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 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齿轮传动设计 学 院:工程机械学院 专 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 级:25040808 设 计 者:刘 春(学号:25) 指导教师:张老师
2011-01-13 课程设计说明书 一、设计题目:齿轮传动设计 如图所示,齿轮变速箱中,两轴中心距为80㎜,
各轮齿数为Z1=35,Z2=45,Z3=24,Z4=55,Z5=19,Z6=59,模数均为m=2㎜,试确定各对齿轮
的传动传动类型,并设计这三对齿轮传动。
二、全部原始数据: Z1=35,Z2=45,Z3=24,Z4=55,Z5=19,Z6=59,
m=2mm, ha*=1, c*=0.25, α=20, a'=80mm
三、设计方法及原理: (一)传动的类型及选择: *按照一对齿轮的变位因数之和(X1+X2)的不同,齿轮传动可分为三种类型。
1. 零传动(X1+X2=0)
a. 标准齿轮传动:X1=X2=0 传动特点:设计简单,便于互换。 b. 高度变为齿轮传动:X1=-X2≠0,X1+X2=0。一般小齿轮
采用正变位,大齿轮采用负变位。 传动特点:互换性差,需成对设计和使用,重合度略有降低。
2. 正传动(X1+X2>0) 传动特点: ① 可以减小齿轮机构的尺寸。 ② 可以减轻齿轮的磨损程度。 ③ 可以配凑中心距。 ④ 可以提高两轮的承载能力,由于两轮都可以采用正变。位,可以增加两齿轮的齿根厚度,从而提高两齿轮的抗弯能力。 ⑤ 互换性差,需成对设计,制造和使用。 ⑥ 重合度略有降低。
3. 负传动(X1+X2<0) 传动特点: ① 重合度略有降低。 ② 互换性差,需成对设计,制造和使用。 ③ 齿厚变薄,强度降低,磨损增大。 综上所述,正传动的优点突出,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采用正传动;负传动是最不理想的传动,除配凑中心距的不得已情况下,尽量不用;在传动中心距等于标准中心距时,为了提高传动质量,可采用高度变位齿轮传动代替标准齿轮传动。
(二)变位因数的选择: *根据设计要求,可在封闭图上选择变位因数。 封闭图内容解释: 1. 封闭图中阴影区是不可行区 ,无阴影区是可行区。所选择的变位因数的坐标点必须在可行区内。 2. 根据不发生根切的最小变位因数算出两个齿轮不发生根切的限制线X1min,X2min分别平行于两坐标轴,若变位因数X1在X1min线的右边,变位因数X2在X2min线的上方,则所设计的齿轮完全不发生根切。 曲线①和②是允许两齿轮有微量根切的限制线。当这种微量跟切得跟切点不进入不进入齿廓工作段时,将不会降低重合度。如果允许微量根切,则变位因数可取在曲线①右侧和曲线②的上方。 3. 曲线③是重合度位1的曲线,还有一条是重合度为1.2的
曲线。当在曲线③的左下方选取变位因数时,则εα≥1,当在εα
=1.2曲线左下方选取变位因数时,εα>1.2。
4. 曲线④是齿顶厚sa1=0的限制曲线,还有两条限制曲线分别是sa1=0.25m和sa2=0.4m。 例:所设计齿顶厚sa1>0.4m,则应在sa1=0.4m曲线左上方选取X1值。 5. 曲线η'=η"是等滑动磨损曲线。表示两齿轮材质相同,齿根部分磨损相同。 6. 节点位置曲线,曲线δ1=0.0表示节点正好位于两齿轮啮合图中靠近B1点的C点位置。(注:C为一对齿轮单齿啮合区和双
齿啮合区的分界点)曲线δ1=0.6表示节点位于靠近B1点的双齿啮合区内,与C点相距0.6m;曲线δ2=0.0表示节点正好位于另一单齿啮合与双齿啮合的分界点D;δ2=0.6m的曲线表示节点位于靠近B2的点的双齿啮合区内离D点距离为0.6m。 如果在曲线δ1=0.0与δ2=0.0之间的区域内选择变位因数,则节点位于单齿啮合区内。 7. 两轮齿根弯曲疲劳强度相等的曲线是: ① 点划线a:两轮材料相同,小齿轮为主动轮时; ② 点划线b:两轮材料相同,大齿轮为主动轮时; 由上述论述可知,对于两齿轮齿数不同的组合,就有不同的封闭图。但是,封闭图册上的齿数组合是有限的。当所设计的齿轮其齿数组合与图册上的不同时,可参考齿数相近的封闭图。
四、设计及计算过程: (一)齿轮Z1和齿轮Z2 1. 求标准中心距a: a=m(Z1+Z2)/2=80㎜ 2. 求啮合角α' cosα'=acosα/a' α'=20°
