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代城市 ppt课件

秦代城市 ppt课件


三,咸阳的发展 首都地理位置:土地肥沃,农产丰富,水陆交通便利。
其宫殿建筑有咸阳宫、离宫、别宫、阿房宫、信宫,形成 结构严谨的宫殿建筑群,建筑群规模宏大、华丽,是秦始 皇居住议政的地方。
认为建设: 自秦孝公迁都咸阳,秦人已经营了140余年, 规模大。据考古探测,咸阳故城占地约45平方公里。不但 城内宫殿林立,而且城外100公里内也是离宫别馆星罗棋 布,共有270余座。始皇又大修驰道,以咸阳为中心,向 外辐射,以便巡行天下。
3,东汉时期,由于都城东迁,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随之 转移,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城市也得到较大发展,如会稽、 丹阳、豫章。另外,沿海城市番禺、徐闻、合浦也得到发 展。
总体来说,西汉的疆域大于秦朝,。汉代的城市发展极 不均衡,城市发展以北方各省为主。这一现象到了三国和 魏、晋时期便成为中国历史上人口、经济和城市中心南移 的第一次浪潮。
在宫殿附近有铸铁、冶炼和陶窖作坊,表明当时已经 有了为宫廷服务的官府手工业作坊。
秦咸阳的居民区位于城南,大部分沦入渭水,居民居 住形式按照闾里布置,整齐划一,设里监门,对闾里进行 严格管理。
在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始称皇帝的公元前221年,“徙天 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这恐怕是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一 次城市化行为。仅以每家平均5口人计算,这次迁徙进城的 人口就有60万之多。如再加上咸阳原有的人口,估计能达到 70~80万人。这在2000多年前,恐怕要算作超级城市了。
计有800-900个。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江淮地区。 北方为对付匈奴的侵略,在长城以北新设一个和发展。
郡县制下的城 市体系
全国分36郡, 郡下设县,县 下设乡,乡下 设亭,亭下设 里,设官里管 制。
二,首都郡县制城市体系的初步形成 初步确立了以朝廷为中心,以郡县城市为网络分布状的封
秦汉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推行郡县制,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得到较大发展 2、城市的分布地域大为扩展 3、众多的商业城市兴起,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 4、对外贸易的发达,带来河西走廊城市的发展
秦汉时代的城市:
秦在统一全国以后,即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和货币, 将各国的长城连接起来,组成统一的防御体系。在交通 建设上,开辟了通往各地的驰道,还专修了一条通往北 部地区的“直道”,都是出于边防的考虑。秦始皇的焚 书坑 儒,实质就是消灭周礼,但也没能够统一战国时代多样 化的规划思想,因而在规划上仍呈现多样化的局面。
汉代城市布局发展:
1,北方是西汉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北 方城市发展速度仍超过南方城市发展速度,城市密度和人 口较南方大、多。
2,由于西汉的开疆拓土,边远地区也出现一些新的城市。 如朔方郡,前121年,霍去病击败匈奴,在匈奴故地设武 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郡下设县。汉王朝对闽越、 岭南、西南地区的开发,设置若干新的郡县。
秦代的城市建设
秦代城市发展的背景
秦始皇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的国家 “税同率,币同值,车同轨,书同文,度同长短,量同大
小,衡同轻重,政令 统一” 商鞅变法(改革),全国土地置于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之下 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 修筑万里长城等
城址选择
秦城市规划建设
1.充分发挥近水筑城的传统经验,切实做到 确保城市水源,提高城市防护能力,并充分利 用航 运之便,发展城市经济。
从交通方面看,咸阳是南北大道要冲,由渭北的一条 古道,东出可通晋关(今陕西大荔县东黄河岸),过黄河 经蒲坂(今山西运城西南蒲州镇),直抵魏国;古道至渭 南向东至崤函关隘(今河南灵宝县西南),可逐鹿中原。 同时,由咸阳出发,沿渭水至黄河,水路交通方便。从历 史看,咸阳距离西周都城镐京近,又曾是周封国毕邑的所 在地,人口集中,经济开发较早。
建大一统的首都郡县制城市体系。这种中国式的古典的城 市体系制度为以后历朝的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发展完善。
秦对城市的管理: 1,派驻重兵守卫城市,设置负责治安的官员。 2,设立司法机构,加强对城市的控制和管理。秦从中央
到地方都设立了司法机构和官员,并在城市中设立监狱。 还建立了城市巡逻制度和城门启闭制度。
秦王信天象、信方士,在宫殿建筑中已大量吸收“象天 法地”的规划思想,如“天极”、“营室”等天体星座运 用灵活具体,方位感强,是古代原始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 展。秦代的都城不但开复道、甬道等“立体交通”和建筑 豪华奢侈之先例,而且助长崇拜迷信势力的盛行。于是, “象天法地”
规划思想又与帝王的神鬼迷信思想结合在一起,使古 代城市规划带有一层强烈神秘主义色彩,这种规划思想 对以后各代的城市规划有较深影响。
城市人口:咸阳在秦始皇扩建前人口有十万左右。加迁来 十二万户,七十万征调来的修工刑徒。人口超过百万以上。 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出现百万人口的大都市。
咸阳建于公元前 350 年,城址位于今咸阳城以东 20 公里的渭水河北岸。
平面接近方形,城南部分已被渭水河冲毁。 咸阳城的 北部为宫殿区域,考古发现咸阳城的北城桓是夯土墙,两 丈宽,与城墙相临有密集的宫殿遗址,下水道的断面很大, 当时城市排水系统很完善;
2.近水筑城应注意合理利用地形,务使“高毋近旱而 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故 宜选择河流两岸台地建城。
3.城址所在地区要有较好的农业基础,以确保城市居 民的生活供应。
4.城址要选在水陆交通干线上,特别是交通要冲处,而 且所在地区应有较丰富的资源,以利繁荣城市工商经济。
一,秦朝统一与城市的发展 秦始皇将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使县城数目陡增,估
1.定都咸阳的原因 秦代定都咸阳充分表明——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
济因素、交通条件、历史背景是中国古代定都的综合因素。 从政治上看,从秦孝公起,经秦国七代国君长达144年 (公元前350年~前206年)的经营。是政治上的大本营。 从军事上看,咸阳地处渭水流域,北依九崤山,南屏终南 山,有“据山河之固,东向以制诸侯”的战略地理条件。 从经济上看,咸阳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心地带,整除载沣河、 渭水交汇地点以西的三角地,土地肥沃,农产丰富,《汉 书· 地理志》誉它为“奥区”,又有“南山檀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