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说的类型和小说教学的内容

小说的类型和小说教学的内容

小说的类型和小说教学的内容!马雅玲一、小说的分类及特征根据有关研究,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情节小说。

情节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小说中的各种描写、人物性格的发展都是为情节的发展服务,它们是情节发展的基础与铺垫。

情节小说讲究情节的完整性与整体性。

当读者读完小说之后,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这一完整、曲折,甚至带有离奇特征的过程。

如《麦琪的礼物》的故事情节可以这样复述:圣诞节快到了,一对恩爱的小夫妻想互赠礼物。

但是拮据的经济条件使他们捉襟见肘,只能卖掉自己心爱的东西来为对方买礼物。

结果妻子卖掉了美丽的长发,给丈夫买了白金表链;而丈夫却卖掉了祖传的金表,给妻子买来了她向往已久的发梳。

这样两份珍贵的礼物均变成了无用的东西。

整个故事情节非常清楚、透彻,在清楚、透彻中又有一点出人意料。

读者读了之后对这种曲折和出人意料的情节印象比较深刻,也能够比较完整地复述出来。

2.人物小说。

不是说这样的小说没有情节,而是说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而情节的设置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小说家可以不讲究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也可以不局限于小说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与结局这一套路。

对读者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作品中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角色。

在这类小说中,如果有故事情节的存在,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是一个又一个并列的大小不等的事件,事件之间可以没有必然的联系和因果关系。

故事事件的描述只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场景。

如《边城》中,沈从文先生“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不追求惊心动魄的氛围,也不讲究波澜曲折的情节”,而把主要笔墨放在展示主人公性格特征的宁静、幽深、静谧而又稍带凄美的湘西风景的描写中,放在出色的人物角色心理描写中。

读者读完这篇小说之后,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位带有一些任性、娇气且对天保兄弟带有少女的羞涩与青春幻想的少女翠翠,还有阅尽人事、饱经风霜、淳朴善良的祖父,对情节的发展过程不一定留有深刻的印主持人的话:为什么会提出“小说教学应该教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呢?这不是无的放矢,更不是故弄玄虚。

第一,目前中小学小说教学内容严重老化。

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关于小说的研究早就超越了“主题、人物、结构、描写”这样的老套子,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引入中小学小说教学。

第二,小说应该是青年学生最喜爱的文学作品,但学生对教材上的小说几乎没有表现出什么热情。

原因是什么呢?过去我们总以为是我们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教学内容:我们教的这些东西既不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也不是我们平时阅读小说时会关注的东西。

我们教了一些没有用的东西。

第三,实际上,小说有许多类型,不同类型的小说其特点是不同的,其“可教点”也是不同的。

但现在我们基本没有“小说类型”这个观念,即使有,也没有把它与小说的教学内容连在一起来思考。

总之,“小说教什么”是个问题,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来讨论。

我以为,这是当前中小学小说教学的一个当务之要。

当然这个问题很复杂。

本期刊发两篇文章,意在引起大家的注意。

其中马雅玲的文章直接提出了“小说的类型”与“小说的教学内容”问题,而吴含荃和钟峰华的文章,则从“叙事学”这个角度具体开发了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值得大家借鉴。

欢迎大家积极参加热点栏目的讨论。

第2期话题是:“人文”与“语文”到底是什么关系?第3期话题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教学”不需要了吗?第4期话题是:作文教学有没有一个体系?应该是一个什么体系?2006.1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热点小说教学应该教什么?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1象。

3.心灵小说。

在这一类小说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完整的故事情节与典型的环境都已经消解,小说中呈现的是有很大随机性的心灵思绪与碎片。

这荒诞的情节和看似随机性的心灵思绪是作者内心想法的真实体现,是社会现实的心灵反映,需要读者用心灵去体会。

这类小说一般又被称作是现代派的小说,它颠覆传统小说的体制,走出了“小说是历史的印记”、“小说是社会的档案”、“小说是社会疾病的诊所”的思维圈子,转而追求思想的新颖,追求创作手法的独创性,主张将粗俗、丑陋、阴暗的事物作为自己的主要观照物。

虚构(荒诞)与内转(意识流)是它的两个主要特征。

如果读者不用心灵去触摸这荒诞背后的真实,就无法理解小说。

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小说的情节是荒诞的:一个勤勤恳恳,努力赚钱,关心家人,孝敬父母的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一只大甲虫,这是不合常规的思维;情节的发展,格里高尔还是关心着家人的生计和幸福,但是家人对他的态度却变得更加冷淡,逐渐发展到憎恨;小说的细节描写也具有虚构不可想象的特点———一只苹果打在格里高尔的甲背上,陷了进去,一个多月,还烂在甲虫背上。

这些看起来都是荒诞不可理喻的,但是读者却可以从中获得一种逼真的心灵感受。

二、情节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以情节为中心的小说比较多,如莫泊桑的《项链》、《我的叔叔于勒》,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契诃夫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等。

情节小说的教学应该围绕着小说情节的推进来选择教学内容,其基本教学内容应该包括情节的展开、推进、发展与结局。

当然,这种“情节的展开、推进、发展与结局”在具体的小说中其表现又是各不相同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根据小说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情节是由一系列的“转变”构成,这些“转变”构成一个非常完整的统一体,小说的主题在“转变”中明显地体现出来。

