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的作品

杜甫的作品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渼陂昔日景物盛丽;句法奇)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士女游赏盛况;尽兴)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时地人事往复;意蕴无尽)
二章以昆明池、美陂等地盛况展示唐王朝当年的国力昌盛、景物壮丽、物产富饶,诗人郊游之乐、难忘之宠遇,终结以今日秋江萧瑟、人生暮景,低回往复,余味无尽。
三、意象的超越现实
借事物渲染出一种意象,以表达某一感情境界;化实物为感情意象
如:“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借织女、石鲸表现出一种“机丝虚夜月”“鳞甲动秋风”的空幻苍茫、飘摇动荡的意象。(难作现实之说明与勾画,而极易引起联想。)
四、以绚丽衬悲凉,以乐景写哀的手法
长安昔日的繁荣昌、气象万千,诗人早年经历之欢愉。
是绝好开端。”(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前两联:极写绝塞萧森秋景,笼盖八章之势。
往复:夔府——长安——夔府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承上,八章之骨)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倒文;典,事,情)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启宋诗特色)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以景结,萧瑟含情)
2、层层推进
答话由“点行频”三字领出,然后通过“行人”答问逐层深入地展示悲剧内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逼索租税。
名句例释: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或以为倒装句: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叶嘉莹:倒装则成为叙述鹦鹉啄稻、凤凰栖梧两件普通情事;而此联主语本非二鸟;而为稻与梧,二者又为回忆中渼陂风物之美的烘托影像,后五字不过为形容短语耳,以渲染丰美节奏应为“二——五”,以下五字为形容短语。
探亲的一些生活片断。
第一首:抒写战乱初归,与家人乍见疑梦、悲喜交集的情形
羌村三首(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有趣的序曲(野趣、惊喜)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父老携酒而来(民风淳朴,深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父老致歉之辞;引出时世多艰,含蓄
如“蓬莱宫阙”、“云移雉尾”、“日绕龙鳞”、“珠帘绣柱”、“锦缆牙樯”、、“织女机丝”、“佳人拾翠”、“仙侣共舟”、“彩笔”;地名如“花萼”,“芙蓉苑”、“紫阁”、“渼陂”也都泛出绚丽光彩,引起美丽的联想。
反衬国家残破、暮年漂泊、深秋荒凉之感伤、抑郁。
五、情景交融的极高境界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家国丧乱、不安)
天宝八载,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两次战争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解题:
此篇属歌行体。“行”为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古有“从军行”之乐府旧题,本诗未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揭露最高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
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仰天翘首北望、长夜不寐的孤独。上应“孤舟”联,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
画省:尚书省画古贤人像,尚书郎入直有侍女史捧香炉从入。
“写秋景作结,笔极流动,然长歌当哭,系乎此矣。”(《杜诗提要》)
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秋兴》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时地,奠基开拓)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景情时)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双关,纲)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引客思逗下章)
《读杜心解》:“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首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
形式巧妙
此诗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第一段(“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一韵到底;第二、三段(“两脚”)各14句,并四次换韵。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
第一段以“牵衣顿足拦道哭”写战士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边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没随百草”来证明“行人”此去决难生还;又如第二段以“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写农村生产凋敝,第三段再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无限惋惜中隐示对封建帝王斥责之意。
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以汉写唐;武功显赫)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盛景衬哀,以景写情)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衰景;以丽衬悲;联想饥荒)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滞留蜀中;垂老漂泊)
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三地名;当年郊游所历贯穿
一.《兵车行》
背景:“天宝十载,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资治通鉴》卷216)
4.善用口语,切合乐府体裁
此诗为乐府体、反映民生疾苦,因而较多运用俗语、口语,且运用对话体、民歌常见之顶针修辞格;累如贯珠,音调协和;风格平白自然,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二.羌村三首
这三首诗是事件连贯、主题集中的组诗。它们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通过回家探亲的一些生活片段,反映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小见大,以小题材反映重大主题。
艺术特色
一、循环往复的手法(不同角度、层层深入)
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王夫之《唐诗评选》)
二、句法的突破传统
中国古诗传统句法:以承转通顺、散文句法为主
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杜甫:有意识地颠倒、破坏因果与文法,而以感受为重点组织句子。既符合了律诗发展的趋势,又为它开辟了超乎写实的新境界。因而七律能既保留精美的形式,又不受严格的束缚
背景:杜甫身陷被叛军沦陷的长安后,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赶往朝廷所在地凤翔,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担任谏官。因为兵败陈陶斜的房琯辩护而得罪唐肃宗,肃宗在政治上开始疏远他,让他回乡探亲。此时离他离开鄜州长达十个月,当时兵荒马乱,哀鸿遍野,杜甫带着政治上的失意,怀着对家人的思念,赶回羌村探亲。这三首诗写的就是他此次
名句: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对前两句的形象说明: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何等可怜!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四十,头发渐白,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再次派往前线。
二事连叙,说明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已无以复加。
艺术特色
1.章法严密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暗合自身遭遇)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对比感慨含蓄温柔)
写晨曦中的夔府,诗人日日独坐江楼,清明宁静之秋色却给作者带来烦扰不安,在矛盾中深叹一生事与愿违。
“人情物情各适,而以愁人观之,反觉可厌。(《杜臆》卷八)
《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
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双关;今昔寄意)
其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全诗枢纽;抚今追昔)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物力殷富;托兴深微)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以繁丽衬荒凉)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讽喻;中兴寄意)
怀想曲江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的繁华。上层统治者不知疲倦地游宴,引入了“边愁”,清歌曼舞,断送了“帝王州”。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主人致答词。玩味不尽:气氛、意境、情思……
写邻人来访与邻人相互慰问的情景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这句可谓“描写村落小家光景如见”。群鸡乱叫斗争,正呈现出小村庄的寂寥荒乱景象,与整首组诗所反映出的战争年间动荡艰难时世的气氛十分协调,并且也很自然地引发出下文兵革未息,“黍地无人耕”之语。
2、白描手法
以白描见长。虽然取材于一时见闻,而景实情真,略无夸饰。由于能抓住典型的生活情景与人物心理活动,诗句表现力强,耐人寻味。
写景如“柴门鸟雀噪”、“邻人满墙头”及“群鸡正乱叫”等,“摹写村落田家,情事如见”(申涵光)
3、叙事与抒情结合得水乳交融
主观感情与客观场面相结合;
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3、音韵美
情节的发展与句型、音韵的变换紧密结合
随着叙述,句型、韵脚不断变化,三、五、七言,错杂运用,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如开头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来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行人”那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传神。
用韵上,全诗八个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起伏,声情并茂
诗人的情绪已超越感叹而变为怨愤——了解杜诗诗史性质的窗口之一
第一层:如风至潮来,在天地间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
有声有色,有物有人。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刺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第二层: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出直接倾诉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此句乃诗人自述句,写诗人感激父老存问之深情。正因局势如此艰难,又蒙父老赠酒慰问,故诗人既感激,又有愧于父老之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将感慨悲怆之情推至高潮,以概括全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