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临床常用急救操作技术复习课程
临床常用急救操作技术复习课程
室停搏,瞳孔固定及发绀。
6、目的:对任何原因所致心跳 骤停现场急救,为进一步复苏创 造条件。
7、注意事项
❖ 心肺复苏力争在心跳骤停4分钟内进行。 ❖ 必须在30秒钟内作出诊断的方法:拍背、呼唤--检查鼻孔气
流,胸部起伏--触摸颈动脉。诊断依据:呼之不应,无气 流感觉,胸部无起伏,大动脉无搏动。
❖ 如病人有轻微自主呼吸时,人工呼吸应同步进行。吹气时 间1-1.5秒,吹气量800ml,自动呼气时间约2.5秒。频率 12-20次/分。按压时使胸骨压下4-5cm,频率:成人80100次/分,小儿 l00-120次/分。
❖ 按压与吹气比例(次)单人操作30:2双人操作应超过 15-30秒钟。
8、操作步骤
❖ (1)术者站立或跪在病人的一侧(一般是右侧)。 ❖ (2)摇拍病者之肩部呼唤病人。 ❖ (3)如无反应,就地呼叫别人来协助。 ❖ (4)将病人去枕置于仰卧位。 ❖ (5)解开病人衣扣,暴露病人胸部,摆好体位。 ❖ (6)用一只手放在病人的额上向后压,另一只手
三、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
适应证: ①严重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或其他原因需较长 时间机械通气,又不考虑气管切开; ②不能自主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胃内反流物或出 血,有误吸危险; ③下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或出血,且清除能力较差; ④存在上呼吸道损伤、狭窄、阻塞、气管食管瘘 等,严重影响正常呼吸; ⑤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停止,需紧急建立人工气道进 行机械通气。
二、电除颤术
除颤+徒手心肺复苏:一种极为重要的联合。倒地后 如果没有实施CPR,除颤每延迟1分钟,窒颤所致 心脏骤停患者成活率下降7-10%。同时实施CPR则 除颤每延迟1分钟窒颤所致心脏骤停患者成活率下 降3-4%。目击心脏骤停患者若及时实施CPR则电除 颤能使其生存率提高2-3倍。如果对心脏骤停能立即 实施并在5分钟之内除颤,很多成人的VF患者可能 存活,且不遗留神经系统损害。
放在颈后将颈部抬高,使头后仰,以保持呼吸道通 畅。(如口腔有分泌物可用手指清出,有假牙取出)。
(7)耳贴病人鼻孔是否有气流感觉,同时双眼注视 胸部是否有起伏,颈动脉能否触到搏动(位置:甲状软 骨水平,胸锁乳突肌内缘)。 (8)口对口人工呼吸:以左手拇指食指紧捏病人鼻 孔,右手抬起病人下颌,拇指压下下唇,使之张口, 深吸气后用双唇包绕密封病人口围,均匀用力吹气 (或密闭口腔向鼻吹气),可见胸廊上升,松开口鼻, 让其自动呼气,连续2次。
4、无氧缺血时细胞损伤的进程
❖ .脑循环中断10秒:脑氧储备耗尽 ❖ .脑循环中断20-30秒:脑电活动消失。 ❖ .脑循环中断4分钟:脑内葡萄糖耗尽。 ❖ .脑循环中断5分钟:ATP耗尽。
5、判断心跳骤停的标准
❖ .意识丧失呈深昏迷状, ❖ .大动脉搏动消失 ❖ .呼吸停止或抽搐样呼吸 ❖ .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心电-机械分离或心
❖ 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会议上规定:发病或 受伤后24小时内心脏停搏,即为心跳骤停。
❖ .美国心脏病协会定义:冠心病发病后1小时 内心脏停搏,即为心脏骤停。
❖ .Cecil内科学定义:任何心脏病患者或非心脏 病患者,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搏突然 停止,即应视为心跳骤停。
2、心肺复苏的历史
❖ .1936年,前苏联神经外科医师提出了“复生” 概念。
临床常用 急救操作技术
何执一
急诊科是一个将院前急救、门诊急诊、院 内内外科急救及综合性ICU病房融为一体的科 室。工作任务是:
1.院前急救; 2.重大灾难及突发医疗事件的应急处理; 3.门诊抢救、观察、分诊; 4.重症监护; 5.恢复病房; 6.教学与健康人群的急救培训。
一、徒手心肺复苏术
1、心跳骤停的定义
触胸壁,以防止发生肋骨骨折。
4)肘关节伸直,肩部和手掌必须保持垂直位,借助 肩部力量向下按压。
5)每次按压用力要均衡,使胸骨下陷4--5cm;每次 按压后的间歇期要与按压时间相等;按压后的手掌 位置不变,以保持手的正确位置。
6)以每分钟80-100次频率挤压15次后,迅速趋向 其头部后仰其头,打开气道,给予2次足量的吹气。 如此反复。 7)抢救1分钟后再次检查脉搏、呼吸。仍无效者, 继续进行复苏术,此 后每4-5分钟检查 1次脉搏、呼吸。
.2010年版徒手心肺复苏指南
心肺复苏术,国际用语: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简 称:CPR。骤停(如心脏疾病、心肌梗塞、触电、溺水、中 毒、矿难、高空作业交通事故、旅游意外、自然灾害、意外 事故等所造成的心脏骤停),而现场第一目击者采取呼救、 心肺复苏术等紧急求助措施。美国心脏学会(AHA)2010国际 心肺复苏(CPR)最新指南操作标准: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 →B人工呼吸,替代原来2005的CPR操作顺序(A、B、C三 大步骤:即A—气道开放。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 有条件可采取D—自动体外除颤。而现场抢救人员,必须要 规范标准进行心肺复苏术C、A、B、D步骤抢救,才能使病 人生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救。
❖ .50年代提出现代呼吸复苏即口对口人工呼吸。 ❖ .1954年研究出电除颤技术。 ❖ .1956年首次电除颤抢救室颤患者成功。 ❖ .60年代胸外心脏按压。
3、体内主要脏器对无氧缺血的耐受能力
❖ .大脑:4-6分钟 ❖ .小脑:10-15分钟 ❖ .延髓:20-25分钟 ❖ .交感神经结:45-60分钟 ❖ .心肌和肾小管细胞:30分钟 ❖ .肝细胞:1-2小时 ❖ .肺组织时间更长。
四、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
❖ 1、血液净化溶质清除原理 ❖ 2、技术要求
1、血液净化溶质清除原理
❖ 1)弥散 ❖ .经由半透膜两侧的血液及透析液中的分子,在限
(9)重新判断。
(10)心脏按压:背部垫板 1)抢救者站在或跪在病人右侧。 2)确定正确的胸外心脏挤压位置。 ①先找到肋弓下缘与胸骨连接处的切迹;
②以右手中指、食指置于该切迹上;
③将左手掌跟部紧贴右手食指旁,并压在胸骨上,
正好压在胸骨上2/3与下1/3的交界处。 3)将右手掌跟部压在左手背上,左手指翘起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