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顶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2 分,共40 分。)
21. 战国时期,土地的直接耕种者己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产以也有很人程度提高.但社会贫富差距明显
扩大。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是
A.各国税制的改革 B.土地买卖的加剧
C.铁犁牛耕的推广 D.井田制度的瓦解
22. 2021年7月10日人民网:“5000年中华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
最大的文化线路。”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23.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宋代成都“席帽行范氏,自先世贫而未仕则卖白龙丸,一日得官,止不
复卖;城北郭氏卖豉亦然,皆不肯为市井商贾或举货营利之事”。这种现象
A.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B.有利于商人地位的提高
C.打破了坊市的限制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4.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
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重视农业生产 B.承认商业的重要性
C.继承重农抑商思想 D.提出农商并重思想
25.“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旨其末也”,下列观点与此观点相近的是
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木抑末”
B.“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
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D.“夫工固圣王之所欲,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
26.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工商业城市的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
日受值”的现象,它反映了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该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A.外商企业 B.民间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27. 唐宪宗时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计天下方镇48道,申报户数224万有余(很多藩镇未报户口)。
其中所谓“东南纳税八道”,其户数已占到全国申报户数58.3%。这表明
A.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B.中国经济重心在唐朝完成南移
C.京杭大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
D.唐朝时中原人口大量向南迁移
28.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涌入世界市场。一位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
那里,好象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对白银流入并留在中国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①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②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
③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④中国的冶金技术相对落后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9.16、17世纪的欧洲通货膨胀,币值下跌,物价大幅上涨,此称“价格革命”。直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是
A.中世纪城市复兴发展 B.美洲白银的大量流入
C.中西贸易的巨额逆差 D.农业生产的急剧下滑
30.“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
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这段话表明1500年前后的世
界
A.人口迁移都是被迫的 B.各地联系逐步加强
C.隔绝状态完全被打破 D.逐渐走向政治一体化
31.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措施,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主要是因为
A.小农经济兴衰关系封建经济繁荣和政权安危
B.小农经济稳定与否关系到国家的世界地位
C.小农经济兴衰与否关系到农民生活是否稳定
D.小农经济稳定与否是对封建统治者褒贬的依据
32.下列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是
①刀耕火种 ②铁器牛耕 ③曲辕犁 ④翻车、筒车 ⑤都江堰 ⑥农学知识理论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④⑤⑥ D.②③④⑤⑥
33.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明代)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
种棉,当不止百万亩。”由此可见
A.松江是明代纺织业中心 B.明代政府重视垦田种棉
C.明代棉花种植超过粮食种植 D.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
34.《新全球史》载:“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
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对“这项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缓解了政府的财政问题 B.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C.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35.假设唐代一位洛阳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是
①在居住区开了一家绸缎店
②带着飞钱经大运河从江南运送地方特产到长安
③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④他的商业活动受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6.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表中摘编自明清相关史志资料,显示了明清
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
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供以蚕桑为
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
“烟火万家”。
①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②纺织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③市镇经济繁荣 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7.“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主要表明
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
C.重农抑商的视念有所淡化 D.资本士义萌芽出现
38.万历《旌德县志》风俗志云:“成宏以前,人心甚古,乡里之老有垂白不识县官,嘉靖以后,渐变渐靡,
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其势使然也。”这从
侧面反映出当时
A.商业贸易环境渐宽 B.区域商贩无利可图
C.政府默认舍本逐末 D.私营手工业占主导
39.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
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40.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
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放弃了一切对外贸易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二、简答五(共10 分)
41、阅读下列材料(10 分
材料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材料二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
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
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1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2分)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
明理由。(2分)
(1)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 2 分)
特点:①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或分散性)( l 分)②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
女织)( l 分)③自给自足(或封闭性)( l 分)(注:答落后性,脆弱性也可得分.每点一分,但总分
不超过3 分)。
(2)同意。理由:统冶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外闭关锁国.实行“海禁”,轻视技术等,明清时期
经济发展陷于停滞状态。
不同意。理由:中国自宋朝以来经济一直在发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
缓慢发展.( 5 分)(注:只表明观点,不阐述理由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