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城镇保护的典型案例分析

中国历史城镇保护的典型案例分析

中国历史城镇保护的典型案例分析——历史城镇木渎保护历程回顾嵇 岚【摘要】 论文介绍了历史城镇木渎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两轮保护规划的缘起、编制和实施情况,揭示了近年来保护规划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思路,分析其保护与发展历程中保护观念和保护方法的变化及其原因。

文章通过总结木渎镇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指出了当前历史城镇保护工作重点的变化趋势:由以保护对象为导向,转变为以问题为导向;由孤立的保护,转变为整体的保护;由忽视规划的落实,转变为重视规划的可操作性;由纯粹的保护,转变为发展中的保护。

明确了保护并不是与发展的对立,而是发展的一种策略。

基于木渎这一典型案例,论文对中国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加以分析,对中国大量类似的历史城镇的保护与发展的道路提出建议。

【关键词】 历史城镇;保护规划;保护;发展1 引言21世纪的中国城镇正处于全面融入全球化以及快速城镇化的时代,由此带来的特色危机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是这几年讨论得最多的热点之一。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一部分集中在历史文化名城,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分散于众多历史城镇中。

今天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影响越来越强大的时候,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能够完整保留历史风貌的已经微乎其微。

但是我国的历史城镇约有2000多个,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历史城镇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风貌和格局,拥有独特的历史风貌、优美的自然环境、名胜古迹以及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反映了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但是,在迅猛的现代化潮流之下,小城镇一旦开发,其历史遗存、传统风貌的建筑等往往在短时间内就被大量拆毁,传统格局消失,保护历史城镇的任务已经越来越紧迫。

另一方面,小城镇又是中国城市化的重要生力军,肩负着发展经济、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重担,城镇更新势在必行。

历史城镇的发展何去何从?如何做到不仅保护现有的、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文物古迹,还要更好地把它们建设为适合现代生活的不断发展的城镇,焕发古镇新活力,振兴古镇的经济,也是大家不断思考的问题。

本文研究的历史城镇是指具有较长发展历史的建制镇、集镇、场镇、乡镇的老镇区,一般规模较小,完整地保留着某一时期的历史风貌,或者在中心地区保存有完整的历史地区。

2 当今历史城镇面临问题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历史城镇的建设面临着众多难题。

首先是风貌的快速改变——许多古镇填了河、拆了桥, 毁了房子, 开了马路, 造了高楼, 却丧失了城镇的特色, 湮灭了传统的文化。

百镇一面, 万屋一貌正在成为现实。

历史城镇的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其次,各地方政府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对历史城镇的价值观念逐渐统一,保护类型渐趋多样,保护实践越加具体。

但是,现在既是对历史文化遗产普遍重视的时期,也是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的各种利用目标、操作观念、管理策略、技术水平等参差不齐的时期;虽然对于历史城市的保护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但历史城镇的保护,由于面临的情况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虽然进行历史城镇的整治、保护、开发、利用已是镇政府共识,但是如何保护、如何将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还尚未明确。

有的历史城镇盲目追求现代化发展已无历史城镇之实,有2166的较早开始了保护工作与旅游开发,有的在随波逐流地仿效着发展,有的还在摸索和观望中迷茫。

此外,在历史城镇保护规划大力展开的同时,对居民生活的改善,对历史城镇本身及其所蕴涵的文化的挖掘、开发与利用,对城镇文化、经济的复兴,甚至是如何走向世界等等提出了新要求。

人们对历史城镇应满足的现代化生活的各种要求越来越高,对城镇的经济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

历史城镇保护的内容和方法不仅要包含对历史遗产自身保存与维护的问题,同时还包括对历史文化遗产所处城市环境的变化与发展的控制与引导问题,两者同样重要。

本文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考,回顾了历史城镇木渎自1999年至今的几轮保护规划工作,分析其保护与发展历程中保护工作重点的变化,以探讨中国大量的类似的历史城镇的保护与发展的道路。

3 历史城镇木渎保护历程回顾3.1 木渎镇简介木渎镇位于江苏省吴县西北,苏州城西南十公里处,地处太湖流域,是江南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素有“吴中第一镇”、“秀绝冠江南”之誉。

木渎历史悠久,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可考的历史距今已有2500多年。

据民国《木渎小志》:春秋末年,“吴王得越贡神木,将筑姑苏台,积木三年,连沟塞渎,木渎之名,由此始也。

”三国时,木渎沿胥江两岸形成集镇。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木渎充满了无穷魅力。

木渎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均各具特色。

镇上老街纵横,历经沧桑,风貌犹存。

老街古巷中深宅大院荟萃。

一些古建筑体量宽大,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

木渎境内现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古镇区内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

自北宋建镇以来,镇名未变,镇址未变,水系未变,传统建筑依旧,传统风貌犹存,现有的河网体系和街巷格局仍是宋代建镇时的样貌。

镇上古宅庭院深深,镇内河道纵横,小桥流水,古朴清幽。

如今200多年过去了,木渎依然是吴西最大的商埠、姑苏第一水镇,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绵长的历史文化,使木渎魅力独具,誉满江南,被誉为苏州四大古镇之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2005年底的统计数据表明:木渎镇行政区总面积34.5 km2,所辖6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

