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沙景点介绍

长沙景点介绍

长沙重点景点介绍橘子洲,位于长沙市区的湘江江心,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是湘江中的一个冲击沙洲。

橘子洲自古就是长沙城的名胜之一,四季景色怡人。

春天有江鸥在这里翱翔,夏、秋两季林木葱茏,冬天这里有著名的“江天暮雪”的景致。

毛主席曾经赋诗赞到“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

现在的橘子洲风景区内,新建有国内最大的“毛泽东雕塑”。

雕塑以1925年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形象为基础,突出表现毛泽东风华正茂的形象。

高达32米的雕塑,是景区内最大的景观工程。

景区内还有历史文化陈列馆、潇湘名人会所、百米高喷、音乐喷泉等景观小品。

景区内的柑橘文化园种植着数千株桔树,每当秋收时节,桔树上硕果累累;这里还是夏日长沙市民戏水游泳的良好场所,岛上建有天然游泳场。

游览橘子洲景区,一般是步行,也可以乘坐景区内提供的电瓶车,20元/人(景区大门-主席像往返),景区大门内买票上车,电瓶车服务时间7:30-21:00。

景区内有“景区游览图”立牌。

景区内有饭店、酒吧等服务设施,价格稍贵于市区普通路段岳麓山(长沙市岳麓区登高路58号)岳麓山位于长沙市的湘江西岸,属于南岳衡山的一部分,是城市山岳型风景区。

这里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秀美。

景区面积比较大,可以选择步行与索道或观光车相结合的方式游览景区,不少游客会从南门进入景区步行上山,然后坐索道下山到东门出景区。

景区有南大门和东大门(也称北大门)两个入口。

大部分人文景点靠近南大门,其中包括山脚下的岳麓书院、清风峡中的爱晚亭、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的古麓山寺以及位于山顶的云麓道宫,据今也有500多年的历史。

此外山中还有黄兴、陈天华、蔡锷、肖劲光等革命先烈的墓地。

景区的东大门,靠近索道的下站,索道的上站是景区的南泥湾山庄,附近有禹王碑、蟒蛇洞等景点。

岳麓山还是一个巨大的“植物博物馆”。

景区内满目苍翠,树木茂盛,有晋朝罗汉松、唐代银杏、宋元香樟、明清枫栗等古树名木,随处可见。

岳麓山还生长着很多枫香树,在每年12月落霜后开始变红,来这里看红叶,已经成为长沙城一件浪漫的事情。

爱晚亭、黄兴墓等都是看红叶的好地点。

景区内有不少餐饮服务点,游玩时不必担心饮食问题。

景区还提供观光车服务,在南门和东门都有乘车点,终点都是山上的“观光长廊”。

岳麓书院(长沙市岳麓区麓山路(湖南大学内))岳麓书院,位于湘江西岸的岳麓山风景区内,是中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

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至1926年改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培养出曾国藩、左宗棠、郭嵩寿、程潜等历史名人。

岳麓书院现为湖南大学下属学院。

岳麓书院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

如唐刻“麓山寺碑”、江夏黄仙鹤勒石刻篆;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康熙、乾隆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御匾悬挂在讲堂大厅)和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等。

岳麓书院还是我国最大的书院建筑群,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建筑。

布局上所采用了中轴对称的传统建筑形式,主体建筑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不对校外人员开放)等都位于中轴线上;两侧主要有斋舍和文庙等。

其中,“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进行教学和举行重大活动的核心场所。

南宋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

这种布局体现儒家思想尊卑有序、等级有别的伦理关系。

岳麓书院后山青枫峡的小山上,建有爱晚亭,是毛泽东主席青年时代常去的地方。

爱晚亭爱晚亭,位于长沙岳麓山风景区内,当你来到风景区南大门的东方红广场时,沿着上山的小路,步行约10分钟左右,就可以来到这座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爱晚亭(其余三大名亭分别为:滁州醉翁亭、西湖湖心亭、北京陶然亭)。

