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P69实践是人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第一,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第二,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三,实践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2、实践的主体及其属性P75主体是从事一定的实践活动,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现实的人。
主体的自然属性,指主体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有机体,是一个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具有生命力和自然力,具备维持和延续生命的自然需求。
主体的意识属性,指主体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有理想的存在物,具有思维能力。
主体的社会属性,指主体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从事着实践活动,是个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性。
3、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重点)P79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主客体之间的实践关系,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构建和被构建的关系。
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指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
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指客体对主体的美感关系,即客体引起主体情感的愉悦。
4、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重点)P104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范畴是一个涵盖全部社会生活及其过程的范畴。
首先,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的整体系统,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
第二,社会是一个有基础的系统。
第三,社会是一种“经常处于变化着的”有机系统。
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P10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
其次,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
再次,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6、阶级(重点) P1 08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简答1、人的异化(重点) P41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异化理论,把人的本质的异化同社会实践活动、生产活动联系在~起创立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通过资本主义制度雇佣劳动现实状况的考察和研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劳动异化的问题: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和劳动本身的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相异化。
2、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P84首先,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人是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的,创造了人之为人的一切本质特性;其次,实践是形成人类的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四,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3、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的内容P108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即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的问题,它是在人对物的关系上表现出来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3)产品的分配关系。
这三项内容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作用,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3、社会意识结构的相对独立性是什么(重点) P11l社会意识结构根源于社会经济结构,但它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首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意识结构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其次,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某_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发展的水平同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
但是,这种不平衡性也是相对的。
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第五,社会意识结构对社会经济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唯物主义,它首先理解为人类实践活动对象,实践关系是人与世界的最基本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确立了自己特有的把握现实世界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考察现实世界的新视野。
由此形成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不同于以往哲学的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观。
l、(1)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观点和看法。
自然观既是一般哲学世界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在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建造了属人的世界,从而使世界二重化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又具有内在联系。
一方面,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另一方面,天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并在人化自然、人类世界中延续了自己的存在。
(2)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马克思发现了物质生产资料的决定性作用,刨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充分肯定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实践是形成人类的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特征。
人们为了从事实践活动,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象,还必须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客观世界中,现象和本质是浑然一体的,人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在实践的科学抽象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人们为了从事实践活动,不仅必须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还必须基于这种认识,塑造出符合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这更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活动。
人的认识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它不仅能反映出对象的本来如此的状态,而且能够反映出对象对于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所应当具有的形态。
2、(1)自然客观实在性和先在性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及其对人的优先地位,是一切唯物主义学说的共同特征。
自然对于人的优先地位,一方面指自然界在逻辑上对人的先在性,同时也指自然界对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的前提性和制约性。
人类周围的自然构成了实践主体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前提;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从根本上制约着人类的实践活动。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3)反映论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决定意识_白勺基本前提出发,贯彻了一条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阐释马克思提出的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具有深刻、丰富的内涵。
它对人的本质的见解可以说有两个方面的要素所构成:一方面继承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学说,指出了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特征;另一方面,又强调了社会关系。
实践活动是在实现社会关系之中的活动,社会关系伴随着实践活动形成和展开。
这两者互为诠解,缺一不可,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综合性命题。
(1)在方法论上,马克思有了重大变革。
首先,对于人的本质问题,人们通常的理解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本质即本质属性。
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是指什么使人成为人的问题,是人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问题。
揭示人的本质,就意味着洞察人的根本,探讨人产生的原因和存在发展的根源,反映人的发展趋势。
其次,在人的本质问题的认识上,费尔巴哈的立足点是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而马克思以整个人类社会为立足点,他以远比费尔巴哈“市民社会”的单个人广阔的社会历史视野,以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为背景去抽象、概括人的本质,因而具有合乎现实的坚实理论基础。
(2)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阐释的核心内容有两个方面:首先人的本质是劳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是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己的活动。
”劳动是人之为人的类本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
劳动是人产生的根源;劳动是人生存的基础;劳动是大发展的动力;劳动还是人的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的形式。
其次,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对于人的理论研究仅仅了解人的劳动本质还不够,这只是揭示到人的“一般本质”。
还要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形态、社会结构对人的影响,还必须从抽象的理性上升到理性的具体。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始终是社会的人,它的本质是同社会的本质是不可分割的。
马克思一方面强调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又认为人也体现社会。
(3)人的本质是劳动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它们作为人的本质是不对立的,它们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表现在:人们创造历史;为了创造历史,人必须从事物质生产劳动;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一定的社会联系,产生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影响和决定着劳动中的人和人的劳动。
但它们也不是完全对等的,表现在:劳动是社会关系的源泉,劳动创造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劳动的必然形式,社会关系制约劳动。
这种关系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既克服了自然主义的局限性,又克服了把个人只看作社会关系的“消极”产物、消融于社会结构之中的局限性。
唯物史观与科学发展观(重点)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做出如下表述,“这种历史观应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种历史观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对国内外发展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面向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明确要求我们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
针对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概念。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观点;强调全面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思想;强调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的观点。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首先,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形志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生产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支撑。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的发展观。
历史决定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人类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