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个投资家的20年读后感2500字

一个投资家的20年读后感2500字

一个投资家的20年读后感2500字
《一个投资家的20年》第二版其实在今年的年初就已经发表出版了,知道这本书是在杨天南先生的微信公众号发现的。

第二版其实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再加上每期公众号里面的文章编辑而成的。

杨先生被人称为“被投资耽误的作家”,褒奖也好,调侃也罢,但他的文章确实写的好,投资水平在业内也是屈指可数的。

因为他在投资领域已经待了25年了。

能够在市场存活25年,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还在”。

一句我还在,看似云淡风轻,实则豪气干云。

确实,多少人在资本市场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头一看,就已经不在了。

他的主业是资产管理,投资,出书更多的时候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

他目前翻译了好几本有关于巴菲特的作品,比如《巴菲特之道》《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还有一本是《戴维斯王朝》,这些都是他在业余时间,每天见缝插针般的翻译出来的。

很多时候,尤其是专业性比较强的书籍,通常需要这么一位英翻中,中翻中的人存在,并且这个人还需要一定的专业水准。

自己最大的体会就是银行螺丝钉的《指数基金定投指南》这本书,关于指数基金的知识,刚开
始摸索时就在想,要是谁可以系统专业的讲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该多好啊!当时市面上很多有关于基金方面的书,看完还是觉得云里雾里,很是迷惑,就算看了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的有关指数基金方面的书,依旧心里没底,只知道指数基金是个好东西,很适合自己,但他提倡的方法感觉依然不适合自己,确切的说是因为中美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并不能照搬照抄。

等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成熟了,他那套也许就更合适了。

要想成功投资,只有两条道路可行,一是找到像巴菲特那样的人,第二条就是成为像巴菲特那样的人。

还好现在有了领路人。

在杨先生看来,成功的投资标准是在经历了经济周期后,要跑赢大势,要绝对盈利,还要解决问题。

只有这三个同时实现了,才算是成功的投资。

一个周期后,跑赢大势的会少一批,绝对赢利的少一批,解决问题的,又要少一批。

之前看到杨先生的一篇《如何在一只不盈利的基金中赚钱》,以下是原文:
如何才能取得更好的投资效果,在做了大量的案例分析与反省之后,结论是,如果想最终取得不错的投资成果,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定投。

尤其是在市场艰难的时候,效果更为显著。

例如,一个以1.00元/份为起点的基金投资,在第
12个月末跌至0.50元/份,在第24个月恢复到1.00元/份。

甲在开始之初投资100万,后续没有任何行动,在两年之后还是100万,结果没亏没赚。

乙在开始之初投入100万,次年再投100万元(可增持200万份),满两年时,乙投入200万,最终得到300万,实现整体50%的回报。

上述案例的情景表明,在同一基金、同一期间的投资中,结果一个没赚钱,一个获利50%。

有人会问:“你怎么知道跌下去之后会回来?” 这的确是个简单却又深刻的问题。

曾在2012年11月的《股票投资到底如何赚钱》一文中提到,股市投资的盈亏最终来源于价值和价格两个因素。

市场上,无论投资或投机,都会有很多不同的风格侧重。

如果追求的是完全依靠股价变化而获利,最终将落入投机的陷阱;而另一方面,基于公司基本面变化而进行的投资,则有大概率终将回归获利,只要股票背后所代表的公司长期而言运作良好。

作为普通人,我们所追求的只不过在“终将回归”的道路上,如何将利益尽可能放大一些而已。

对书中提到的一些案例,觉得可以令人好好思考,很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知不易,行更难,知行合一难上难。

很多的时候,我们会出现思维定式,但在看完案例后,会惊讶原来还有这样的玩法之类的感慨。

还有很多时候,我们明
明知道,就是不愿意付诸行动,以至于错失了良机,最后再马后炮之类的“早知道。

”很多时候因为错失这样的良机,导致原本两个差不多的人或者家庭,最终在两条线相交后,越来越远。

下面这个案例是杨先生在解决小孩啃老提出的财务方案。

如果在一个孩子出生时,安排一笔10万元投资,待其大学毕业时该笔投资能成长到100万~200万,那么这个年轻人在走上社会之际,一定会有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这个家庭也解决了一部分财务问题。

