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的研究是通过动物进行的,是不适合人类的,因为人是有高级认知思维的,人通过思考学到或者悟到很多知识。


条件反射理论(巴普罗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操作条件反射理(强化理论):认为,学习是指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所以,学习就是在反应(R)和强化刺激(S)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这只能说明人的直接经验的获得,这理论是早已被否定的)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不是单由环境或个体因素决定的,环境、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与行为三者之间是交互决定的关系。

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具有一定的认知主义色彩)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
该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构建起知识体系。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他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指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

(发现学习法的局限性:忽视了学习过程的基本特征,事实上并不需要事事发现,如过多使用,占时太多;忽视了学科特点,适用数理科,文史艺术科不太适用;忽视了学生的差异,给差生造成自卑感;有极大地偶发性)
(被认为设想太高,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学环境的条件,带有一些空想主义色彩。

但它的提出和实践对以后的学习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如学习策略等)的提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思想和许多实质性测东西至今仍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有意义接受学习
有意义学习: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过程。

(实质性联系指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指不是任意附加上去的联系,这两个特点成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重要标准)
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而非机械性学习。

认为学习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同化过程。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不是在任何情境下都会发生的。

首先,学习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其次,学习者要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最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还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发生联系。

对应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接受学习,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的,而不是通过发现。

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应该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区别在于,发现学习比接受学习多了一个“发现的阶段”。

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讲学习不包括任何发现,只要求他们把教学内容加以内化;而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不是现成地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内化之前必须有他们去发现这些内容,即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发现,然后再将发现的内容加以内化。

无论是发现学习还是接受学习,都既有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该策略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三)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1.动机阶段
2.了解阶段
3.获得阶段
4.保持阶段
5.回忆阶段
6.概括阶段
7.操作阶段
8.反馈阶段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情景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延伸。

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而且分歧很多,内部派系林立,各讲一套。

但它们有大致相同的规范。

建构主义认为,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②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
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③学习者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发;④学习不是由教师统一引导,完成同样的加工活动,而是在教师和他人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过程。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过程的独特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