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临床思维..
9.
11.
主要与次要 当一个病人同时罹患多种疾病或一种疾病有 多种并发症时,应该找出危及生命和健康的 主要疾病、主要矛盾进行治疗,以免“拣了 芝麻,丢了西瓜”。
另外,在诊断中需注意的是: 正确的诊断可从正、反两方面验证,也可以根据治 疗后的变化进行验证—即诊断性治疗,这些都可考, 但不是最佳的诊断方法。 还有排除法,也可以参照应用,但不能藉以确定诊断。
例: 一中年男性患者,因肺部感染,用过多种抗菌素无 效。后得知患者有多次冶游史,查HIV感染有关指 标阳性。想到高危人群中可能有肺孢子菌病,然后 痰中查到孢子,按该病治疗好转。若早些问出冶游 史,可能诊断治疗上会早些转入正路。由此可见, 诊断疾病要先努力抓线索,抓准、抓全、抓到变化 规律、抓得明白。
3.集两种或几种疾病表现于一身: ①可为一病继发另一病; ②可原有一病,后有一病; ③可以是一个新病使一个老病复发或加重; ④可以是一个少见病同时罹患当时的一个流行病; ⑤也可能就是一个综合征。 例如:骨髓纤维化和血行播散性结核可互为因果; POEMS综合征可以表现为四联征(多发性周 围神经病变 +脏器肿大 +内分泌病 +M蛋白和骨髓 异常 )或五联征(+皮肤改变 )。
内科临床思维
三门县人民医院 黎宏章
大纲
一、临床思维的重要性
二、临床思维的特点 三、临床思维的基本条件 四、疑难病的原因 五、临床思维的必要前提 六、临床思维的基本原则
一、临床思维的重要性
临床思维是临床医师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对疾病现
象进行调查、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
⑵ 间接经验
间接经验:
通过阅读医学文献,参加临床病理(例)讨论会等, 从别人的临床实践中获取经验或教训。 作用: 吴阶平院士: “实践、思考、知识”三结合的重要 性。 张乃铮教授:实际工作(实践)与看书(理论)在 时间安排上看似有矛盾,而实质上它 们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甚至是 将贯穿一位医生一生学习态度问题。
但入院第6天突左胸痛,考虑可能的原因为本病引起的心绞 痛、肺栓塞、胸膜炎等。给头包拉定、双氯芬酸 ,不久好转, 复查胸部高分辨CT见肺内病变好转,但左下肺又见实变。 乃行CT引导下左下肺活检,结果显示:炎性渗出,有退变 坏死物,肺泡上皮增生,广泛出血,未找到真菌孢子及菌丝, 涂片找到5条革兰氏阳性杆菌,培养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加用细菌培养敏感的抗生素后,体温下降,双肺阴影消失, 因而认为胸痛为肺部感染累及胸膜所致。 入院时肝功能正常,第4天复查,肝功能不正常,肝炎病毒 指标阴性,又需对肝功能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考虑药 物性肝损害或原发病所致肝损害,由于拒绝作肝穿刺,遂先 试用原发病解释,在激素基础上,加用环磷酰胺,肝功能恢 复,双肺阴影吸收,证明考虑正确。 这一例诊断过程就是先将皮肤、肺、血象等几个异常表现结 合在一起考虑鉴别诊断,后经皮肤活检确定诊断。以后又对 依次出现的胸痛、肝功能异常分别进行单独的鉴别诊断。
7.
动与静 诊断的正确与否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人们的认识 是有过程、有阶段性的,因此,不要把疾病看成是 静止不变的,要进行动态观察,根据病情及时补充 检查,修正诊断。 10.对因与对症 病因治疗是治本,对症治疗是治标,标本兼治当然 最理想。但有时病因不能在短期内查清,症状却严 重地危害机体的健康,特别是急诊病人,不能一味 追求病因诊断,而对病人的症状视而不见,应该把 精力先放到危及生命的症状治疗上去,并为查明病 因、进行对因治疗争得宝贵的时间。
4.疾病的发展、演变: 不同时期的表现不一, 或同时有几方面的异常。 如:恶性组织细胞病,开始可发热、肝脾大、全血细 胞减少,后导致出血、感染、肝衰、肾衰。
5.新发生、新出现的病: ① 如 SARS、禽流感、人患猪链球菌感染。 ② 或是国内过去未曾诊断过的病,如首次诊断 AIDS等。 6.不熟悉的外国或外地人的病: ① 不熟悉的国外(如非洲,东南亚)的常见病、地方 病(如镰形红细胞病引起的腹痛等); ② 或是不熟悉的地方病,如:肺吸虫病、 肝吸虫 病、疟疾等。
模糊性:初步印象,临床诊断。
XX可能大,XX待查。
试验性诊断或治疗。
独立性:临床医学具有明显的经验性特点。
不能人云亦云,盲目信从。
疾病的个体差异,克服经验主义。
三、临床思维的基本条件
临床思维必备两个基本条件: 扎实的医学知识 丰富的临床实践
1. 医学知识
医学知识:包括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 医学知识是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和逻辑推理的基础。
㈡
要能从复杂纷乱的诸多表现中抓到要害、理出 头绪,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要害有什麽特点?一般来说,表现很明显的、能肯 定的、持续存在的、有规律变化的、客观的、可重 复查到的,常为疾病的重要表现。这种异常往往是 需要认真看待和重视的,常是分析的重点或切入点。
㈢
根据疾病表现的要点进行诊断分析:
从医的一生
学习(临床实践﹢理论)
反复循环
思考(总结经验,形成自己见解) 医术高明的医生
四、疑难病的原因
(一)真正的“疑难病”
1. 疾病早期,缺少明显的主观或客观表现: 典型的表现尚未显现,如某些肿瘤的早期。