你也可以在游览了岳麓书院后,从书院的后面,沿着上山小路步行到达这里。

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现今游客看到是建国后大修过的亭子。

爱晚亭为重檐八柱,亭子顶部覆盖着琉璃碧瓦,亭角飞翘,亭内的顶部还有彩绘藻井,整个亭子具有中国古典建筑之美。

爱晚亭还是岳麓山中观赏红叶的最佳地之一,这里四周有很多枫林,亭前有一个小池塘。

每当深秋时节,在爱晚亭内四周遥望,会发现自己被层层红叶所包裹着,秋色异常美丽。

如今爱晚亭成为大部分游客来到岳麓山必游的景点,这和伟大领袖毛主席密不可分。

毛泽东的青年时代,曾经在长沙的湖南第一师范求学。

期间经常和罗学瓒、张昆弟和蔡和森等人来到岳麓山游玩,常聚会在爱晚亭下,纵谈时局,讨论天下大事。

1952年爱晚亭重建时,由当时的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邀请,毛泽东亲笔题写“爱晚亭”三字,如今亭子悬挂的“爱晚亭”匾额,就是根据毛泽东手书手迹而制。

天心阁(长沙市天心区天心路3号)位于长沙市中心东南角天心公园内的天心阁,是长沙古城的一座城楼,也是长沙仅存的古城标志,周边的城墙,是长沙仅存的一段古城墙遗址。

天心阁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由当时的抚军杨锡被主持兴建,是当年长沙城的最高处。

如今游客看到的天心阁,是1983年重建的。

天心阁的主体建筑是收费(包括天心阁和周边的古城墙)的,而天心公园是免费开放的。

主体建筑靠近公园的南门,当然你也可以从公园的东大门进入公园,再步行约300多米来到天心阁下。

重建后的天心阁,是仿木结构,由主、副三阁以及长廊组成。

天心阁顶檐之下,南面悬挂“天心阁”三字匾,北面悬挂“楚天一览”四字匾。

天心阁整体建筑用四十六根红漆圆柱支撑,栗瓦粉墙,灰白色石基敦厚稳实,阁前、后的石栏杆上雕有62头石狮,阁体上挂着32只风马铜铃,迎风作响。

在天心阁下的天心公园游玩时,还能看到一座牌楼——“崇烈门”,它建于1946年,当时是为了纪念在抗战时期长沙三次大会战中牺牲的国民党将士,由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带头捐款修建的。

牌楼用全麻石打造,“崇烈门”三个字由蒋介石先生亲笔题写。

天心阁旁设有放映室,每隔一小时放映一次有关天心阁历史的影片,片长约7分钟(周一下午设备维修)。

收费区还提供了讲解服务,40元/批次(中文,10人以内)。

天心阁对面是简牍博物馆,可以一并游玩。

天心阁下有一江南名泉,泉水水清澈纯净,甘甜可口,从井底汩汩而出,四季不断,这便是白沙古井。

古井建于何时已无从知晓,古籍记载井仅尺许,清香甘美,通城官员汲之不绝,长沙第一泉。

白沙井原本只有一个泉眼出水,经过数次休整后变为四眼,因其水质纯清,甘甜入味,故用来泡茶色味殊绝,用来酿酒芳香醇厚,冬暖夏凉,民谣称: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可见白沙井水多么纯净无暇,许多居民都会来此取水饮用。

用此井水酿造的白沙液,自古十分有名,得到许多名人的赞赏。

湘江湘江,湖南最大河流,为长江主要支流之一。

发源于广西东北部兴安、灵川、灌阳、全州等县境内的海洋山,上游称海洋河,在湖南省永州市区与潇水汇合,开始称湘江,向东流经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至湘阴县入洞庭湖后归长江。

