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之七夕节

中国传统文化之七夕节

中国传统文化之七夕节
摘要:七夕是我国传统浪漫的节日,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七夕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是密不可分的。

这天晚上人们会“坐看牛郎织女星”,还会穿针乞丐、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

然而这个浪漫、传统的节日似乎快被我们遗忘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应该将它传承下去,坚守共同的文化财富,担起肩上的责任。

关键字:七夕乞巧牛郎织女
正文: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

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在这纵贯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繁星交汇成的美丽、闪耀、有浪漫气息的的星河)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即牵牛星和织女星。

“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七夕节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

这时天气已经温暖,草木飘香。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七夕原名乞巧节。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诗宋词中,也经常提及妇女乞巧。

唐王勃《七夕赋》中写道“贮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

唐王建诗中写道“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设有乞巧市。

宋罗烨金盈之的《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由此可见,七夕在当时的盛行程度。

七夕总与牛郎织女的传说分不开,也因为牛郎织女这个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七夕才更具有浪漫传奇的气息。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受兄嫂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

一天老牛给他出计谋娶织女。

到了那天,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

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

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唯独织女未穿衣服还在河中。

后来织女嫁予牛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很惬意。

织女还生了一儿一女。

后来,老牛临死的时候,叮嘱牛郎把它的皮留下,到急难时披上来求帮助。

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传到玉帝和王母那里,玉帝王母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

天神抓走了织女,牛郎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

快要追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

从此,牛郎织女“泣涕零如雨”,隔河相望。

最终玉帝王母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一次。

因为这个故事,七夕那晚,人们会仰望星空观看牛郎织女相会鹊桥,或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牛郎织女的故事圣洁、浪漫,他们的爱情矢志不移,忠贞不二。

所以后世有许多诗为其赞扬叹息。

秦观《鹊桥仙》中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词中赞美了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

李清照《行香子》中写道:“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劣。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生动的写出了牛郎织女的离别情。

生离别比死离别更让人心痛。

七夕这个传奇的节日还有许多别称,如重七、香日、星期、乞巧、女儿节、兰夜、穿针节......
当然七夕节还有自己的习俗:拜织女、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 、拜魁星、晒书·晒衣、为牛庆生、吃巧果。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习俗,织女是一个聪慧、灵巧的仙女,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让自己的针织、女工技法娴熟,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过去婚姻对于女子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
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

《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

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

称为“花瓜”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

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

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

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当然地区之间是有差异的,所以各地风俗不太相同。

比如,广东有七娘会,嘉兴有七夕香桥会,陕西结扎巧姑,绍兴南瓜棚下听悄悄话……七夕还有许多习俗,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七夕如此浪漫圣洁迷人美丽,却很少有人问津,人们似乎更热衷于西方节日,像“情人节”、“圣诞节”。

冯骥才曾问:“我们到底是因为失去了历史精神与文化情感而丢弃了自己的节日,还是因为放弃了自己的节日而淡漠了历史尊严与文化的情怀?”的确,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到底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过西方的节日,充实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人生。

但是我们不能丢弃自己的节日,不能丢弃自己的文化。

为保护中国的传统节日,我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国家要重视。

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每一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历史渊源,继春节之后,今年开始,清明、端午、中秋……也成为国家法定假日。

当然这是国家已经做出的努力。

第二,当地政府举办相应的节日庆典活动,提倡引
导公众对传统节日有意识的宣传和保护。

强调人民的参与性,让大家共同投入到活动中去,参与是关注的重要因素。

第三,赋予节日新的内涵。

像七夕,似乎我们现在只记得有牛郎织女的故事,但不知道更深的内容和含义。

七夕等节日的很多精神在今天已很难推广,我们应该为这些节日赋予新的意义,在年轻人对节日感兴趣的前提下去了解七夕,而非标签化的给七夕这个节日一些内涵,强迫年轻人去接受。

第四,配套行业的发展。

国外圣诞节、万圣节的装饰物非常之多,也很有意思,而我们节日除了吃的几乎没有其他道具类的东西,如果自己特色的东西,很难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

第四,在制度上、法律上捍卫本民族特有的节日文化。

七夕”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品质和坚贞不屈的爱情观,对于构筑和睦家庭、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保护并弘扬“七夕”文化很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必是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的心结,共度传统节日,就是把心结紧紧系牢,让精神久久传承,我们要坚守共同的财富,担起肩上的责任,将中国节日的神韵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中国传统节日系列之我们的七夕》
《中华传统节日诗歌选七夕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