大家请来了一个著名的播音员,你在听他朗读时,注意寻找自己的不足),思考: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给文中人物设计一份出场简历历史,就是一串串真实的故事杜甫是编剧,我们也可以作导演如果你是导演,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设计一份出场简历表3、梳理故事情节:学生结合板书,用箭头连线的方式梳理故事情节4、齐读诗歌,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二)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有再写吏的残暴蛮横,而是从老妇的致辞中暗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