湘江是长沙的母亲河,它由南至北流过韶山进入长沙城,经三汊矶又转向西北,至乔口而出望城县,再过岳阳入洞庭,流经长沙市内约25公里,构成了景色秀丽的长沙沿江风光带。

湘江流域的海拔高度上下游相差不大,但起伏不平,加速了雨水的集流。

各支流的上游多曲行于山地之中,表现着山溪河流的特征。

湘江在永州以上称为上游,水流湍急,河水有时穿切岩层而过,形成峡谷,流域内石灰岩分布很广,岩洞较多,地下水对河水的补给量较大。

湘江在永州至衡阳之间为中游,沿岸丘陵起伏,盆地错落其间,亦有峡谷。

湘江在衡山以下为下游,地势平坦,河水平稳,沿河沙洲断续可见。

湘江河口散布着大小不等的湖泊,大都是昔日洞庭湖的遗迹。

太平街太平街是长沙古城保留原有街巷格局最完整的一条街,是寻找老长沙味道必游之地,街区以太平街为主线,北至五一大道,南到解放路,西接卫国街,东到三兴街、三泰街,呈鱼骨状,经200年而不变,至今保留着贾谊故居、长怀井、明吉藩王府西牌楼旧址、辛亥革命共进会旧址等历史遗迹,老旧的民居青瓦白墙,历经风霜,隐约可见长沙古城昔日的风貌。

慢慢行走在古街之中,能够很直观的感受到石牌坊、麻石路、古戏台的古老韵味,还有很多开在老房子里别具特色的小店,值得一逛。

老字号乾益升粮栈、利生盐号、洞庭春茶馆、宜春园茶楼等也在这条街上,无处不显露出这条老街厚重历史与现代气息相结合的独特风情。

特别提示太平街附近的坡子街是长沙的美食街,逛完太平街的特色小店后可以到坡子街去寻觅湖南美食。

湖南大学(岳麓区麓山南路2号)湖南大学坐落在湘江西岸,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之中,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美誉。

学校起源于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她不仅是中国的高等学府,也成为了长沙著名的旅游胜地。

湖南大学校园依山而建,群山环抱、林木苍翠、枝繁叶茂、景色优美。

其中的岳麓书院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书院的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构,以黑白色调为主,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书院建筑群。

大学成立后又修建了科学馆、图书馆、大礼堂、办公楼等,这些建筑外形古朴典雅,有明显的文人建筑气质。

长沙简牍博物馆(天心区白沙路92号)为汉代设计风格,借鉴了魏晋时期盛行的高台建筑形式,建筑外观精美大气,既有现代建筑简约风格,又兼中国园林风采,是目前国内外唯一一座集简牍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和陈列展示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专题博物馆,展馆内展出了14万枚三国孙吴时期纪年简牍、数百枚东汉简牍、2千余枚西汉初年纪年简牍,以及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简牍、青铜、漆木、书画、玉石、金银等文物约3500件,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老的简牍文化。

博物馆基本陈列《文明之路——长沙简牍博物馆基本陈列》分为《三国吴简》、《中国简牍》、《世界文字载体》和《中国简牍书法》四个部分,系统的展示了国内外简牍、文字历史,古代简牍制作过程,现代简牍研究成果,简牍书法的发展和演变等。

辅助成列《长沙出土文物精华展》有《青铜神韵》、《湘楚瑰宝》、《两汉遗珍》、《瓷釉华彩》四个部分,展示了长沙宁乡出土的青铜器具、长沙的精美玉器、印章、漆器、铜陶礼器、长沙官窑等,让游客能更好的了解湖湘历史文化和中国的灿烂文化。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其前身为南宋时期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为湖南师范馆。

1912年和1914年相继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解放后更名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群星灿烂,名人辈出,毛泽东、何叔衡、李达、任弼时等曾在此学习或工作。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此求学、工作八个春秋。

学院是在近二三十年按照原貌在原址重建的。

最原汁原味的,当是那口方井了,据说毛泽东喜欢用里面的井水洗冬澡。

这里还是《恰同学少年》的拍摄地。

校舍仿日本青山师范(今东芸大学)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坐东朝西,由师范部和附属小学部两大建筑群组成,平房与二层楼房有机结合,栋与栋之间或由走廊,或由亭楼连接,形成四合院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