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长沙市旅游发展分析一、长沙市简介湖南省长沙市,别称“星城”、“楚汉名城”,是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中国长江以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排在全国前列,在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中排名第七。
长沙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发源地,经历三千年历史城址不变的城市,有文字可考的历史3000多年,因屈原和贾谊的影响而被称为“屈贾之乡”。
长沙旅游资源丰富,有“山水洲城”之美誉,历史上涌现众多名人,留下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是毛泽东、刘少奇、胡耀邦等革命先贤的故乡。
二、长沙市旅游资源分析1、长沙市旅游资源等级划分(1)长沙旅游资源丰富度分析长沙市共有旅游资源单体1706处。
有地文景观、人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古迹与建筑、休闲购物等旅游资源8个主类(占国家8个主类的100%)、29个亚类(占国家31个亚类的94%)、91个基本类型(占国家基本类型155的59%)。
长沙市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度分析表长沙旅游资源类型结构分布(2)长沙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分析长沙市旅游资源种类全,数量多,品位高,其中建筑设施类、遗址遗迹类在全国占比较为突出,达到80%和75%,地文景观和天象气候类景观较少,在全国分类中占比仅为40.5%和37.5%。
长沙市各亚类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分析表(3)长沙市旅游资源分级分析长沙市有特品级旅游资源8处,优良级旅游资源402处,占全市旅游资源单体总量的23.6。
长沙市不乏高级别的旅游资源,并且资源类型丰富,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尤其突出。
其中岳麓山风景区、橘子洲、岳麓书院、灰汤温泉、铜官窑以及马王堆西汉古墓、简牍博物馆等独具特色,青铜器人面鼎、大铜绕、四羊方尊等更是稀世之珍。
长沙市各区县(市)旅游资源分级统计表长沙各区县(市)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对比(4)旅游资源明细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湖南湘绣城②长沙最重要的景点是:岳麓山、岳麓书院、天心阁、橘子洲公园、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第一师范、刘少奇故居。
③古迹:马王堆汉墓、开福寺、古麓山寺、云麓宫、天心阁、北津城遗址、长沙窑遗址、走马楼简牍、白沙古井、禹王碑、陶公庙、浏阳文庙。
④风景区:岳麓山、橘子洲、世界之窗、湘江风光带、植物园以及山鹰潭度假村和石燕湖度假村,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道吾山风景区、灰汤温泉和黑麋峰景区。
⑤纪念地:城区有烈士公园、清水塘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船山学社、新民学会旧址、湖南第一师范、贾谊故宅、李富春故居、爱晚亭、黄兴墓、蔡锷墓;雷锋纪念馆、黄兴故居、朱镕基故居、杨开慧故居、胡耀邦故居,刘少奇故居及纪念馆,焦达峰墓、曾国藩墓、左宗棠墓、文家市秋收起义纪念馆、谭嗣同故居及纪念馆。
2、长沙市旅游资源综合评价(1)四时有景,适宜观赏长沙市四季分明的亚热带气候,为长沙市旅游资源四季精彩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长沙主要旅游资源的最佳游览(2)集中趋势明显,空间聚集度好区域旅游资源的集聚性决定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能性。
从长沙市旅游资源分布来看,长沙市的旅游资源具有非常明显的集聚性,集中分布在以下几个区域:长沙市城区,是长沙市旅游资源最集中的地段,也是长沙市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宁乡,是长沙市宗教文化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浏阳,是长沙市生态和红色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
(3)资源空间组合优势明显,自然与人文资源组合较好合理的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组合,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长沙市旅游资源空间组合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聚山水洲城于一体;②自然与人文相结合,使得两种资源相得益彰,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
(4)质量特征突出、资源品位高长沙市旅游资源包括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重点文物、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等各类旅游资源,旅游资源质量较高,结构功能分布均衡,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
长沙各类旅游资源情况(5)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核心支撑效应突出。
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
长沙市是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优势相当明显,主要表现为以毛泽东、刘少奇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马王堆出土文物为代表的汉文化,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文化,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现代农耕文化,以影视湘军为代表的娱乐文化,以密印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铜官窑为代表的陶瓷文化等。
三、长沙市旅游区位分析1、地理区位:长沙位于湘中偏东北处,湘江下游,洞庭湖南。
它北控荆楚,南领桂粤,东接浙赣,西引川黔,据中华腹地,扼南北要冲,素有“荆豫唇齿,黔粤咽喉”之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2、交通区位:长沙居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两个通江达海大市场的腹部,是内陆通向两广沿海和西南边境的前缘地带。
在《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中对外交通规划目标直指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规划形成以现代化国际民用机场、霞凝新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的水、陆、空交通运输系统,依托城际铁路及高速公路网络形成以长沙为中心覆盖“3+5”城市群的90分钟交通圈,推动“3+5”城市群区域一体化。
3、经济区位:长沙市位于上海、广州、重庆、武汉四大全国性商贸中心聚辐的交错地带,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中部地区三大经济板块交汇处,东南西北四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可在长沙地区产生叠加效应,使之成为支撑沿海、沿江开放地区的后方基地和促进内地开发的先导城市,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枢纽作用,是中西部地区极具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中心。
