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沂中考语文试卷(2020)

临沂中考语文试卷(2020)

临沂中考语文试卷(2020) 山东省临沂市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课改区)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14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你喜欢的一句,将其抄写在后面的田字格内。相信你一定能写得正确、规范、美观。(2分)

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 民族魂魄化凤凰涅槃 2.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门楣倒霉媒体春光明媚b.咫尺旗帜滞留无可置疑 c.滑稽畸形羁绊汲取经验d.伫立铸造贮蓄青春永驻 3.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标出,并将正确字写在方格内。(2分)

a.恍然大悟重蹈复辙莫衷一是妇孺皆知 b.相安无事断章取义一视同人忍俊不禁 c.一泄千里自知之明随机应变转弯抹角 d.孜孜不倦小心翼翼骇人听闻郑重其是 4.名著知识填空。(2分) ⑴《威尼斯商人》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的著名喜剧,剧中人物________是外国文学人物画廊中典型的“吝啬鬼”形象。

⑵“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___________》中的一个回目,其中“花和尚”指的是________。

5.古诗文默写。(6分) ⑴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筠《望江南》) ⑵《与朱元思书》一文,作者善于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描山绘水,其中突出水大流急的一句是:,。

⑶你想成就一番事业吗?那么请你保持“,”的良好心态,真正做到誉毁不移志,荣辱不惊心,不达目标,永不止步。(用《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回答)

⑷“乡土情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请默写出体现游子怀恋故土、思念家乡的四个古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a.,。() b.,。() c.,。() d.,。() 二、文言文阅读(共13分)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⑴卒之为众人卒: ⑵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 ⑶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 ⑷终无济于天下济: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8.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3分)

9.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分)

甲文: 乙文: 三、现代文阅读(共43分) (一)(16分) 山的呼唤 琼瑶 ①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②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旖旎与神奇。

③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散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常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山风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酝酿着、堆积着、制造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声籁、山的倾诉和山的呼唤。

④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屹立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⑤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深入云霄、高不可攀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⑥那山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⑦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⑧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于岩石的阴影下。身边所有的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⑨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憧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地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儿,此起彼应地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感动,让人震慑,让人迷惑。

⑩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选自《美文阅读》,有改动) 10.认真阅读第③④两段,结合语境并联系文段内容,理解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⑴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酝酿着、堆积着、制造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

⑵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 11.文中第⑦至⑨段,作者重点描绘了玉山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象。试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的特征。(2分)

⑴白天的玉山: ⑵夜晚的玉山: 12.联系全文看,作者童年登家乡的山和后来攀登玉山,其目的有什么不同?(4分)

13.本文描写景物浓墨重彩,形象生动。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4分)

14.试概括本文的主旨。(3分) (二)(14分) 氦-3——人类未来的新能源 ①氦-3是一种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融合发电燃料。开发利用月球土壤中的氦-3将是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极具潜力的途径之一。

②氦-3是氦的同位素,含有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它有着许多特殊的性质。根据稀释制冷理论,当氦-3和氦-4以一定的比例相混合后,温度可以降低到无限接近绝对零度。在温度达到2.18k以下的时候,液体状态的氦-3还会出现“超流”现象,即没有粘滞性,它甚至可以从盛放的杯子中“爬”出去。然而,当前氦-3最被人重视的特性还是它作为能源的潜力。氦-3可以和氢的同位素氘发生核聚变反应,但是与一般的核聚变反应不同,氦-3在聚变过程中不产生中子,所以放射性小,而且反应过程易于控制,既环保又安全。但是地球上氦-3的储量总共不超过几百公斤,难以满足人类的需要。科学家发现,虽然地球上氦-3的储量非常少,但是在月球上,它的储量却是非常可观的。

③氦大部分集中在颗粒小于50微米的富含钛铁矿的月壤中,估计整个月球可提供71.5万吨氦-3。这些氦-3所能产生的电能,相当于1985年美国发电量的4万倍,考虑到月壤的开采、排气、同位素分离和运回地球的成本,氦-3的能源偿还比估计可达250。这个偿还比和铀235生产核燃料(偿还比约20)及地球上煤矿开采(偿还比约16)相比,是相当有利的。此外,从月壤中提取1吨氦-3,还可以得到约6300吨的氢、70吨的氦和1600吨碳。这些副产品对维持月球永久基地来说,也是必需的。俄罗斯科学家加利莫夫认为,每年人类只需发射3艘载重100吨的宇宙飞船,从月球上运回的氦-3即可供全人类作为替代能源使用1年,而它的运输费用只相当于目前核能发电的几十分之一。据加利莫夫介绍,如果人类目前就开始着手实从月球开采氦-3的计划,大约30年到40年后,人类将实现月球氦-3的实地开采并将其运回地面,该计划总的费用将在2500亿美元到3000亿美元之间。

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包括中国、以色列、日本、印度等国家在内,人类掀起了新一轮的探月高潮,在这次探月高潮中,氦-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