3. 求变位因数之和X1+X2; 由无侧隙啮合方程式可得: X1+X2=(Z1+Z2)(invα'-invα)/2tanα=0.0 4. 在封闭图上做直线 X1+X2=0.0,此直线上所有点均满足变位 因数之和为0,中心距为80㎜的要求。此直线与等滑动磨损曲
线η'=η"的交点坐标为 X1=0.165,X2=-0.165满足两齿根磨损相等要求。 5. 计算几何尺寸: 参考变位系数值,选该齿轮传动为零传动。 中心距变动系数:y=(a'-a)/m=0
齿顶高变动系数:σ=X1+X2-y=0 齿顶高:ha1=(ha*+X1-σ)m=2.33㎜ ha2=(ha*+X2-σ)m=1.67㎜ 齿根高:hf1=(ha*+c*-X1)m=2.17㎜ hf2=(ha*+c*-X2)m=2.83㎜ 全齿高:h1=ha1+hf1=4.50㎜ h2=ha2+hf2=4.50㎜ 分度圆直径:d1=mz1=70㎜ d2=mz2=90㎜ 齿顶圆直径:da1=d1+2ha1=74.66㎜ da2=d2+2ha2=93.34㎜ 齿根圆直径:df1=d1-2hf1=65.66㎜ df2=d2-2hf2=84.34㎜ 基圆直径:db1=d1cosα=65.778㎜ db2=d2cosα=84.572㎜ 齿顶圆压力角:αa1=arccos(db1/da1)=28.231。 αa2=arccos(db2/da2)=25.032。
重合度:εa=[z1(tanαa1-tanα')+z2(tanαa2-tanα')]/2π=1.701 分度圆齿厚:s1=πm/2+2X1mtanα=3.381㎜ s2=πm/2+2X2mtanα=2.901㎜ 齿顶厚:sa1=s1ra1/r1-2ra1(invαa1-invα)=1.422㎜ sa2=s2ra2/r2-2ra2(invαa2-invα)=1.591㎜ (二)齿轮Z3和齿轮Z4 1.求标准中心距a: a=m(Z3+Z4)/2=79㎜ 2.求啮合角α' cosα'=acosα/a' α'=21.883°
3.求变位因数之和X1+X2; 由无侧隙啮合方程式可得: X3+X4=(Z3+Z4)(invα'-invα)/2tanα=0.5229 4.在封闭图上做直线 X3+X4=0.5229,此直线上所有点均满足变位因数之和为0.5229,中心距为79㎜的要求。此直线与等滑动磨损曲线η'=η"的交点坐标为 X3=0.315,X4=0.208满足两齿轮磨损相等要求。 5.计算几何尺寸: 参考变位系数值,选该齿轮传动为正传动。 中心距变动系数:y=(a'-a)/m=0.5
齿顶高变动系数:σ=X3+X4-y=0.0229 齿顶高:ha3=(ha*+X3-σ)m=2.584㎜ ha4=(ha*+X4-σ)m=2.37㎜ 齿根高:hf3=(ha*+c*-X3)m=1.87㎜ hf4=(ha*+c*-X4)m=2.084㎜ 全齿高:h3=ha3+hf3=4.454㎜ h4=ha4+hf4=4.454㎜ 分度圆直径:d3=mz3=48㎜ d4=mz4=110㎜ 齿顶圆直径:da3=d3+2ha3=53.168㎜ da4=d4+2ha4=114.74㎜ 齿根圆直径:df3=d3-2hf3=44.26㎜ df4=d4-2hf4=105.832㎜ 基圆直径:db3=d3cosα=45.105㎜ db4=d4cosα=103.366㎜ 齿顶圆压力角:αa3=arccos(db3/da3)=31.968。 αa4=arccos(db4/da4)=25.727。 重合度:εa=[z3(tanαa3-tanα')+z4(tanαa4-tanα')]/2π=1.5516 分度圆齿厚:s3=πm/2+2X3mtanα=3.600㎜ s4=πm/2+2X4mtanα=3.444㎜ 齿顶厚:sa3=s3ra3/r3-2ra3(invαa3-invα)=1.264㎜ sa4=s4ra4/r4-2ra4(invαa4-invα)=1.536㎜ (三)齿轮Z5和齿轮Z6 1.求标准中心距a: a=m(Z5+Z6)/2=78㎜ 2.求啮合角α' cosα'=acosα/a' α'=23.623°
3.求变位因数之和X1+X2; 由无侧隙啮合方程式可得: X5+X6=(Z5+Z6)(invα'-invα)/2tanα=1.0892 4.在封闭图上做直线 X5+X6=1.0892,此直线上所有点均满足变位因数之和为1.0892,中心距为78㎜的要求。此直线与等滑动磨损曲线η'=η"的交点坐标为 X5=0.535,X6=0.554满足两齿根磨损相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