通常,如果以一个孩子出生到其21岁大学毕业,十万元投资以历时二十年计,大约经历四个经济周期。

如果能达到年回报率10%,届时投资将达到67万;
如果年回报率15%,将到达163万;
如果年回报率16%,将到达195万;
如果年回报率20%,将达到令人吃惊的383万。

但根据历史的经验,长期保持的回报率保持在20%,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件事情如果能够成功,其意义并不仅仅限于财务上的成功,更在于其社会意义。

对于一个大学毕业刚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如果拥有100万~200万的金融资产,如果届时通过10%固定收益的理财方式,每年也有10万~20万的财
产性收入,已不亚于其主动收入。

如果仅仅是一个年轻人达到这样的状态也无足轻重,但如果有一批年轻人无需再屈从于财务压力,有了更多的选择社会、追求理想的机会,我们的国家定然会有更多的活力。

人生真的需要规划,得过且过,很容易就恍惚的过完了这一生。

很多人看完会觉得,20多年后的事,太遥远了,到时再说吧。

20%的年化收益率太低了,看不上。

还有人会说,我现在没有那10万块。

依据个人经验,很多时候抑制一下内心的消费冲动,事后并不会觉得就少了些什么,失去了些什么。

相信复利的作用,第二个一百万一定会比第一个一百万来的快。

当下的市场行情比起2008年来,不相上下。

好的投资都是在坏的时候做出来的。

要坚信,中国的经济只是暂时遇到困难了,一定会再好起来的。

现在是老天给机会,一定要抓住。

就像杨先生说的那样:“我的雪道是中国,雪球是中国的优秀企业,对此,我坚信不疑。

”投资的总收益除了和时间有关系外,还和资产规模以及资产收益率有关。

根据历史的经验,长期保持的回报率保持在20%,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资产收益率这块可以提高的空间不大,得在资产规模上下功夫。

10万和100万,在同样的资产收益率和时间下,翻个倍,一个变成了20万,一个变成了200万,后者可以的选择余地和空间就比前者大的多。

前者涨了
也许高兴,但解决不了问题。

资金规模小的时候,得感谢市场给你积累份额的机会。

资产规模不大,即使牛市来了又怎么样?除了高兴一下,生活问题解决了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正是好时候。

八月中A股下探年内新低2653点。

10月18日的时候,上证指数跌破2500。

各大蓝筹也不能幸免,巨头如腾讯在过去半年蒸发一万亿港元市值之后,在八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再次遭遇5%大跌,1500亿港元烟消云散。

巴菲特的那句“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做起来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否则就无法理解当初年轻的巴菲特为何去参加卡内基演讲培训班。

他对此评价:“我参加卡内基的演讲班,并不是为了在讲话的时候腿不发抖,而是为了在腿发抖的时候依然能够讲话。

”这样的故事,我们需要读很多年、很多次才能切身领会其中的深意。

在腿发抖的时候还能讲话,在大众恐惧之时还能保持理性,这首先需要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

我们并不知道何时牛市会重临,也无法确定股市是否会跌到2500点、或2000点,就像我们看到一个人,无法确定对方具体多少公分的身高、或几斤几两的体重一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一眼望去,便知对方是个胖子还是瘦子、是个高个还是矮个子。

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谁都知道
的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恐惧和贪婪有时候也是很需要勇气的。

眼看着绿肥红瘦,账面盈利渐渐消失殆尽,“革命的红旗还能扛多久”的问题再次浮现,残酷的现实让人茫然:“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坚持很难,尤其是在方向正确,但是看不到光的情况下前行,尤其如此。

假设一个普通家庭第一年投资100万,随后的四年每年定投20万,到第五年末结果会如何?以2012年12月到2017年12月数据为例,如果投资对象是上证指数,结果是261.51万;如果投资对象是我们的基金,结果是425.68万。

考虑到一个典型三口之家情形,这样的规划如果能坚持两个周期,应该可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

文中提到了很多的财务规划的案例,让人深省。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变得更好,但往往容易固步自封,不愿意去尝试和规划。

用个10年,20年换一个美好的财务自由的状态,不是很美好吗?
所以,现在的忍耐,是为了将来的黄金海岸。

但求好事,不问前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