根据小说的这个特点,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就定位在“情节的逆转”上:于勒的无用与“我”们家对他的厌恶;于勒的一封信和“我”们家对他的态度的“转变”(这是重点);于勒的破败与“我”们家对他的态度的再一次“转变”。

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小说的描写手法,等等,其实都在这种情节的逆转中得到了解释与关注。

简单地说,《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以情节的反复“逆转”取胜的小说,我们教这篇小说,就是带领学生一起来欣赏它的情节的波澜起伏。

但是,现在许多语文老师并没有一个“教学内容”的考虑,更没有一个“小说的类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的考虑。

例如有一个老师教《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目标定位在:1.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在教学中,这位老师差不多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琐碎分析中,“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们的个性特征怎样?”“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他们的结局怎样?这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在那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实现发财梦?”设置这些问题的教学意图,集中在人物性格和小说的主题分析中,而实际上,这篇小说并不以人物性格的塑造取胜,它的人物性格都是类型化的,至于它的主题,倒是一目了然的,我们的教学集中在这篇小说的主题上,实际上只能在道德伦理上大做文章,大发议论,对于一堂小说教学课,既没有必要,也不合理。

而且,任何小说都可以教成这样:语言、刻画人物方法、主题思想,没有针对性,教学只能是泛泛而论。

三、人物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人物小说以人物性格塑造取胜,如《边城》、《装在套子里的人》等等。

《边城》有意将情节虚化,翠翠与天保兄弟的那一点情感纠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小说也没有正面写到,至于翠翠与爷爷之间的故事,更是简单得可以说“无”,也就是日常的爷孙俩的几个生活场景,谈不上什么“情节”。

我们读完这篇小说,根本说不出我们看到了什么故事。

但我们读完《边城》后,我们的脑子里却留下了两个人,一个是翠翠,一个是翠翠的爷爷。

翠翠有点任性,还有点娇气,有点羞涩,也有点青春的憧憬。

翠翠的爷爷,却是那样淳朴、和蔼,还有一种历经沧桑的智慧。

《装在套子里的人》当然是有情节的,但是这些情节其实都是散乱的,实际上就是几个小故事凑起来的,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过程,几个情节或小故事相互之间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甚至,如果真要较真的话,这些情节还可能有些“不真实”,例如别里科夫从楼上滚下来,就病了,最后甚至就死了,不至于吧。

而实际上,这篇小说并不重在讲故事,作者根本就不追求情节的真实不真实,你要较真来讨论情节的真实性,那实际上是南辕北辙、无的放矢。

实际上,只要不损害人物性格的塑造,另换其他一些情节或小故事也是可以的。

但是,读完这篇小说,这么一位戴着帽子、套着靴子、穿着大衣、竖着领子、戴着墨镜、拄着雨伞,一天到晚担心这担心那、看不惯这看不惯那、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别里科夫,却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甚至我们可以用他作一面镜子,来观察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甚至用他来观照我们自己。

这样的小说,我们要抓住情节来教学,会教得很乱,很散,也会很表面,深入不下去。

实际上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就是这样教的,所以我们总觉得教得很别扭,不地道,不热点2006.1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贴切,总之不像那么回事。

但是又说不出为什么。

其实原因很简单,人物小说的教学重点不在情节,而在人物性格。

不围绕人物性格展开教学,没有一个中心,没有一个指向,抓不住要害,只能泛泛而谈,一般化地教点不咸不淡的内容。

但人物性格不像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客观的,在小说中是有踪迹可循的,甚至可以归纳出“情节的展开、推进、发展与结局”这样的模式。

而人物性格在小说中并没有直接被作者说出,必须靠读者透过这些表面的、零散的小说要素来体会、领悟、理解。

在小说中,作者说出的只是一些零散的事,有的时候甚至就是一点画面,几段描写(如《边城》中的一些段落),这些“事”因为“零散”而无法组织起来用于教学,一些“画面”、“描写”因为来无踪去无影而无法把握。

而人物性格又不直接由作者说明(要是由作者直接说出那就没有小说的味道了)。

因此,人物小说教学的难点,当然也是重点,就是从小说的各种要素中,悟到人物的性格内涵。

教师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人物性格是什么,又必须让学生最终对人物性格有所领会。

这里,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种复杂的互动过程。

这也就是人物小说教学的困难之所在。

四、心灵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心灵小说其实是以小说形式写成的诗。

它既不以情节取胜,也不以人物取胜。

它根本就不考虑客观世界的完整与确定性,它甚至根本就不准备去写“心”以外的东西,它只写人的“心”。

即使实际上它写了许多“事”,写了许多“人”,但这些“事”和“人”都是某个人甚至就是作者自己“心中所有之事之人”,这个“心中所有之事之人”与客观世界中的事和人甚至是可以没有关系的,更不对应,它们都经过了某个人甚至就是作者自己的“心”的“过滤”或“变形”。

如果说情节小说因为有一个“客观”的情节可以当作教学的抓手,所以教学比较容易把握,人物小说虽然说教学的抓手不确定而且属于“无形”存在,但毕竟还有一个无形之形———人物性格,所以还是有所依据的话,那么,心灵小说则由于不管是小说的内容还是形式都太“主观化”、“心灵化”而虚无缥缈因而使教学变得无所依托、难以实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