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联系(产业转移)一、选择题读“全球某产业转移路径及趋势图”,回答1~2题:1.该类工业最可能属于( )A.技术指向型工业B.劳动力指向型工业C.市场指向型工业D.原料指向型工业2.第四次产业转移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是( )A.造成沿海地区大量工人失业B.有利于中西部产业结构调整C.为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腾出空间D.降低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下图为“某地中药材加工循环产业链模式示意图”。
完成3--4题。
3.“中药材采购→药材生产→产品销售”主要反映的地域联系方式是( )A.信息联系B.商贸联系C.科技联系D.生产联系4.“未来待完善体系”的建设可以( )①增加中药材附加值②提高中药材价格③完善产品销售体系④提高资源利用率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京津冀地区产业和发展条件存在互补优势,北京、天津、河北之间存在着产业与技术,工业最终产品和高技术产品,资源、劳动力、初级产品等的流动、迁移。
读图,回答5~6题:5.图中最有可能代表产业和技术的数字是( )A.①⑥B. ②⑤C. ③④D. ①④6.京津冀一体化有利于( )A.河北、天津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B.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发展C.缩小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D.提升北京的城市品质和职能种类下表为我国2007—2010年四大地区之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等制造业转移规模(单位:亿元)表。
据此完成7~8题。
区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净转出东部地区0 645 167 239 -5 281中部地区 2 369 0 41 60 1 469西部地区 3 140 231 0 42 3 173东北地区823 125 32 0 6397.该类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是( )A.中部向西部地区B.中、西部向东部地区C.东北向中部地区D.东部向其他三个地区8.影响该类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成本B.自然资源C.集群效应D.劳动力成本一直以来,我国鼓励东部工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政策见效不明显。
读“我国部分地区净产业转移(转入量-转出量)和净碳排放(转入量-转出量)转移图”,回答9~10题:9.制约我国东部工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因素有( )①东部的产业集群效应②东部的交通条件③中、西部的劳动力价格④中、西部的资源状况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10.下列关于图示地区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沿海以低污染产业转出为主B.中部地区以高污染产业转入为主C.京津地区以低污染产业转入为主D.西北地区以高污染产业转出为主欧洲传统工业呈“香蕉带”分布。
随着欧盟东扩和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这一工业带演变成了“金足球”形状。
下图为欧洲经济空间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1~12题:11.促使欧洲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A.人才向东流动B.寻求完善的配套设施C.降低生产成本D.受高科技产业的吸引12.制造业转移后,“香蕉带”会( )A.增加劳动力需求B.向东迁移研发中心C.制约制造业发展D.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目前,上海市正计划用3~5年时间把四万余家石油、化工、纺织、电子电器、能源等企业转移出沪(如图)。
此次上海产业转移将向江西倾斜,重点是九江。
据此完成13--14题。
13.九江成为此次上海产业转移重点地区的主要因素是( )A.油气等资源丰富,降低运费B.市场广阔,降低交易费用C.科研力量雄厚,技术支持度高D.有一定产业基础,劳动力丰富14.此次上海—九江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A.放慢上海市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B.上海城市功能转型、产业升级加快C.导致上海市长期性就业率下降D.压制了九江市的工业化发展二、非选择题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三省市发展应各有侧重,北京市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定位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图1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图。
材料二3年后,在北京工作、天津出差、河北生活的“三栖时光”,不再浪费在路上。
京津冀地区正在积极构建京津市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0.5~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0.5~1小时交通圈,京津冀地区相邻城市“1.5小时轨道交通圈”。
图2为京津冀“1小时轨道交通圈”。
(1)简述北京、天津将河北作为其产业转移承接地的原因。
(2)许多企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把总部和研发中心留在了北京,试分析原因。
(3)分析“1小时轨道交通圈”的形成对京津冀地区的社会经济意义。
16.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郴州市是“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东连江西,南邻广东,作为湖南的南大门,郴州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是我国首批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之一。
如图是湖南省略图。
(1)郴州成为我国首批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之一的优势条件有哪些?(2)郴州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可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3)有人建议“十三五”期间郴州应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你是否赞成?说明理由。