2. 以少见表现出现的常见病。 疾病有多种临床表现,而呈现的是不常见的表现 形式。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可以表现为肝炎,血液学表现可以是白细胞增多、 溶血、血小板减少,而且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 慢性的; 白塞氏病: 临床表现可累及口腔、皮肤损害、生殖器、眼、关 节、神经、肠道、 血管、心脏、肺、血液、肾等。 由于首发表现,几种表现的组合和先后出现,使病 人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增加诊断难度。
医学知识知识的更新推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
作为临床医师就要不断学习医学相关的基础理论为
临床服务,学无止境。
2. 临床实践
直接的实践
间接的实践
⑴ 直接实践
直接实践:
即深入临床,具体分管病人,了解病情演变,观察 治疗反应,掌握第一手资料。 错误观点: 不少医生对临床实践不感兴趣,认为把大量时间浪 费在病人床边学不到什么,不如去看书或读外文。
㈡ 对疑难病固然要遵循疾病诊断思维的 一般规律,但要警惕例外或超常事件
(二)相对的“疑难病”
1. 临床经验不够,学识不足,又不善于学习,诊断能力不强: 过去见过则易想到,从来没见过就难。 一例男性50岁农民因血尿、黑粪、关节肿痛40天入院,既往 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人。检查发现多种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 因子缺乏,但无严重肝病、无小肠吸收不良表现、无长期服 用抗生素或华法林类药史。考虑患者长期务农,可能接触灭 鼠药,考虑以灭鼠药中毒可能性大。静脉用维生素K后好转。 这例灭鼠药引起的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缺乏是由低年资医 师诊断的,不是因为他特别聪明,而是因为他在实习阶段亲 眼看过。说明见识经历多麽重要。 2. 诊断依据不足: 病史不全,缺少诊断手段,判断有误。
临床实践的作用:
获得对疾病的感性认识; 积累经验和教训:医生的经验也只能从不断的医 疗实践中积累。 经验中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 敏锐的观察力和善于总结经验的能力是临床 思维训练不可或缺的,要真正做到有判断能 力、有决断能力、有先见之明及有灵活应付 的能力的合格临床医生,就必须借助前人的 经验总结,丰富自己的临床实践。
六、临床思维的基本原则
病情表现千姿百态,变化不一,有的眉目清楚,有的 扑朔迷离,然而分析求解,不论难易,都需依照逻 辑思维的一般原则和方法,这些原则在诊断和治疗 疾病时都是必须严格遵守的。
㈠ 疾病诊断的一般原则
有病与无病 首先要把就诊者视为病人,认为他确实有病,为此 才能做到给病人以最大的关心和细致的检查。 2. 器质性与功能性 必须先排除器质性疾病才能诊断为功能性疾病。
个性与共性 疾病的临床表现大多数有一定的规律即所谓典型表 现,此即“共性”;但临床上也有“ 同病异症, 同症异病”的现象,此即“个性”。在考虑共性的 同时也不忽视个性,才不致误诊。 8. 良性与恶性 一个病症的良恶性质不能判定时,首先按恶性病 检查,按良性病治疗。将恶性病误为良性病,错过 了治疗的良机是不可挽回的。在未确诊前,一面检 查,一面按良性病治疗是符合治疗原则和病人意愿 的;反之,如按恶性病治疗,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五、临床思维的必要前提
㈠
全面、准确、完整、动态的的临床资料,并能正 确判断其临床意义是临床思维的必要前提。 诊断分析的第一步是要发现线索。线索来自病人的 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所见。这就要求有临床工作的 基本功,多接触病人,多观察病人,多次动态比较,发现 变化,及时、有目的地挑选最有诊断价值的生物化学 检查和其他必要的检查(包括种种影像检查、必要的 介入检查等),并按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给予正确 评价,结合病人具体情况作出合理的解释。对检查 所见要能确定、要动态观察。
思维活动。
临床医师的实际能力的培养,除其专业知识、临床
经验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临床思维的科学性。 它是直接关系到医生的成长、医疗质量,是临床医 师的基本素质。
二、临床思维的特点
时间性—急危重症的时间性表现。
个体性—同一疾病的个体其临床表现及治疗
反应差异较大。
动态性—反复观察、反复思考、反复验证。
(三)人为的“疑难病”
1. 错误的辅助检查结果误导: 例如检验差错造成的贫血、血小板减少; 还有少数病人的血小板可因EDTA而聚集,在应用这 种抗凝剂的血小板计数中呈现血小板减少。 2. 药物或其他检查、治疗引起的病症: 例如药物引起的血象改变、肝功能异常,使病情复 杂化。 3. 伪造的病史或其他异常: 例如伪造的假发烧、假血尿,真假相混,使病情扑 朔迷离,更加难以分析。
1.
3.一元与多元
在有多种症状、体征时,疾病的诊断首先考虑一元 论的原则,尽量用一个疾病去解释多种表现;如无 法用一元论解释时,再考虑多元论(即若干个疾病 共存)。 4. 常见和少见 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后考虑少见病、罕见病 。 疾病的概率,决定了临床上常遇到的大量病例是常 见病、多发病。因此疾病的诊断应首先考虑常见病 与多发病,但不排除少见病的存在。 一些较常见的临床表现如消化道出血、顽固性胸腹 水,却可能是一些疾病的不典型类型、少见疾病或 尚未被人们认识和重视的疾病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