总人口规模17.3万人,其中在册户籍人口:5.6万人,外来人口(登记暂住)8.7万人,未登记暂住人口3万人。

古镇区面积约90 ha,现有常住人口约为35000人。

今天,木渎地处长江三角洲,苏、锡、常经济开发区和上海经济区大都市圈内,正是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成了一个乡镇企业非常发达的江苏省“百强乡镇”。

自20世纪90年代经济开始加速发展,GDP从1990年的1.43亿元,到2000年的12.8亿元,再到2005年的32.8亿元。

在木渎镇34.5km2范围内,新建了两个工业园区,镇区以北的高新科技工业园(以外资企业为主)和镇区以南民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民资企业为主)。

木渎正是在经济、工业较为发达,新区发展稳步上升的情况下开始关注自己的历史文化,开始考虑利用历史资源发展旅游业,以此作为旧城区的新经济增长点,并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

3.2 木渎镇保护历程回顾3.2.1 第一轮保护规划缘起——在发展中求保护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木渎还只是被看成一个经济发达的工业乡镇。

近些年随着国内旅游经济的发展,苏州的其他历史城镇周庄、同里等已越来越为国内外游客所熟知。

在这样的潮流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情况下,木渎开始思考如何开发自身历史资源和发展旅游的问题。

1998年木渎与周边历史城镇一起向省级有关部门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在清理历史遗存时才发现古镇已处于传统风貌遭严重破坏,历史遗存大量消失的境地,从而意识到了开展保护工作的紧迫性。

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反思历史文化保护的问题,在发展中求保护是木渎保护工作的开始。

在考察了其他古镇、多方寻找历史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及邀请专家进行规划设计的基础上之上,1998年7月,政府组织的声势浩大的木渎第一期修复古镇工程开始了,重点是“三园一寺”,即严家花园、古松园、榜眼府第和明月寺。

98年8月至99年3月完成了榜眼府第的修复,98年10月至99年4月完成了古松园的修复,99年5月至200121672168年3月完成了严家花园和明月寺修复工程。

紧随着局部的保护、修复行动地开展,保护规划的编制也开始进行。

1999年,镇政府委托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保护规划的编制,以期系统、全面的保护和恢复古镇风貌,使老城区的保护与发展有据可循、有法可依。

3.2.2 第一轮保护规划编制——恢复整理历史风貌自1999年开始,在规划过程中,规划小组对木渎镇古镇区进行了多次现状调研和入户调查,并对重点保护区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实地踏勘,对所有相关文物古迹、风景名胜、桥梁水系、重要纪念地、名人活动居住地的历史和现状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确定其保护及控制范围,并对其环境, 交通条件及建筑状况进行了研究。

进行了建筑质量、建筑风貌、历史价值分析和重要历史建筑测绘。

通过反复交流讨论和多方案比较后,形成初步方案后向镇政府领导汇报。

在认真听取了各方面修改意见后,于2000年5月形成了初步规划成果,汇报、修改后于2001年5月形成了《木渎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成果。

主要内容在宏观层次上包括保护范围的划定、人口规模的控制、用地功能的调整、以及古镇文化内涵的强化;在中观层次上加强古镇传统空间形态的整体性和真实性,确立了木渎古镇独特的“Y”形水-街格局,突出具有历史意义的视觉走廊、营造并完善旅游环境、提出针对木渎水乡古镇、水系及民居空间格局等的保护措施;在微观层次上针对具体保护对象提出有关保护措施,保护木渎古镇的传统文化,为木渎古镇保护区提供建设管理依据并为其传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空间框架。

2002年《木渎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通过江苏省政府审批。

保护范围规划图 保护方式规划图图1 2002年《木渎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图纸这期间保护和修复历史风貌的工作一直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1999年4月,榜眼府第和古松园正式对外开放。

2000年7月,修复后的严家花园也隆重登场。

同时,随着沿街房屋修旧如旧改造的进行,以及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桥梁、河巷、3000多米石驳岸和20多处河埠头的修复,曾经逐渐从人们视野里消失的古镇风情又慢慢呈现出来。

2000年,木渎镇再次向上级部门申请“历史文化名镇”,这次他们没有失望,他们终于在2001年被授予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

苏州历史上最古老的园林古镇,最后终于挤入了历史文化名镇的行列。

3.2.3 第一轮保护规划实施——进入保护的良性循环2002至2005年继续实施保护规划,规划中所提出的保护、修复措施中的一部分已经得到落实。

2001年12月,木渎镇山塘街中心段整治拉开帷幕,以“乾隆六下江南四游木渎”为主线,在山塘街中心地段修复与乾隆及其随从相关的御园、虹饮山房、秀野园等。

修复后的山塘街历史街区再现了木渎“园林之镇”的盛景。

与此同时,木渎积极开展了各种文化活动,大力宣传当地的传统文化,加强品牌建设,围绕“乾隆文化”,推出了一系列的景点和特色线路,知名度不断攀升,游客日益增多。

在1998年前,每年专程到木渎游玩的外地游客还是屈指可数, 2001年这个数字已经接近20万,而2005年已经达到了65万人。

历史风貌的保护与利用创造了发展旅游的条件,旅游提高历史文化名镇的知名度,带动了相关的产业发展,增2169加了经济收入,收入的一部分又进行反哺,投入整修传统建筑、恢复历史风貌、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居住环境之中,木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经济,使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