答案及解析解析:1.B 2.C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工业转入区一般是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地区,由此可以判断其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第2题,产业转移会导致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但是不会造成沿海地区大量工人失业和城市化水平降低,A、D错;B项是对中西部影响的论述,与题目要求无关;把原有的劳动力指向型企业转移到其他地区,可以为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解析 3.B 4.D第3题,“采购→生产→销售”属于商贸联系。
第4题,该循环产业链中未来待完善体系主要是对废弃物加以开发利用,该体系的建设可以增加中药材的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
解析:5.A 6.C 第5题,北京相较于天津、河北经济较为发达,拥有产业和技术优势,会引起优势转移。
读图可知,图中①和⑥代表着优势转移,因此最有可能代表产业和技术。
第6题,京津冀地区产业和发展条件存在互补优势,京津冀一体化有利于缩小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所以C正确。
解析:答案7.B 8.C 第7题,根据表格分析,东部地区净转出为负值,说明是转入,其他地区为正值,为转出,由此可知,该类产业由中、西部向东部地区转移。
故选B项。
第8题,东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高,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高,故A、D两项错;我国东部地区资源比中、西部地区少,B项错。
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完善,资金、技术、市场条件比中、西部优越,利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故选C项。
解析:9.A 10.C 第9题,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东部的产业集群效应比中、西部好,这制约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①符合题意;东部的交通条件较中、西部优越,不利于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②符合题意;中、西部的劳动力价格低,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吸引东部的产业转入,③不符合题意;中、西部的资源丰富,有利于吸引东部的产业转入,④不符合题意。
故选A项。
第10题,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的类型。
由图可知,东部沿海净产业转移和净碳排放转移为负值,说明产业转移以高污染产业转出为主,故A项错误;中部地区净产业转移和净碳排放转移为负值,说明以高污染产业转出为主,故B项错误;京津地区净产业转移和净碳排放转移为正值,说明以低污染产业转入为主,故C项正确;西北地区净产业转移和净碳排放转移为正值,净碳排放转移值比京津地区高,说明以高污染产业转入为主,故D项错误。
解析:11.C 12.D 第11题,根据题意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和扩大市场,从而获得最大利润。
欧洲制造业向东转移会降低劳动力等成本,C正确。
第12题,根据题意,伴随制造业转移,就业机会也会向外转移,劳动力需求减少;研发中心一般位于技术水平高的地区,不会随制造业转移;产业转移会促进制造业发展;欧洲将污染较大的制造业向外转移后,会改善当地的环境质量,D正确。
解析:13.D 14.B 第13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海市资源、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向我国中西部转移,目的是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江西油气资源欠缺,科研力量不足;欠发达地区产业协作、政企协作等能力差,交易费用较高。
第14题,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对移出区来说,有利于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虽短期导致就业率下降,但从长期看随着经济加快发展会提高就业率;对产业移入区来说,缩短了产业升级和调整时间,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15.解析:(1)注意河北相比北京、天津,优势体现在资源、土地、劳动力等方面。
(2)注意材料中关于北京的定位,能体现其优势。
(3)可围绕缩短区域间的时间、距离来分析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答案:(1)紧邻京津,距离近;具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地价较低;资源丰富;重工业基础好。
(2)地处中心地带、交通中心、信息中心、政治中心;科技、教育发达,高素质人才数量多;社会协作好;专业化服务水平高。
(3)经济意义: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增加区域内短途旅游业的收入;加强区域内各城市的联系,增加商贸往来,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各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社会意义:增加就业机会;疏散大城市的人口,缓解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等问题;促进二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形成城市群;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16.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从资源、交通、劳动力、地价、与珠江三角洲的距离等方面分析优势条件。
第(2)题,可从产业升级、城市化、就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
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促进当地产业升级换代和改善环境的角度分析可行性,也可从环境、交通、科技等方面分析承接高新技术产业的劣势。
答案:(1)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和地价低廉;距粤港澳地区近;有铁路与外界相连;政策扶持等。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影响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可能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赞成。
郴州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可以促进郴州的产业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有利于改善郴州的环境等。
或不赞成。
郴州的城市等级较低;高等院校少,科技实力弱;交通条件相对较差;环境较差,因而郴州不具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