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生活用生活进行教育“生活教育”这一主张是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针对当时教育太重书本、与生活没有联系的弊端提出的,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如果说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强调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影响。
那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则是从教育的角度看生活,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以及教育对人生活的作用。
两种观点虽有不同,但殊途同归,从生活教育的理念出发,互为补充,相互印证,为教育工作者明晰方向,开拓观念。
从现实意义上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更具有其社会的价值,不仅适应近代中国国情,而且与当前的教育息息相通。
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生活教育似乎已经耳熟能详,教育教学内容取自孩子们生活,日常活动离不开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那么再提倡生活教育对于当今的幼儿园教育有何意义呢?笔者认为,很多幼教工作者认为的生活教育与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仍然有一定距离,表面的融合不是内在的根本改变,生活教育只停留在教学活动的表面上,与孩子们在园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仍有很大的距离,生活教育在幼儿园依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仅是观念的改变,更是实践研究的拓展。
结合幼儿园教育的现状,笔者对先生“生活教育”在幼儿园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三点看法:一、以班级生活为原点,和孩子们共同生活
当孩子们走入幼儿园中,进入自己的班级,就来到自己学习、游戏的空间。
我们更倾向于把班级称作孩子们“生活的场所”,是因为孩子们不仅仅要在班级内进行学习、游戏等各项活动,更要在琐碎的一日生活中与他人进行交往,感受在集体中自我的存在,在班级这个小社会群体中经历体验各种生活化的场景。
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而班级生活包含了孩子们在幼儿园进行的所有活动,远远超出狭隘意义上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是幼儿园教育原点。
以班级生活为原点,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管理者,而是和孩子们共同生活的一个成员。
只有当教师融入这种群体生活之中,和孩子们一起活动,一起感受时,才会发现孩子们真实的需要,才会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宜的教育策略。
共
同生活的提出不仅仅是对师幼关系的再认知与改善,更需要教师悉心体验,用心挖掘,从孩子的角度发现问题,从孩子的立场解决问题,是童心生活和教育智慧的相互融合,是生活教育理念的再认识与发现。
生活片段之——老师,生日快乐
九月的一天中午我到教室接下午班,昊昊小朋友就满脸神秘地对我说:周老师,今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我假装惊讶的说:你是怎么知道的?谢谢你!并用深深地拥抱表达了我的感谢。
他告诉我是他妈妈在qq上看到的,告诉了他。
过了一会很多孩子过来祝我生日快乐!我看见小时在远处捂着嘴笑,我看懂了他眼睛里的快乐。
后来他也告诉我了,是他告诉了别人。
下午的才艺小舞台,孩子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用各种方式表达了对我的祝福,我收获着孩子们浓浓的爱意,沉浸在幸福中。
晚上还有几个家长打来电话祝贺生日,并告诉我孩子在家无比认真地为老师在做贺卡,同时也表达了看到孩子健康成长的感激之情。
“老师,生日快乐”这个来自班级生活的片段,是大班孩子们进行过几次集体生日后发生的,他们对于生日已有了初步的感受,在过生日的时候开始关注朋友、关注他人,一次小小的契机让孩子们发现了老师的生日,于是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老师的祝福。
真实的场景、真切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只有融入孩子生活,和孩子们共呼吸、同体验,孩子们才会和我们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是教育的回应,更是延伸与发展。
二、关注日常生活每一环节,积极挖掘生活教育的因素
在幼儿园里,一日生活是孩子们生活的全部经历,游戏与教育是教师珍视的活动内容,他们会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巧妙组织、引导,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发展。
但是,同时,看似普通的盥洗环节、过渡环节,进餐环节等等对孩子也同样具有生活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就是最为恰当的注脚与阐释。
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包含在一日生活中,融教育于一日生活中即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教师应当悉心挖掘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
生活片段之——盥洗室中的数字
最近由于孩子们盥洗的时间拖得比较长,影响了上午活动的时间安排。
于是,我就在这个时间有意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孩子们在盥洗时候的情况。
你看,在入厕的地方男生有四个立式小便池,可是孩子们并没有分散着找空的小便池,而是几个人扎堆挤在了入口处的那两个小便池处。
在外面的洗手区域,也是这样的情况,这一环节变得拖沓冗长。
怎样才能让小便和洗手的时间缩短呢?我引导孩子们开展讨论。
孩子们说出了各种各样可以缩短时间的方法。
于是我又追问了一个问题:“盥洗的时候怎样才能使小便池和水龙头不空着呢?有什么好方法?”孩子们依旧表达着自己的想法,有的说看到空的就过去,有的说如果有小朋友没发现我就提醒他过去……这时有个叫桐桐的男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脸涨的通红,请他发言的时候他说:我们给水龙头和小便池写上数字,然后每个人记住自己去几号就可以了。
“这个答案一出来,我心里特别兴奋,是啊,这是一个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方法,也是我工作二十多年也未想过的方法,这应该是个好方法,可以尝试一下。
来自盥洗环节的问题引发了教师和孩子们的共同探究,教师巧妙地抓住这一契机,让有能力、有主见的大班孩子通过讨论、交流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既发展了孩子的能力,又为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不正是生活教育的力量吗?!
三、重视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周围生活中的元素
幼儿园教育不是幼儿教育的全部,孩子们的生活既包括园内的班级生活也应包含丰富的园外生活,在孩子们的园外生活中有许多可以充分开发的资源,应当受到教师们的重视。
先生提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他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
这就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方向,怎样利用孩子们生活中的家庭资源、社区资源,使其引入日常教育活动中,为孩子们的发展推波主力。
在幼儿园的周边地区,有各种各样的社区机构,有些就是孩子们天然的“活动场”,通过这些“活动场”可以拓展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开拓孩子们的视野,发展孩子们的各方面能力。
比如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结合重阳节活动,让孩子们与老人共庆节日,既让老人们感受天伦之乐,也让孩子们学习关爱长辈,同时
活动中节目的表演、礼物的制作也发展了孩子们多方面能力。
还有社区内的消防大队、超市、理发店等等,这些社区资源蕴含丰富的生活、游戏内容,教育者要巧妙采用这些资源,引入孩子们的活动中来,采用恰当的形式,充分发挥这些社区的作用,充实孩子们的生活,充实我们的教育。
与社区资源相比,家庭资源则更丰富与常用,不仅是因为家庭资源在孩子生活习惯、学习能力、品质培养许多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还因为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在他们生活、工作中同样包含着可利用的教育价值。
如请爸爸老师、妈妈老师走进课堂,让他们向孩子们介绍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工作、有趣的人或事。
在儿童图书室里,家长进行阅读指导与陪伴,还有种植区里,有经验的家长引导大家共同开展种植活动……“走入式”的家庭资源的利用,让课程资源更丰富,让孩子们的生活体验更丰满。
纵观幼儿园的课程活动,孩子们的一日生活,教师们的日常教育教学,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无不贯穿其中,“生活教育”的观念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是经典的,更是永远的。
对于教育者而言,“生活教育”永远有解读不完的内容,值得我们深深思考,更值得我们身体力行,实践研究,相信通过不断的研读与探索,“生活教育”的理念会日久弥新,焕发更大的活力与光彩。
参考目录:
《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周洪宇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9月第一版。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李季湄冯晓霞主编,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