四、长沙市旅游发展的优劣分析(SWOT分析)五、发展长沙市旅游业的建议1、设计长沙旅游精品,使长沙旅游景点能够有自己的特色。
2、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3、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提升长沙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4、转换长沙旅游业的传统经营管理模式,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长沙市发展城市旅游的SWOT分析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一种分析经济活动战略地位的重要方法。
它通过对区域经济活动自身所具备的优势(Strength)和弱势(Weak-ness)、所处环境中的机会(Q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行全面分析,得出较为全面、准确的判断,制定出提升经济活动竞争力的相应战略和具体对策。
本文借用此方法,对长沙市城市旅游的发展进行基本的分析和判断,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1·1 优势分析长沙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和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是传统旅游吸引物与现代城市旅游吸引物结合较为完美的省会城市之一。
由于城市旅游这一概念的内在规定性,此处讨论城市旅游吸引物时具有比较严格的区域限制,即将范围限定在长沙市区。
长沙市区的城市旅游吸引物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其一,传统旅游吸引物集中。
长沙在迄今为止国务院公布的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属于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长沙城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古城自形成以来,城址历经数千年都没有出现大的迁移,老城街巷骨架沿袭至今,这在世界城市史上较为罕见。
长沙城区也是国内少有的集山、水、洲、泉、寺、墓等众多自然人文资源于一城的省会城市。
山、水、洲、城的完美结合,为长沙发展城市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二,现代旅游吸引物众多。
作为城市重要属性的现代旅游吸引物主要表现为该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休闲娱乐设施和城市整体观赏价值。
长沙利用省会城市所拥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势,在发展29媒体传播、出版发行、卡通动漫、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文博会展、文化体育产业等方面成效显著,目前已形成传媒产业、人文旅游、文化休闲三大最具潜力的文化产业品牌。
[2]其三,城市魅力不断增强。
长沙是中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加上长沙与经济开放前沿的广东省为邻,随着广东经济向内地辐射的增强和长沙自身能力的提高,其竞争潜力正在发挥出来。
根据相关部门2005年对我国50个城市竞争力的分析,可知长沙在科技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资本竞争力和人才竞争力方面已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3]其四,特色旅游项目开发较好。
长沙城市旅游吸引物的开发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并在湖湘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和都市民俗旅游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尤其是以开福寺、营盘路(赐闲湖)、坡子街等街区为代表的现代都市民俗旅游区,传统建筑、地方饮食、节日和商业文化得到比较集中的开发,并产生了较好的效益。
其五,周边旅游环境的有力支撑。
长沙周边拥有以张家界、桃花源为代表的顶尖级自然山水旅游资源,以包括岳阳楼、南岳为代表的京广线沿线核心人文景观景区,以及以长沙市所辖各县及其周边区域高度集中的名人故居及其延伸资源。
这些旅游资源虽然会对长沙城市旅游形成一定的切割、分流等负面影响,但由于长沙市旅游资源类别与周围旅游资源更多的是互补性而非替代性,加上长沙是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资讯中心,周边旅游的火爆,会使慕名而至的外来游客在游览湖南自然人文景观过程中,充分利用长沙的交通优势,增加在长沙的滞留时间,从而为长沙城市旅游发展带来一定的空间。
1·2 劣势分析长沙市发展城市旅游的主要劣势表现在:其一,城市旅游吸引物缺乏极品和精品。
长沙既非杭州、桂林一类的典型山水城市,也非北京、上海、广州一类的中心城市或口岸城市,甚至也不能与内陆西安、成都这类区域性中心城市相比,其古代文明遗存和文化影响也不及国内一些古都城市。
因此,长沙城市旅游吸引物在总体上或从综合角度考虑虽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单项旅游资源上却居劣势,没有唯一性和标志性旅游吸引物对发展长沙城市旅游极为不利。
其二,对周边省份缺乏吸引力。
长沙地处广州、武汉两大区域中心城市的直接夹击之下,又有上海、南京和重庆等区域中心从东、西两面形成的强大拉力。
因此,长沙虽地处我国中部承东启西、接南进北的要冲,但却很难发挥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这对周边省份客源难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再加上湖南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在全国又处在中等偏下位置,这也不利于长沙城市吸引力向周边区域的扩散。
其三,资源分散,整合难度大。
长沙是湖南的重要旅游区和游客集散地,也是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景点众多。
但景点分散,规模不大,级别不高,旅游资源整合度低,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比如,要把名人故居(如贾谊故居)、革命纪念地(如清水塘、新民学会旧址)、名人墓这类“散、小、低”的旅游吸引物加以整合,变成长沙市城市旅游的精品线路,目前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
1·3 机会分析进入21世纪以后,长沙市发展城市旅游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其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中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加强地区间经济交流与合作。
在此背景下,我国在出台沿海大开放、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政策之后,又于近年提出“中部崛起”这一新的战略决策。
这对长沙市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发展和充实城市旅游内涵,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宏观背景和发展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