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暑期文言文阅读训练三

暑期文言文阅读训练三

1 高二语文暑假作业(三) 班级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僚吏郑陶、饶奭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加直集贤院。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概闻,请郡①,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逾岁,概始代之。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②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不报。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擢枢密使、参知政事。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以太子少题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当臵于坐右,时用省阅。”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概秉心各平,与人无怨怒。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此刘宽、娄师德。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宋史〃赵概传》,有删节) 注:①请郡:指古代京官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官。②觖:因不满意而怨恨。③抗章:向皇上上奏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 虞:忧虑,忧患

B.斩之以徇. 徇:谋求 C.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 典:主持,主管 D.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 省阅:审视阅览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赵概为官才干的一组是( ) ①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②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 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④自左丞转吏部尚书 ⑤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 ⑥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 2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洪州属官郑陶、饶奭把持郡里事务,并编造流言说士兵得到饷米都是陈旧腐烂之米。后来陶、奭二人斩杀容州驻地逃归的士卒,赵概借此趁机查办了陶、奭二人。 B.苏舜钦等人因聚众饮酒被放逐贬谪,赵概认为如把这些参与群饮的名士贬谪不用,会让士大夫们因不满而心生怨恨,于国不利,最终苏舜钦等人没被上报朝廷。 C.官员因年老辞官回家后,一般都是唯恐自己的一些说辞、议论等传到朝廷,但赵概即使退居在家,却依然能够忠耿尽职,用编书的方式提醒皇上注意纳谏。 D.赵概秉性平各,与人无怨怒。虽然在一些事情上表面上像是没有说什么,但暗地里对别人有利的事情做了不少,连一句对赵概冷淡的欧阳修最终也为之折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3分)

(2)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3分) (3)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光武帝纪 范晔 ⑴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 ⑵六年春正月辛酉,诏曰:“往岁水、旱、蝗虫为灾,谷价腾跃,人用困乏。朕惟百姓无以自赡,恻然愍之。其命郡国有谷者,给禀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癃、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如.《律》。”

⑶七年春正月丙申,又诏曰:“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至于富者奢僭,贫者单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仓卒乃知其咎。其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终之义。” ⑷中元二年二月戊戌,帝崩于南宫前殿,年六十二。遗诏曰:“朕无益百姓,务从约省。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无遣吏及因邮奏。” ⑸初,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皇太子尝问攻战之事,帝曰: 3

“昔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节选自《后汉书卷一》 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如.《律》 如: (2)昔卫灵公问陈. 陈:

(3)承间.谏曰 间: (4)虽身济.大业 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建武六年,帝下诏令说百姓贫困,命令存有谷物的郡国,赈济老人、鳏夫、寡妇、孤儿、老而无子等各类贫困的人。 B.光武帝认为世人不应该鄙视那些从俭办丧事的做法,希望大家明白作孝子为死去的人薄葬送终,才是合乎道义的行为。 C.光武帝六十二岁去世,留下遗诏,认为自己无益于百姓,丧事务必从俭。刺史不要离开自己所在的城邑奔丧。 D.光武帝勤于政务,夙兴夜寐,皇太子说他没有黄帝、老子所倡导的修身养性之福,劝他快乐精神,光武帝不觉得疲倦。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朕惟百姓无以自赡,恻然愍之。(3分)

(2)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3分)

8.光武帝如何推行他的殡葬改革措施?(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9.第⑸段叙述光武帝与皇太子的对话,其用意是什么?(3分) 4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9分)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

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

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1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少而所与.亲旧 与: (2)终身不造.其门 造:

(3)素.号难治 素: (4)乃徙.公治之 徙: 11.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 (2分)

12.本文表现了欧阳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品质。(3分) 1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10分) (1)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4分)

(2)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3分) (3)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3分) 5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

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

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①,谷稼以登。 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

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②,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注]①澍雨:及时降雨。 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 至孝:极为孝顺

B.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 祷请:向神灵祈求 C.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 访问:咨询,打听 D.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 行旅:旅行,游览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孟尝品性正直。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受丈夫弟媳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 尝代为洗白冤情,最终“天应澍雨”,五谷丰登。 B.孟尝很有才能。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孟尝“革易前敝”, “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 C.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 下,他只能乘民船连夜偷偷离去。 D.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 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