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具准备:2分硬币1个,花生米2个,黄豆4颗, 1角硬币1个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最喜欢那种小动物?了解动物的哪些知识?能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吗?(交流汇报)师:这节课让我们随着四个小动物迷一起走进有趣的动物世界,和他们一起去探索动物世界中的数学问题。
仔细观察画面,你了解到动物的哪些知识?课件出示情景图:生交流信息。
师:这几位同学汇报得真不错,大家都是善于观察的同学!其实啊,平时生活中我们提到的重量,在数学上更准确的应该称为质量,描述一个物体的质量就要用到质量单位。
刚才大家提到了哪些质量单位?生汇报。
师:对,克和千克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
请大家拿出笔和练习本一起随老师书写一下。
请先在本上写一个“克”,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
请再写一个“千克”,那千克可以用哪个字母表示呢?预设:kg,因为千米是km。
师:说的真棒,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能用以前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这就是知识的迁移。
在数学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这种方法。
那快点在旁边写出来吧。
二、探究体验(一)认识感知1克1.交流。
师:面对两位新朋友,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1克有多重呢?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师:智慧的孩子脑子里都装着问题呢!你能大胆猜测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吗?预设:1千克=1000克,因为以前学过1千米=1000米。
师:了不起,你也会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大胆的猜测了。
那大家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相信你和老师一起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了!师:那我们就从1克来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1克有多重呢?想知道吗?其实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质量约是1克。
2.体验。
师: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拿出2分硬币,请大家按照顺序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分享。
师: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你的感觉?(非常轻)师:对,所以平时我们在描述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
(板书:较轻)4.举例。
师: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学具袋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自己比一比、掂一掂。
师:说说你找到了什么?师:老师也找了一些大约是1克的物品,我们一起看一看。
(二)认识生活中的秤师: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又很轻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师:我们通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体。
怎样用天平呢?大家来看,天平的左右两边,这两个叫托盘。
左边这个放要称量的物体,右边这个托盘用来放砝码。
(小妙招:简称:左物右码)中间是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在中间的时候,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
看看砝码有多重,物体就有多重。
二分的硬币有多重,大家想不想知道?那我们来称一称。
谁想和老师一起来?师生一起称重。
师:现在天平的指针指在中间,说明天平左右两边相等。
这枚二分的硬币质量是多少?生:是1克。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成员还有许多,我们一起认识一下它们。
(课件出示)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的是电子秤。
生2:药店里买中药见过秆秤。
生3:在商店里买东西用的是盘秤。
师:你们真厉害,知道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知识,这样我们学习起数学来就更简单了。
(三)认识感知1千克师: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读有多少克。
一袋盐是500克,两袋盐合起来是多少克?(板书1000克)你怎么知道的?预设:500+500=1000师:我们用秤来称称看。
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呢?师: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那就是几千克。
板书:1千克。
三、巩固拓展(一)师: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使用这些工具。
我们再来一起学习天平的使用方法:(播放,师演示)(三)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小明想请大家帮助他解决一个困惑,你愿意帮助他吗?出示: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哪个更重一些?师:动脑筋思考一下,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预设1:1千克铁重,铁比棉花要重很多。
预设2:他们一样重,因为他们都是1千克。
生生质疑、讨论,师小结:不论什么物体,只要它们的质量都是1千克,它们就一样重。
四、全课总结师: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今天你快乐吗?谁愿意把你的快乐和大家分享一下呢?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通过交流,大家都装载了满满的收货,希望课后大家能将我们所学的知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克(较轻)千克(较重)g kg1000克=1千克《克和千克的认识》学情分析“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
本节课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实践运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克和千克的认识》效果分析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
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
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授课,这样即便于准备学具,又体现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本课设计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的数学,从操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克和千克的认识》评测练习1、 5000克=()千克 6千克=()克200克+800克=()克=()千克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个苹果约重100()一个鸡蛋约重55()一个铅球重4 ()一只母鸡重4000()一本数学书重300()一袋大米50 ()3、一袋盐重500克,两袋这样的盐重()克,也就是()千克。
4、在○里填上>、<或=。
8000克○9千克4千克○4000克3千克○2990克1千克○1010克5、5只面包共重300克,一只面包重()克。
6、按从重到轻排列。
600克 1千克 20千克 3000克( )>( )>( )>( )《克和千克的认识》课后反思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伊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同学背一背及调查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
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
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感受到虽然它们的体积不同,但质量是相同的。
在学生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联系实际读取盘秤、健康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质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
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克和千克的认识》课标分析测量(计量、度量)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学习质量单位,虽然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品的轻重,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肉眼观察得到,只能靠身体的感觉感知。
因此,在课程实施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建立1克与1千克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和能力。
一、借助学生熟悉的超市情境及日常事物,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及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1.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通过掂一掂的活动,形成1克与1千克的直观感受,揭示克与千克的关系。
例如,在例1的教学中,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等生活中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引出质量单位“克”及符号“g”,然后告诉学生1个2分硬币约重1克,接着让学生用手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直观形成1克的质量观念。
2.借助测量质量工具,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的数学活动,进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深化学生对克与千克关系的理解,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