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特点
传统教学以学生被动接受、死记课本知识、教师为课堂主宰、学生个性受到严重压抑为特点。
建构主义在摒弃了这些传统教学方式后,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了其素质教育的理论特色。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布鲁纳认为学校只教授现成的科学结论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学校教育中应以学科结构代替结论性的知识。
所谓学科结构就是一门给定的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关系。
知识结构的价值在于简化信息,产生新命题,促进知识的迁移。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核心是类别编码系统;学生的知识学习是一个类别化的信息加工活动(或发现),自己主动形成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的过程。
(类似于皮亚杰的“同化”和“顺应”)。
不论是学生凭自己力量所作出的“发现”,还是科学家致力于日趋尖锐的研究领域所作出的“发现”,按其实质来说,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就是通过学生的探索,自下而上地由具体、特殊的类目,上升到包括水平高的类目编码系统,学习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即好奇心、进步的需要、自居作用及同伴间的相互作用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
当然使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是认知的兴趣,这是最直接、最稳定、最活跃的学习动机。
2、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提出超二元论的知识观,即知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以“发现”为主导的知识的接受与发现的辩证统一,以“建构”为主导的知识结构与建构的辩证统一,以及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达成课本理论知识与生活体验性知识的有机联系。
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的、积极互动的学习文化。
建构主义不仅重视知识记识,更重视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能力,在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涌来的信息潮中,能够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具有“自主决断”能力,对原知识进行创新,使我们的教育能够培育出超越长辈的新生代。
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科学的学习观和知识观必然要求变革教学观和教师角色。
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教师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准绳”,而是帮助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我国有句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都是讲的教学应变成助学和帮学。
用建构主义观点看,就是创设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境,它包括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者心态分析、课堂文化的建设、心理氛围的营造以及个人幸福的关注等广泛内容。
现行我国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教师始终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学生,要求学生绝对服从和听话。
在学校中那些不乖的学生,那些与众不同的甚至调皮捣蛋的学生,屡屡遭到教师的训斥、惩罚、或者冷漠对待。
“教师中心”的权威主义只能形成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造就顺从的人格、残缺的没有独立个性的人。
随着时代进步,世界经济一体化使人类相互依存加深,人类社会关系开始形成自由平等的民主理念,民主社会成为世界各国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因此建构主义认为一切教育行为的最高目标与最高追求,就是使教育活动为塑造“完人”这一任务服务。
4、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他们最需要受教育,也最喜欢接受教育。
只因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简单灌输,抑制了学生学习热情。
因此建构主义首先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发展有其规律,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依据其规律开展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
其次建构主义把学生看成是独特性的人。
每个人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
他们在兴趣、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独特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再次,学生与成年人之间有着巨大差异,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所以“应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5、建构主义的评价观
建构主义教学评价的重点在于知识获得的过程,认为怎样建构知识的评价比对结果的评价更为重要。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这种评价思想的集中代表。
以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来说,它包括了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教师对学生激励性评价、以及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
评
价内容以重知识记识向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
评价标准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向重视个体差异个性发展的评价。
评价方法除了传统笔试,更多倚重多元参照系评价。
评价主体由单级向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交互评价。
评价重心由只关注结果向形成性评价、促进性评价兼容的方向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